(共26张PPT)
本课必背
1、中国历代的选官制度及标准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3、科举制度的特点、影响
4、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 7 课 选才与用人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国民政府考试院
时空坐标
壹
重要名词
经济特科、学堂选官、留学生选官、文官考试制度、《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干部制度、公务员制度
贰
课程标准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学习目标
CONTENTS
目录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01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03
1.为何变?——背景
思考1:反映了什么?相机从哪里来的?
思考2:前后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①西学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科举积弊已久,难以适应时代需求。
③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0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如何变?——经过
(1)戊戌变法时期:变革科举制
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康有为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2)清末新政时期:改革选官制
1905年:光绪帝准袁世凯、张之洞等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停止乡试、会试,颁发各种教科书,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
①废除科举制
教育的近代化
0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探究1】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史料阅读】P40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P39课前提示】
2.如何变?——经过
(2)清末新政时期:改革选官制
①废除科举制
(1)戊戌变法时期:变革科举制
②机构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
影响:
a.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b.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P39课前提示】
官僚机构的近代化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0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如何变?——经过
(2)清末新政时期:改革选官制
①废除科举制
(1)戊戌变法时期:变革科举制
②改革官制
③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
奖励出身: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
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中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史纲(上)》】
0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01
(1)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
(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做了具体规定。……学制系统与行政系统分开使分工与责权明确,便于学务的发展;……更是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定为教育宗旨。
——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2.如何变?——经过
(2)清末新政时期:改革选官制
①废除科举制
(1)戊戌变法时期:变革科举制
②改革官制
③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④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
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学习聚焦】P39
晚晴选制度的变革:废除科举制、设立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为挽救民族危机
为政治革新服务
受西学传播的影响
近代化趋势明显
【探究2】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什么影响?
是否存在局限性?
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青年学子成为了一股变革社会的强大力量
一次不彻底的官制近代化运动
不仅没能触动封建专制的关键
而且也没有彻底改变清朝的官场面貌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01
1.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的新探索(1912.1-3)
①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②内容:
⑴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
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⑵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③评价:
⑴积极: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⑵消极:因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较短,导致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五权】
考试、立法、行政、司法、监察
思考3:孙中山选拔官员的设想有何特点?
既吸收了科举制的有益成分,又借鉴了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02
2.北洋政府的渐转型(1912.3-1928)
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甄别
考试 (针对未当官者) 建立标志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报考条件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女子没有资格)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举行过2届)
文官普通考试(举行过2届)
司法官考试
知事试验
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甄别 (针对已当官者) 应用范围 已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报考条件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作用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思考4:归纳此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以立法形式实施
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选拔措施多样
选拔措施多样
选拔措施多样
考试与资历并重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02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确立(1928-1949)
公务员制度 背景 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2.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建立 依据 内容 人事制度
考试机关
考试法规
甄别审查
评价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经其考选、铨叙后任用)
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积极:1.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
2.《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消极: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思考5:根据下表,归纳此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
制度法律化
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选拔方式多样化
更开放、更公平
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党派性强
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03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03
◎概念辨析
【历史纵横】
干部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任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历史纵横】
公务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03
1.干部制度
(1)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
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2)发展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旧制 → 建立新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03
项目 内容
改革 改革领域
根本原则
改革目标
干部人事制度重大改革
完善
②改革开放后:改革和完善
1.干部制度
(1)含义
(2)发展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旧制 → 建立新制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
党管理干部
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03
2.公务员制度
(1)建立过程:逐渐法制化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主要变化在于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2006年:《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推进和改善,
考试录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03
2.公务员制度
(1)建立过程:逐渐法制化
(2)意义
思考5: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②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的根本措施。
③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
④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⑤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03
独特性:
①政治立场明确
②党管干部
③不搞两官分途④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指导原则 政治中立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与党派脱钩 党管干部
范围划分 “两官分途” 划分“政务官”和“事务官” 不搞“两官分途”
不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民的公务员
服务对象 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 为资产阶级服务 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合作探究】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03
课堂总结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废科举:背景、过程
清末新政对传统选官制度的改革
学堂选官制度
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
本课必背
1.晚清选官制度破旧立新的措施和原因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3.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聚焦高考
1. (2021年河北保定三模)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A. 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 对少数民族干部人中注重德才兼备
C. 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 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B
聚焦高考
2. (2021年安徽马鞍山模拟)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兴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着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C. 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D. 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