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4 17:4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导入
2019
招录人数:513
审核通过人数:36,883
竞争比:71.9
2020招录人数:1201
审核通过人数:44,196
竞争比:36.8
2021
招录人数:1036
审核通过人数:47,612
竞争比:45.96
2022
招录人数:981
审核通过人数:73,778
竞争比:75.21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课标要求
重点:清末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认识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难点:认识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
1840年
改革科举
1898年
废除科举
1905年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制度确立
1913年
公务员制度建立
1933年
公务员制度开始退休
1993年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912年
晚清时期(应变)
民国时期(建立)
新中国时期(完善)
1912年
1949年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时代:①展;
前弊:②科举制日益僵化,官僚腐败现象丛生;
政治: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的推动科举制度变化;
经济:④自然经济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
文化:⑤西学东渐、维新改良思潮推动;
时代:①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发展;
前弊:②科举制日益僵化,官僚腐败现象丛生;
政治: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推动科举制度变化;
经济:④自然经济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
文化:⑤西学东渐、维新改良思潮推动;
1.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一、废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901沙俄强占东北三省。日俄多次交涉满洲、朝鲜侵略利益未果,于1904-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双方粗暴践踏中国领土主权。
一、废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内容
科举 改革 戊戌变法期间
清末新政期间
官制改革
选官制度更新
思考: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官制和选官制度变化的脉络,完成表格
1898: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试策论,考时务策
1901:设各级学堂;1904:改学制 1905:废科举
1906:乡试会试全停,遍设学堂,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裁减冗署冗官,总理衙门改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六部建制;
选官制度部分更新:1901年新政,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的给予贡生等出身,优秀者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于官阶”
①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1904《奏定学堂章程》;
②1905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③留学毕业生选官制确立 :1904《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一、废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内容
科举 改革 戊戌变法期间
清末新政期间
官制改革
选官制度更新
思考: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官制和选官制度变化的脉络,完成表格
1898: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试策论,考时务策
1901:设各级学堂;1904:改学制 1905:废科举
1906:乡试会试全停,遍设学堂,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裁减冗署冗官,总理衙门改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六部建制;(裁、改、增)
选官制度部分更新:1901年新政,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的给予贡生等出身,优秀者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于官阶”
①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1904《奏定学堂章程》;
②1905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③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意义:1.中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纲上P116】2.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3.标志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
【学习聚焦】P39
晚晴选制度的变革:
废除科举制、设立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1898年清政府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特科折》
内政 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 经武 凡考求行军布阵、驾驶测量诸学隶之
外交 凡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 格物 凡考求中西算术、声光化电诸学者隶之
理财 凡考求税则、矿产、农工、商务诸学者隶之 考工 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
①科举制存在不适应需要的弊端;设学堂可换取列强信任;
②为新政培养人才,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
③设立学堂可以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
④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学生活动】 据材料,指出袁世凯为什么主张废科举,兴办学堂
P39【史料阅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学以致用】
两江师范学堂的毕业生
还需要参加科举吗?
他们能否做官?
专办“优级师范”
校名演变:
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时期 内容
除旧 1898年戊戌变法 ①设经济特科;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 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清末新政 ①改学堂;②废科举;③改学制
布新 官制改革: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六部建制
选官制度革新 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小结: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内容与特点
特点
1.内容上:除旧和立新相结合;学习西方,具有近代化色彩;
2.目的上:为政治革新服务(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3.局限性上:不彻底性,保留封建残余;4:过程上:艰难曲折
5:录用官员由儒学生员向专业人员转变
精英教育转向国民普及教育和实用教育;
①改学堂;②废科举;③改学制
②改革官制:裁、改、增
③改革选官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探究】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什么影响?
积极影响:
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国家职能;培养新式人才,促进西学传播;
为新文化运动奠定社会与思想基础
推动了教育、官僚机构(国家体制)和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消极影响:
一次不彻底的官制近代化运动
不仅没能触动封建专制的关键
而且也没有彻底改变清朝的官场面貌
一、废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状元”“进士”“举人”,这是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荣衔”。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但同时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这说明
A.清政府的留学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B.用考试的办法激励留学生刻苦学习
C.近代留学运动已得到清政府认可
D.中国教育仍处于新旧交替过程之中
D
【练一练】
年份 1901 1902 1904 1905 1906 1907 1910
人数 274 614 1454 2560 12909 10000 2000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变化表
清末留日学生名单概览:
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秋瑾﹑陶成章﹑林觉民
胡汉民﹑居正、陈其美﹑朱执信﹑廖仲恺﹑鲁迅﹑陈独秀
思考:请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中留日人数变化的原因。
“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置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已被任用,而资鼓舞”。——1901年清政府上谕
甲午战败的冲击;节省开支;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推动。
留日学生革命化威胁清政府统治,因而被限制。
前期剧增:
后期减少:
1.南京临时国民政府的新探索(1912.1-3)
①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②内容:
⑴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
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⑵完善制度: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运行机制
③评价:
⑴积极: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⑵消极:因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较短,导致文官选拔制度基本 停留在纸面上
【五权】
考试、立法、行政、司法、监察
思考:孙中山选拔官员的设想有何特点?
既吸收了科举制的有益成分,又借鉴了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二、新陈代谢——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思考:孙中山认为该如何选拔官员?
2.北洋政府的渐转型(1912.3-1928):考试、甄别制度
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甄别
考试 (针对未当官者) 建立标志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报考条件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女子没有资格)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举行过2届)
文官普通考试(举行过2届)
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
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甄别 (针对已当官者) 应用范围 已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报考条件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作用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思考4:归纳此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以立法形式实施
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选拔措施多样
选拔措施多样
选拔措施多样
考试与资历并重
3.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确立(1927-1949):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 背景 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2.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建立
依据
内容 人事制度
考试机关
考试法规
甄别审查
评价 背诵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经其考选、铨叙后任用)
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积极:1.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
2.《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消极: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思考5:根据下表,归纳此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
制度法律化
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选拔方式多样化
更开放、更公平
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党治、军治色彩浓厚
P40学习聚焦: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二、中国文官制度的演变——民国的选官制度
阶段 内容 影响/特点/局限性
南京临时政府 依据: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措施:考试制度,考试院负责;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奠定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但停留于纸面
北洋 政府 考试:1913《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甄别: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南京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公务员制度,考试院负责 1929《公务员任用条例》、《考试法》; 1933《公务员任用法》 甄别:效仿北洋政府,对在职人员甄别审查,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以北洋政府文官制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精华;
《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体现开放平等;
规定严密,漏洞百出,任用私人
难点2: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是什么?比较不同政府选官的措施的异同。
同: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异:措施不同;负责机构不同;制度不同;特点不同;影响不同
干部: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概念解释
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三、崭新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共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干部
公务员
三、崭新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的建立
(1)改革开放前的干部制度:沿用旧制--创立新制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后盾)
干部队伍来源:
1: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
2:军队转业人员
3:录用工人、农民和待业人员
实际被有关系的人所把持
原干部制度存在的问题:
1:干部职务终身制;只升不降
2:干部队伍存在“接班”“替岗”,具有继承制的特点
3:资源被国家控制,干部享有特权
干部路线:任人唯贤
干部标准:德才兼备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培养方法: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沿用旧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创立新制
内容 具体实施
①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③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2)改革开放后:
改革领域
政治原则
改革目标
重大改革
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等、工资、回避制度等
党管干部
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1993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
思考1: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有何作用?
2.干部制度的发展
进一步
完善
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廉政建设成效显著
1978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推行,引起政治体制的变革
1:政府不再垄断所有权利、资源
2:地方拥有更多自主权
3: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观:竞争、法治、效益
公务员制度初步形成公务员考试制度建立
正式形成
1993
2005
2006
正式实施
全方位推进改善
改革开放
1978
19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3.干部制度的完善
干部人事制度变革:公务员制度的建立--逐渐法制化
公务员制度初步形成公务员考试制度建立
正式形成
1993
2005
2006
正式实施
全方位推进改善
改革开放
1978
19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职级与待遇挂钩,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公务员分类管理
3.干部制度的完善
干部人事制度变革:公务员制度的建立--逐渐法制化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范围划分
指导原则
管理体制
服务对象
共同点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不搞两官分途;坚持中共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文官保持“政治中立”
与党保持一致,政治立场明确
“与党派脱钩”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的领导
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为资产阶级服务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依法管理;公平竞争;功绩制原则;注重权益保障;分类管理。
东西方公务员制度对比
继承与借鉴
创新与发展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898年
科举变化
科举
废除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建立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
新中国时期
隋唐
科举确立
魏晋
九品中正制

察举

从贵族到平民
从古学到实用
考试甄别互补
从卷面到综合实力
人才选拔社会化
选拔标准刚性化
选拔程序规范化
选拔机制健全化
中国选官制度的整体发展趋势?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思考2: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何在?建立公务员制度有何意义?
独特性:
意义:
①政治立场明确
②坚持党管干部
③不搞“两官分途”
④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②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的根本措施,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端;
③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④公务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废科举:背景、过程
清末新政对传统选官制度的改革
学堂选官制度
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