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人物简介
这是一位法国民族英雄,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格兰人占领的法国失地。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后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1431年被捕并被处决。
请根据图片和相关信息判断,这个人物是谁?请简要描述她当时生活的时代。
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英法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书本引文部分最后一句)
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基本特征:适用主体是国家;协商共同确定;具有一定约束力。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西方民族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推动了国际法的产生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中世纪西方人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封君封臣制度导致国家分裂割据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思考:中世纪的西欧是民族国家吗?
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教皇统治精神世界皇帝统治世俗世界中世纪后期:
等级君主制(法国)
议会君主制(英国)
15世纪:
专制王权国家
16—19世纪:
近代民族国家
中古时期到近代西方国家的演变:
中世纪:
封君封臣制(教权与王权并存)
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经济
材料一: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国统治权的战争。战争以英格兰战败告终,法国完成民族统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1)历史: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1、背景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
玫瑰战争(1455—1485年)
——英国内部的王位继承战争
英国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分别参加到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这两个王室家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封建割据势力,为统一铺平了道路。1485,兰开斯特家族取得胜利,并与约克家族联姻,建立都铎王朝。
(2)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1、背景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
①内战削弱贵族势力,客观上有利于加强王权(政治上)
②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经济上)
(3)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宗教改革(16C)
1、"因信称义"。
2、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简化宗教仪式。
4、王权高于教权。
5、建立本民族教会。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1、背景
(4)经济(根本):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扩展: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2.表现
(1)英国: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2)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路易十四,太阳王,
“朕即国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路易十四将大贵族集中到凡尔赛宫,以强化王权
3、特点
①主权在君、君主专制;
②国王往往就是国家
③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局限性)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腓特烈三世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独女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国家权力掌握在国王一个人手里,他的命令就是至高权威
民族国家: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其成员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顺应时代潮流→拥戴国王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认同主体
国民身份
政体
国王(个人)
臣民
专制
国家(共同体)
公民
民主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专制王权国家
分裂
割据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盟,寻求统一
拥戴国王
专制横行
阻碍发展
抛弃国王
推动革命
民族国家
民族一体性
与
国家主权
国王是说“抛弃”就可以“抛弃”吗?有什么原因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
(二)民族国家建立
(1)背景:
①政治:a.专制王权国家为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b.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②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背景:
③民族语言的形成: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语:13世纪; 法语:16世纪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
(二)民族国家建立
④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增强
法国大革命
法国民族
意识觉醒
拿破仑战争
欧洲民族
意识觉醒
反对专制
反抗侵略
反抗法国侵略
接受启蒙思想
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后来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这也成为法国的国旗
(2)表现
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由对个人的认同变成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
②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③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④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
(二)民族国家建立
3.特征:
(1)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而欧洲民族国家的成型,大多认为始自1648年欧洲各国达成《威斯特伐里亚公约》。
(2)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国家至上)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
(二)民族国家建立
5、评价:
(1)积极: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社会治理,促进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2)消极:为统治者绑架民众意志,走向民族沙文主义,加剧对外侵略与扩张准备了条件。
【知识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家观念的节日和法规条例
中国有哪些国家节日?
国庆节、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
中国有哪些增强国家观念的法规条例?
《国旗法》、《国歌法》、《人民币法》、《反分裂国家法》等。
【知识拓展】
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统。——牛津法律大辞典
国际法的特征:
1、适用主体是国家。
2、具有一定约束力。
3、它是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
思考:从概念来看,国际法具有哪些特征?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的形成
1.原因:
(1)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3)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世界需要秩序,时代呼唤理性
(4)新航路开辟后联系加强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这场战争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40%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德意志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
2.形成过程
(1)奠定国际法的基础: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
p70:学思之窗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兰】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阅读材料,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的形成
P71页史料阅读 (各国)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贡献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④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2)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1)建立: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思考:近代外交制度与古代出使有何不同?
临时性——常驻性
随意性——制度化(交往制度化、衔级制度化)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法的扩大)
(2)进一步发展:
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1815年6月9日,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七国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维也纳体系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维也纳体系首创了“总决议书” 的体例,要求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从而推动了国际法的新发展,为其后的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格式基础 。维也纳体系中还首次确立了国际外交的规范原则。“三级外交等级”制的确立,第一次以国际公法的形式“划一了各种外交代表的等级,这在后来的长时间里一直作为国际法规而成为外交惯例,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效” ,从而使国际外交活动被纳入一个有序的轨道。
维也纳体系( 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发展)
(2)目的:恢复拿破仑战争被推翻的旧王朝,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领土
(3)内容: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4)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1)背景: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建立起来。第一等级是大使和教皇使节或教廷大使,他们被认为具有“代表”的特性;特使、常驻公使和代办分别构成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级。另外,还明确规定,在国际关系中,主权者或国家自封的头衔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5)评价
①意义:
A.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B.各国之间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②局限性:
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维也纳体系( 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发展)
1、一战前后
(2)表现:
①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的初步尝试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1928《非战公约》
A.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②第一个提出废弃战争的国际条约;③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④成为二战后审判法西斯战犯的法律依据。
B.消极作用:
帝国主义各国持有保留条件,公约本身又未规定对违犯者的制裁办法,它并不能防止战争。
P72页思考点: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3)局限性
①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 , 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 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国联规定形成决议的 “ 全体一致 ” 原则,难以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③《非战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1、一战前后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表现
①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a.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b.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c.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
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遭破坏
位于海牙的国际法院
②1946年,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2、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同
异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③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即国际法主体增加
④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2)表现
2015年巴黎会议,签署《巴黎(气候)协定》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3)评价:
①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②但是仍有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2、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 2020年4月14日,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宣布美国将暂停资助世界卫生组织,7月6日美国通知联合国秘书长退出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11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3、国际法的发展趋势
(1)国际法主体大大增加。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都是国际法主体。
(2)国际法内容不断充实。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 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
(3)国际法形成较完整体系。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
(4)国际法国家本位观淡化。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课堂小结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拥戴国王
国际法的
形成与发展
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建立
抛弃国王
二战后
背景
过程:英、法
特点
背景
表现
国际法的形成
国际法的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特征
影响
基础:1625《战争与和平法》
形成:164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一战后
晚清时期
▲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 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国,留任驻英公使,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务。
▲ 1911—1912年,海圻号巡洋舰出国访问,途径英国、美国、古巴等国。
中国与国际法的“交往”
民国时期
利用国际法收回国家主权
▲ 1927年,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
▲ 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签字。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新中国
以中国智慧发展国际法治 以中国实力影响国际关系
▲ 1954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97年和1999年,中国分别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 2003-2007年,在北京举行六轮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
......
课堂练习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分。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根据材料,谈谈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积极:民族主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消极:①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会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
②民族主义带有扩展性,会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