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4 15:2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标要求: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知道变法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及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分析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认识了解王安石变法,通过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改革是为了解决当时面对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是针对现实,改革不可避免会有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对北宋特点及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建立
生:回忆必修教材内容归纳
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标志:陈桥兵变
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分裂的局面。
【注意】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结束分裂局面准备了条件。

北宋建立后,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宋太祖、宋太宗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完成南方的统一,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藩镇割据局面,

这时期,祖国的边疆地区还同时并存着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北有辽、西有夏。
2、社会矛盾的缘起
贫富分化的加剧,导致民不聊生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师:引导学生回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巩固、完善。
生:总结并回答
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巩固。西汉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
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找到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既要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又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唐沿用并有所发展。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朝中,大将的兵权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但又造成严重社会危机。

元朝,新发展。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明、清达到顶峰。
北宋加强中央就按的措施是什么?学生读书P47
原因
材料一:太祖……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富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推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引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回答:①北宋建立后,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什么?
②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根本原因是什么?
节镇太重,君弱臣强
师:引导学生回顾节度使的权力?
声:节度使总揽军事、行政、司法权,不听中央节制。安史之乱以后,不少节度使名为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独立王国,不向中央交纳赋税,自己委派官吏,有的节度使死了,有儿子或部将继任,皇帝不能干涉。
③赵普提出的治国安邦政策是什么?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②措施:
生:读书概括措施
师: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的是军权,主要是着眼于消除地方割据。
A.军权
在中央,解除朝中领兵大将的兵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建立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把老弱的士兵推到地方,仍发其俸饷;并令地方州县挑选精壮男子补充禁军,扩充中央的进军,是谓“强干弱枝”。
在地方,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包括兵权。
B.行政权
派文臣到地方上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革除唐末以来地方上武将掌权的局面,从此,文官政治取代了军官政治。同时,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C.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③影响:
◆解决旧矛盾:权归中央。宋太祖用不杀戮功臣等不流血的措施,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的再现,自宋代以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地方对抗中央的现象,应该肯定。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产生新矛盾:官僚机构、军队膨胀、开支大增(冗官、冗兵、冗费)
(1)北宋通过分权达到集权
通过分权来集权,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使北宋被视为“积贫积弱”的国家。
(2)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不灵,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守内虚外”,削弱了边防,边患迭起,时常受到辽、夏的侵扰。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学生读书,看主要内容,思考改革内容触动了谁的利益?为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069
(宋神宗)
●背景: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归纳为财政危机、政治危机、边患危机。
●目的:克服危机,富国强兵
●措施:P52---53富国之法,








市、均
,分析保护谁的利益?打击谁?本质是什么?
打击大地主、大商人,保护小农,为什么?联系必修二重农抑商,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强兵之法:
会产生什么效果?
取士之法:科举

学校
、唯才用人
第三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变法的命运
●效果:水利工程、政府收入
●失败原因:
具体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大地主、官僚反对;宋神宗死
主要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必然会碰到各种阻力并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历史上每次改革几乎无不触犯部分贵族或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总是受到他们的竭力反对。商鞅变法遭到落后贵族的反对,魏孝文帝改革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
积贫局面的改变
积弱局面的改善
正确认识和分析王安石变法和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
(1)王安石变法: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②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富国强兵,为富国,王安石广辟财源。它虽使封建国家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加,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地缓和严重的统治危机。③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的。这一危机是由于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导致的。变法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
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封建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2)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王朝初期改革比较容易成功,中后期则常常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猛烈冲击陈章旧制,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政治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②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权威。
(3)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②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④改革必
然涉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