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4 15:24: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知道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及统一后的社会问题、知道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分析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认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其对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的影响,并通过带领学生读书自学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改革是为了解决当时面对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是针对现实,改革不可避免会有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统一后的社会矛盾是促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及局限性。
难点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及其局限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约170万年前——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
隋唐
五代辽宋
明清时期
南北朝
夏金元
中国历史的
统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
封建社
封建经济的
君主专制空
开端(含原、
中央集权制封建
的分裂与
会的繁
继续发展和
前加强和封
奴、封制三
国家的形成与初
民族大融
荣发展
民族政权的
建度的衰落
个社会形态)
步发展时期
合时期
时期
并立时期
时期
第一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三国鼎立:背景
过程
结果
评价
经济
西晋统一:五族内迁
东晋十六国
淝水之战
南北朝
江南经济开发
土族
北魏秦文帝改革
北周统一北方
东魏
北齐


西

北周





1、北魏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拓跋圭建立北魏,386年,北朝开始。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结束长达120之久的十六国割据混战局面。
(3)北朝更替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背景: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根本原因
北魏政权建立之初,处于奴隶社会经济状态,抢劫财物、放牧,田地荒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族人民深受其苦,北魏统治集体内部矛盾频繁,统治陷入危机。危机的实质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民族压迫与民族融合之间的矛盾。拓跋部贵族的特权和民族习惯与汉化封建化的矛盾。所以,必须改变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及风俗习惯,将之纳入封建制轨道,以缓和阶级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民族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表现在:北方各族人民逐渐由游牧生活转为农耕生活;汉族人民也从北方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畜牧业经验;他们还在反对各族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阶级的建议,进行改革。
3、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二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问题:读书概括那几个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
目的: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卓有成效的新制:
整顿吏治:
三长制:
实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以封建国家的名义对土地实行分配和调整。这是影响相当深远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北魏开始,直到隋唐,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变化,但这项制度却基本沿袭下来。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均田制把一些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对社会秩序安定、生产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租调制: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85年冬,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决定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开始向政府领种土地,到了不能劳动或死时,再把土地归还给政府。土地有2种,无主的荒地称露地,按规定还给政府,不能买卖。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按规定不还给政府,可以买卖。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2、设巧计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和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两项措施均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该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婚,这就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了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
【补充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今山西大同)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大意为,洛阳一带是古来帝王所居),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
摘自《魏书》卷十九
材料二: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至于平城自作为京都以后,人口集中,游食者众,粮食供给难免发生困难。……据《南齐书-芮芮虏传》称,太和三年(公元479年)“芮芮(北方少数民族,统称“柔然”)主发三十万骑南侵,去平城七百里,北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纵猎而归”;其后高车(北方少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城,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如果北魏仍都平城,稍一疏忽,有柔然包围的危险。
——
摘自《魏晋南北朝史》(下册)
材料三: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孝文帝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族人以一种新刺激。……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上册)
回答: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治理。

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的文化制度。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

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

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

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容易变得缺乏朝气。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后果。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贵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汉化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移风易俗
读书,概括了解主要措施
第三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经济复苏于繁荣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实质:变奴隶制生产关系为封建生产关系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从内容看,均田令推行使一些鲜卑贵族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地主。迁都、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穿汉服等一系列汉化政策,使北方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发生了变化,因而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十六国
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