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在普通政治学教本上就很明白的说明:在一个政府统治之下的一辈人民所形成的一个政治团体是State,通常译作国家。Nation和State相对立,指语言,文化,及体质(血统)上相同的一辈人民。Nation通常译作民族。
——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载《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第19期
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在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载《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第9期
关于这场学术争论,你赞成谁的戏点?并说明理由。
半个世纪后,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1993年,费孝通在顾先生百岁纪念会上对那场论战进行了解释:“后来我明白了先生是基于爱国热情……他的政治立场我是完全拥护的……所以我没有再写文章辩论下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
2
3
教学目标
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民族团结观念
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0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02
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03
难点:
0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05
民族政策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06
一、同心共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千孤儿入内蒙:跨越山海的民族大爱】
1960年,新中国遭遇严重经济困难,南方多地孤儿院粮食紧缺,数千孤儿面临生存危机。内蒙古自治区主动担当,喊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誓言,敞开草原怀抱。
一列列火车将幼小的孩子从南方城市送至北疆。19岁的都贵玛成为28名孤儿的“临时额吉”(母亲),她深夜冒狼群风险骑马求医,用爱与坚守守护每一个生命。牧民们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争先领养孤儿,为他们换上蒙古袍、取蒙古名,视如己出。
三千孤儿在草原上重获新生,成长为牧民、医生、教师……他们与草原家庭骨肉相连,谱写了跨越地域、血缘与民族的共和国佳话,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丰碑。
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历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关系日益紧密。中华民族自秦统一至今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杨圣敏《多元一体一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告统》
探讨:结合材料和课本分析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强调民族平等与团结,主张以区域自治实现民族自决
历史传统: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大一统”观念与“因俗而治”的政治智慧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历史经验。
现实国情: 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命运共同体。建国初期,为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确立了该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在旧西藏,95%以上的 藏族人民是世代人身依附于官家、贵族和寺庙的农奴。旧西藏把人分成三等九级,明文规定属于“下等下级人”的铁匠、屠夫、妇女,其“命价”为“草绳一根”,并用包括 “挖眼、刖足、割舌、砍手、推崖、溺死”等残酷的刑法来维持这种三等 九级的封建农奴制度。
新中国建立之后,少数民族地区先后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旧制度。民 主改革使世代受压迫的少数民族人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人格尊严,争得了基本人权,第一次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学生活动任务,阅读教材整理,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建国以后成为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1949《共同纲领》规定,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3.AI探究活动:
分组任务:五个小组通过AI工具查询5个自治区的成立时间、首府所在地、主要民族构成等信息
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发展
1.背景:文革十年期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
材料:(文革)这十年时间里,在“四人帮”的强制干预下……把民族节日当作“四旧”处理……禁止少数民族身穿民族服装和佩戴珠宝首饰,强迫民族群众改装;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准许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称其为“异国情调” 等。
——《尊重与保护: 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2.表现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高原线路最长的铁路。它冲破生命禁区,攻克冻土难题,飞架裂谷天堑,最终直达日光城拉萨。这条钢铁巨龙不仅重塑了青藏高原的交通格局,更成为连接雪域与内地的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
【兴边富民行动】一项国家重大边境建设工程(1999年启动),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升级,推动我国9省区140个边境县高质量发展。实施以来,边境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900亿元跃升至超9200亿元,建成2万多个项目,助力边民增收、边防巩固。昔日边陲“末梢”正变为开放“前沿”,绘就“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壮美画卷!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中华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国家专项工程守护着遍布全国的2000余个特色村镇,通过修复传统民居、传承非遗技艺、发展生态旅游,让苗寨吊脚楼、侗族风雨桥、藏式碉楼等瑰宝重焕生机。这里既留住了乡愁古韵,又激活了现代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的璀璨明珠。走进它们,便是触摸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鲜活脉搏!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 党的十九大以来(2017年)
(1)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3)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3.2022年中共二十大:对民族工作提出新要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课堂小结
1.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政策( )
A.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探索
B.宣告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正式建立
C.打破了日、伪军对边区的严密封锁
D.表明边区政府属于工农民主政权
随堂训练
A
2.从1950到1952年,中央先后派出西南、西北、中南、东北等民族访问团,对这些地区的自报族称进行实地调查。到1953年,从各地原来自报的400多个民族名称中,确认了38个民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 )
A.推动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B.奠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C.巩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
D.有助于贯彻少数民族平等政策
D
解析:根据“到1953年,从各地原来自报的400多个民族名称中,确认了38个民族”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有助于识别真正的少数民族,从而有针对性的实行民族政策,实现少数民族的平等,D项正确;此时的民族识别工作是为了识别真正的少数民族,并不是为了推动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和巩固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排除AC项;
我国在此之前已经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项。故选:D。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的一些企业、工厂搬迁至新疆,短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批技术骨干;20世纪90年代以来,19个省市先后开展了“对口援疆”工作。新疆的经济总量也从1952年的7.9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77万亿元。新疆的发展成就( )
A.表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
B.推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C.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格局
C
4.学者竺可桢的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可以佐证( )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D.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得以落实
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时间是1999年,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基层民主建设,故排除;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故排除;D.根据“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可知,竺可桢的记载可能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有力的说明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即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的政策,故正确。故选:D。
5.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
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C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 有时候则包括了 “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 “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
特点:
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范围不断扩大;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6分)
原因:
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传统儒学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6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 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摘编自翟志勇《浅析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 ——论宪法爱国主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 8分)
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封建统治腐朽;
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
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