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唐朝《礼宾图》壁画
陕西乾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壁画。该图表现由6人组成的礼宾行列,左边3人为唐代__ _ _官员,右方3人可能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的使节,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这幅图印证了唐朝什么史实?
唐朝设立机构管理民族事务和进行对外交往。
鸿胪寺
东罗马帝国、新罗、东北一少数民族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1课
民族关系:
本国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对外交往:
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隋唐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目录
必修中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回顾1.中原周边存在戎狄蛮夷2.西周时期的民族关系的表现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西周被犬戎所灭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到了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时空坐标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明朝设礼部、鸿胪寺,采取羁縻政策;清朝设理藩院;
公元前221年
秦朝设典客;汉设大鸿胪;北击匈奴
礼部与鸿胪寺;管理突厥等地;隋朝与流求交流。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元朝设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公元220年
公元581年
公元907年
公元960年
公元1368年
公元1840年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甘英出使大秦;
东汉时倭国派使臣来朝
唐朝与外国海路交流活跃
宋朝海路发达
中俄《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
壹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 秦朝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夫余
乌桓
氐
①中央机构:
②军事行动:
③行政机构:
东北:夫余、乌桓
北方:匈奴
西北:羌、氐
南方:夷、越
典客、典属国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派蒙恬)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在两广地区设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周边民族
分布
2. 汉朝
中央机构:
具体管理措施:
①处理汉匈关系的措施
汉初:
和亲政策
汉武帝:军事打击
②行政机构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思考:汉初和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
③屯戍政策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护乌桓校尉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
护乌桓校尉
东汉初:
南匈奴汉化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刻铭燕然山
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管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事务
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②
④
①
③
1.少数民族(五胡)内迁
2.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封建化
3.江南开发中,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发展的表现: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少数民族内迁
三国鼎立
贰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2、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中央机构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二、隋唐到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归附: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③接触: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②册封: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④行政机构:隋朝在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指出材料中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朝国力强大、民族政策开明、经济文化先进
3、 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左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历史影响?
步辇图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安南都护府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设置行政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边疆﹑内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
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3、 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教材,并结合纲要上内容,总结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和亲: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册封:南诏、回纥、靺鞨族粟末部
战争:突厥
会盟:唐蕃会盟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羁縻府州制度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一般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制度,通过设立羁縻府州,任用当地首领世袭管理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与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1)特点:①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
(2)影响:①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
④先试点后推广;
③中央设置地方行政机构和利用少数民族首领管辖相结合;
⑤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根的特点。
4、 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辽、西夏、金)长期并立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交流交融从没中断。
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叁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的民族关系(结束了唐末以来诸政权并存对峙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1)民族政策:
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设澎湖巡检司
设行省,征发赋役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元代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的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西藏
台湾
云南、东北等地
西域
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四等人制)
(2)行政机构:
北方
中央机构:
①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防范蒙古入侵;②在长城沿线设“九边”军镇;③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西藏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东北
西南
西北
地方:
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少数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管理民族事务
④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贸易关系。
北方
中央机构:
①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防范蒙古入侵;②在长城沿线设“九边”军镇;③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西藏
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东北
西南
西北
地方:
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少数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管理民族事务
设都司、卫、所(奴儿干都司),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封授官号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设土司
敕封西藏僧俗首领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羁縻卫所:卫所、土司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机构:
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北方
西北
西部
西南
①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通过军事斗争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③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④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西藏:册封佛教首领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办事大臣;颁布法律。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
统一台湾,设府管辖,隶属福建省
东南
清朝疆域图1820年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互市贸易
战争
和亲联姻
设行政机构
册封
会盟和议
秦汉与匈奴的战争(蒙恬、卫青、霍去病、窦宪北击匈奴);唐朝击败突厥;
清朝通过军事斗争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唐朝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清朝的满蒙联姻。
唐蕃会盟;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明朝与鞑靼订立和议
隋朝册封谯国夫人;唐朝册封南诏王、回纥首领;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
宋朝设榷场;明朝与蒙古、女真开展马市贸易,与西藏进行茶马贸易。
秦朝设郡;汉朝设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隋朝推行郡县制;唐朝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元朝设行省、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澎湖巡检司、宣政院;明朝实行羁縻卫所制度,设土司;清朝设盟旗单位、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台湾府
小结1:中国古代民族交流的重要方式
民族迁徙
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魏晋时期“五胡”内迁。
文化交流
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封建制度或儒家文化。五胡十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西夏、辽、金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小结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①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④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小结3:中国古代民族交流的重要影响
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东汉甘英出使大秦;东汉光武帝赐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与大食国的接触,使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流活跃:隋朝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学习唐朝文化。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东西两条路线);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马可·波罗经陆路来华,经海路回国,著《马可·波罗行纪》。
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明清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仍屡禁不绝,清朝则日益走向闭关锁国。
朝贡贸易: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朝贡贸易由官府控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郑和下西洋)
朝贡体系:东亚地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中国之周边各邻国与中国形成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朝贡体系的立足点是“华夷观念”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东汉甘英出使大秦;东汉光武帝赐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与大食国的接触,使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流活跃:隋朝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学习唐朝文化。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东西两条路线);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通畅;马可·波罗经陆路来华,经海路回国,著《马可·波罗行纪》。
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郑和下西洋、海禁
中俄《尼布楚条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朝代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中央机构 行政机构 其它方式 秦
汉
魏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典客、典属国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大鸿胪
汉匈和亲;北击匈奴;屯戍政策
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
五胡内迁;少数民族汉化改革
郡县制
归附;册封;抵达琉球
礼部、鸿胪寺
战争;和亲、会盟;册封;
羁縻府州
战争;和议;互市;文化交流
宣政院;行省;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澎湖巡检司
四等人制;回回
礼部、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羁縻卫所;土司
战争;修长城,设“九边”军镇;贸易;和议;册封
理藩院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
办事大臣;改土归流;台湾府;盟旗;伊犁将军
海陆畅通;唐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隋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
甘英出使大秦;汉委(倭)奴国王金印
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
海陆畅通;马可·波罗来华
朝贡体制,朝贡贸易体系;海禁;《尼布楚条约》;闭关锁国
结语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流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开发了边疆,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也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但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封闭,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巩固练习
1.《汉书》载:“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据此推知典客的主要职责是
A.代表国家出使属国及对外交往B.掌管对少数民族的接待与交往
C.代表皇帝与别国进行军事谈判D.负责起草国家的各种政令、文书
B
2.观察两图,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采取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
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D.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
3.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C
4.《元史》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实质上说明元朝时
A.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C.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 D.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
A
5.“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管对外贸易。”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D.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