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的外交历史。新中国的外交充满着艰辛,也闪烁着中国的智慧,体现着大国的风范,赢得了各国的尊重。
【课标要求】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平自主的外交方针。
2.改革开放后全方位的外交成就。
3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新理论,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命题分析预 测 1.分析:本讲内容考查频率较高,以选择题为主,兼有非选择题,难度中等,多考查当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2.预测: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的巨大成就仍为基本考查点。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成因,认识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同时期外交的变化及其原因可能为考查热点及难点。
当代中国的外交 2025北京高考
2025重庆高考
2024·甘肃高考·9;
2024·北京高考·10;
2024.1·浙江高考·14;
2023山东T9;
2023浙江T8;
时空坐标
1949年
1954年
1955年
1964年
1971年
1972年
1979年
1989年
1997年
进入21世纪
2012年以来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中法建交与西方大国外交突破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中美正式建交
中苏关系正常化
“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致力于建立伙伴关系
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布局,走交往新路
新中国开创新型外交
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特色大国外交
与人民命运相连
与民族复兴同步
与世界发展接轨
和平、合作、共赢
壹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贰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叁
本课目录
CONTENTS
0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政策
1.背景
美国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
材料: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进一步升级,在实行全面封锁禁运的同时,于1950年12月8日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一切资产,并胁迫英、法等西方国家共同制裁中国。这种敌对措施,不仅使西方私人投资者不敢再来中国投资,也使原有在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资产的97.1%为英、美、法三国私人投资)陷入困境。
思考:此时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有哪些?
(1)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 (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外交上不承认)
(3)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三大外交政策特点:革命性及意识形态色彩
(一)、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解决的问题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
国民政府的外交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独立自主
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
外交的任务:取消、肃清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巩固了新生政权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致于孤立
思考:独立自主政策与“一边倒”矛盾吗?
“一边倒”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建交高潮:与苏联等19国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东欧 苏联)
(2)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如何破局?
3.外交成就
局限性:受苏联影响;不利于同非社会主义国家交往。
积极性:巩固政权,经济建设,建交高潮
思考:为什么“屋子打扫干净了”,“客人”却迟迟不来?新中国该如何打开“外交困局”?
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束缚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 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特征和意义?
目的:
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特征:包容性、开放性、平等性、创新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什么说是“成熟”?)原因: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1949年与1953年,新中国外交视角有何不同?
1949年,中共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来看世界的... ...在他们的眼中,除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所掌控的国家。
1953年,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实施这项政策需要与周边国家形成睦邻友好关系...——《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强调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重视国家利益
革命外交
国家外交
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为主。
1954,中、苏、美、英、法,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
促成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新的建交高潮。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第二次建交高潮 亚非国家)
5.
6.
(二)、20世纪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一大片
时空背景
国际:美苏威胁国防安全;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国内:阶级斗争思维影响
外交政策
“两个拳头出击”“一大片”主要反帝反修、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外交成就
②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自1959年中印边界首次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公开袒护印度……1960年7月,苏联作出从中国撤退全部专家的决定,单方面撕毁了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定和合同,废除了多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摘编自时映梅《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
思考: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形式是否一片大好?
①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1965年,美机在西宁省配合地面部队搜查越军
二战后,世界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中国支持越南人民的解放战争,法国政府拒绝承认新中国。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期间,中法双方没有进行接触。同年,中法两国总理的首次会晤打开了两国关系的新起点。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法国总统戴高乐想借中国的力量把美国赶出亚洲,决定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3年8月《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在伦敦、莫斯科和华盛顿共同声明签署,突出了英国的特殊地位,让法国方面十分不满。《条约》发表的时候中法两国的核武器试验都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这加速了两国接触。1964年1月,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法同时发布联合公报,此后,意大利、加拿大、比利时陆续与中国建交。
——张锡昌《影响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中法建交为何被称为“外交核爆炸”?
④提高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摆脱美国的控制。
①推动中法、中欧关系发展,实现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②有利于缓和同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关系,减轻中国外交压力。
③有利于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发展。
【重点阐释】中法建交
(三)、七十年代的外交
一条线、一大片
材料:70年代苏攻美守,苏联加大扩张,全面威胁中国。毛泽东提出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战略,即从中国、日本、欧洲、美国结成一条线,加上周围一大片国家,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王仕英
(1)国际: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越战);
②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③第三世界力量增强,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④中苏关系恶化
(2)国内:综合国力提升
1.时代背景
2.外交方针
“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一大片”指团结“一条线”周边“一大片”的所有国家。
1.时代背景
3.外交成就
(1)1970年,先后同意、奥、比、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4)1972年,中日建交(越顶外交)
(5)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国家)
(1)国际: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越战);
②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③第三世界力量增强,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④中苏关系恶化
(2)国内:综合国力提升
(三)、七十年代的外交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
一条线、一大片
一条线、一大片
2.外交方针
探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原因及意义:
1971年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新中国外交50年》
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③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④有利于壮大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原因:
根本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②客观原因:
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削弱;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探究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美关系得以改善的原因?
材料 1: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材料 2: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材料 3: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
材料 4:《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美国与台湾当局在1954年间签订的正式国际条约,该条约是以军事为基础、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合作的多目标条约,本条约的基本精神是反共的,不仅在武力军事上协防台湾,亦反对共产主义渗透台湾。
美国: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②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美苏争霸处于劣势
中国:①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根本原因:中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需要
开创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
20世纪50年代:三大政策
20世纪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结交盟友
广交朋友
“化敌为友”
革命外交
强调意识形态
国家外交
考虑国家利益
总结:改革开放前的外交成就
新生之路
【典例研析】(2024北京10题)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
A. 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
B. 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
C. 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是“一国两制”方针早期表述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中国人民不能接受“两个中国”的存在,这反映了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中法建交的重要政治前提,A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的,排除C项;“一国两制”方针是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典例研析】 (2025·重庆·高考真题)1952年5月,日本国会议员公腰喜助等应邀到访北京。返日后,他们把周恩来总理赠送的电影《白毛女》在各地巡回放映,受到热烈欢迎。之后,日本艺术家松山树子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在日本演出,这反映出当时( )
A.中日友好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愿望 B.中国民间外交取得积极成果
C.议员访华推动中日政府关系破冰 D.“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交流
【答案】B
【详解】据材料“日本国会议员公腰喜助等应邀到访北京。返日后,他们把周恩来总理赠送的电影《白毛女》在各地巡回放映,受到热烈欢迎。之后,日本艺术家松山树子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在日本演出”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反映了中国通过民间外交形式(赠送电影、文化交流)推动中日友好,取得积极效果,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仅体现部分日本议员和艺术家的活动,无法体现“社会各界普遍愿望”,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中日政府关系尚未破冰(1972年才建交),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02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
(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
(2)国际: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与缓和并存。
和平与发展关系
2.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无敌国外交)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
3.外交成就:
(P82-83)
1979
1989
世纪之交
21世纪
大国关系
1979 中美建交
1989 中苏关系正常化
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
解决与中亚三国的边界问题
1997 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
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同印、巴、朝、韩、越、蒙等国取得新进展
全方位对外开放
①大国伙伴关系
②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③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④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0 中非合作论坛
2003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政策
【典例研析】 (2024·山东·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 )
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
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今后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很难建立在剥削发展中国家上,这说明邓小平认为要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南北关系,B项正确;结伴而不结盟强调的是不与他国结盟,而是建立伙伴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善南北关系,而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典例研析】 (2022·河北唐山·高三开学考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这表明,中国( )
A.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 B.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C.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400多项国际公约,参与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9万余人次”可得知,中国扩大了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在此之前就融入了国际社会,排除A项;材料中只能体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没有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已经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材料中的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03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指导思想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发达国家
周边国家
非洲国家
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
2.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
名词解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
“全方位”:主要体现为目标多元化,区域多元化,对象多元化,手段多元化等;
“多层次”:指开展有政治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军事外交、金融外交等不同领域的外交活动;
“立体化”:指不仅有政府层面外交、还有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等。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
交往新路
中国方案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十九大(2017年)以来外交成就:
治理体系
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践行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的核心作用,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国际秩序和体系朝着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外交理论
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提出中国方案:促进和平发展
作为常任理事国,中国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关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改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全球公共产品 。
通过主办主场外交,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4、二十大(2022)以来的外交成就:
(1)、背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内容:
四个反对:
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
一个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个价值: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习近平外交思想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你是怎样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外交上:
道路上:
【合作探究】中国外交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符合国情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主要矛盾。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制定出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晴雨表,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朋友圈”关系示意图,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05
01
02
03
04
国家实力
国家利益
国际形势
社会制度
领导人的智慧
独立自主: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的外交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和平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实践创新: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外交政策及背景
外交成就
十八大以来外交
十九大以来外交
当代中国
的外交
本课小结
中
国
外
交
智
慧
课堂小结
【典例研析】 (2025·广东·高考真题)研究某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可提取的关键词有“世界多极化”“新型大国关系”“睦邻友好”“多边外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主旨是( )
A.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B.反对霸权主义
C.打破美国和苏联两极对峙的国际秩序 D.倡导“不结盟”
【答案】A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格局,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反对霸权主义”是特定时期的斗争目标,与题干强调的合作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外交政策并非以打破美苏两极格局为目标,且题干时间已处于后冷战时期,排除C项;“不结盟”是80年代的外交政策,未涵盖题干中多边外交等新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典例研析】 (2023·山东高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人类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外交理念,并不是建立公平区域组织,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