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7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37张PPT)高二上学期历史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4 10: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辽
夏金
元明清
近代
新中国


国家关系
民族关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建立
大迁徙
大交融
大交融
大发展
并立
交融
巩固
发展
自觉
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
中华民族大团结
对 外 交 往 规 模 扩 大
转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西方
国家关系
民族关系
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民族国家形成
国际法形成、成熟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唐朝《礼宾图》壁画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课程标准
目录
主题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匈奴
乌桓
夫余
西南夷
南越
东越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秦朝: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典客、典属国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负责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来关系的边疆民族首领。
典属国:掌管已经归附于秦朝的边疆民族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概念解析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典客、典属国
2.民族政策
(1)北逐匈奴,筑长城
(2)南抚夷越,设郡
②地方: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汉武帝三次攻打匈奴
昭君墓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和 亲
战 争
&
霍去病墓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匈奴歌》
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二)汉朝
1.管理机构/官职:
2.民族政策
①中央:大鸿胪
(1)北面:匈奴
①汉初经济凋敝
国力衰弱
②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力日盛
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
大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
汉初“和亲”
军事打击匈奴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二)汉朝
1.管理机构/官职:
2.民族政策
①中央:大鸿胪
汉初“和亲”
军事打击匈奴
推行屯戍政策
屯戍:开垦田地、驻军
屯田方式 民屯
军屯
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结合材料,思考屯戍政策有何作用?
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汉书·食货志》
史料二:初置四郡,以通西域……其民或以关东下贫……家属徙焉……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汉书》卷28
作用:
①抵御匈奴的入侵;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③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④推动了民族交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西面: 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设西域都护府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汉书·西域传》
护乌桓校尉
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二)汉朝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大鸿胪
2.民族政策
②地方
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思考:根据图片和P63的【历史纵横】促进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哪些?
民族迁徙
民族交流
汉化政策
共同开发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四)隋唐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
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唐朝《礼宾图》壁画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鸿胪寺官员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四)隋唐
1.管理机构/官职: :
①中央: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②地方:
隋朝: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
2.民族政策
隋朝: 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隋朝: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隋朝: 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谯国夫人(冼夫人)一生忠义为国,被尊称“岭南圣母”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①西北
②西藏
③云南
开明的民族政策
天可汗
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和亲
会盟
和亲;会盟
加封南诏王,(册封)
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入唐学习
安南
都护府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四)隋唐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民族政策:
东突厥——武力征服、册封突厥贵族管理故地、“各适其性,全其部落”
西突厥——武力征服、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回 纥——册封首领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唐玄宗册封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开明的民族政策
中央政府
大都护府
都督府(都督)
羁縻州(刺史)
羁縻统治:
“羁”—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由当地首领担任地方官吏。
(因俗而治)
羁縻统治的作用:
①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②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四)隋唐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民族政策
②唐:地方管理机构:

西


东西突厥
回纥(回鹘)
靺鞨
吐蕃
南诏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五)宋朝
1.政权并立:
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
2.汉化学习:
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3.各族交融:
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也从未中断过
和平、交融是时代主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六)元朝
2.民族政策:
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四等人制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礼部 鸿胪寺 宣政院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六)元朝
①西藏
②东北 云南
③西域
④台湾
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设行省,征发赋役,中央和边境管理逐渐一体化
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
唐:间接的因俗而治
元:直接的行政统治
一体化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
设澎湖巡检司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礼部 鸿胪寺 宣政院
2.民族政策:
②地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七)明朝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太常寺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
----《明史·职官志》
(1)北方:修长城,设“九边”;开放马市,与各族贸易
(2)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3)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4)西南:土司
(5)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羁縻政策、贡赐、茶马贸易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七)明朝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2.民族政策:
羁縻性质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七)明朝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2.民族政策:
②地方:“九边”重镇、都司、卫所、土司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1)北部:
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
(2)西北:①军事上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②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3)西藏:
①设驻藏大臣;
②册封 “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4)西南:“改土归流”
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5)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八)清朝
1.管理机构/官职:
①中央:理藩院
2.民族政策
②地方:
西宁办事大臣
伊犁将军
驻藏大臣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朝代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民族政策







中国秦汉到明清的民族关系
典客、典属国
大鸿胪
礼部
鸿胪寺
设三郡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
理藩院
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
边疆推行郡县制
设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
“九边”重镇
都司、卫所、土司
西宁办事大臣、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
册封谯国夫人,加强对岭南、流求的管理
战争、敕封、贸易等
“和亲”,军事打击匈奴, 屯戍政策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
战争、册封,和亲、会盟
礼部、鸿胪寺
宣政院
行省制、宣慰司、澎湖巡检司
差别对待
满蒙联姻、平定叛乱、册封、改土归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归纳总结
朝代 方 式 趋势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两宋 元明清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和亲、册封、会盟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
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
概括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反映了怎样的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
特点:设立完善的边防体系,形式多样、因俗而治、恩威并举
合作探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一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先秦:
(二)秦汉: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1)陆路:
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最远航行到印度南部
(2)海路: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3)对日本: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二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二)秦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三)隋唐: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1.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
(1)隋朝:
2.海路:交流活跃
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
与大食国的接触,包括造纸术等技术西传;
(1)隋朝:
常骏出航到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2)唐朝:
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怛罗斯之战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二
吉备真备带回的《唐礼》对日本朝廷礼仪的完善和改进有很大影响,《太衍历经》、《太衍厉立成》促进了日本的历法改革,使唐代历法得以在日本推广和使用。吉备真备带回的乐器和乐书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吉备真备纪念园(今西安环城公园)
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
储光羲
万国朝天中,
东隅道最长。
吾生美无度,
高驾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
逍遥伊水傍。
伯鸾游太学,
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
秋风入洞房。
屡言相去远,
不觉生朝光。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二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二)秦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三)隋唐: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四)宋朝: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五)元朝: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
马可·波罗来华 《马可·波罗行纪》
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港口。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 波罗行纪》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二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六)明清:
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1.明朝:
(1)官方主持下的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
朝,臣下觐见君主;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前来“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那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朝贡贸易”。
特点:①政府垄断控制 ②“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海禁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二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六)明清:
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2..清朝: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1)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
(朝贡体系→条约体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二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六)明清:
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2..清朝: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
(1)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访华。马戛尔尼带
有大量新式武器和工业产品。乾隆把他当作一
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
戛尔尼最初不答应,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
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
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
乾隆帝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统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3)闭关锁国与一口通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二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二
归纳总结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郑和下西洋、海禁。
《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思考: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1.形式: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偶由战争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2.趋势: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汉朝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海陆并进;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内容: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自主探究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秦:中央:典客、典属国、地方设郡
汉:中央:大鸿胪 地方: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
民族政策:军事打击、和亲、设置机构、屯戍政策
中央:礼部、鸿胪寺 地方:隋郡县制,唐朝都督府 羁縻州
民族政策:和亲、会盟、册封、战争、设置机构
元:行汉法,差别对待;宣政院、行省制、宣慰司、澎湖巡检司
明: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设都司、卫、所,土司制度;册封
清:理藩院;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陆路为主---陆海并举---海路为主
开放走向闭关
和平对外交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课堂小结
感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