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 杜甫诗三首 其诗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政治的腐败,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诗人被看作一代诗宗,被誉为“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称杜少陵、杜工部。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时代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他到处漫游,在那里他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写于这期间。
初读诗歌,感受诗境请同学自由朗诵这首诗歌,并体会其中的意境。
请一个同学朗诵这首诗,并谈谈自己这么朗诵的原因。细读诗歌,体会诗意 全诗内容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概括? 全诗以“望”字统领,借助诗歌谈谈诗人是如何“望”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地域辽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 所见,上句虚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实写泰山的高大。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景色秀美) (山势险峻)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所见,写的是实景。
这两个细致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怎样的景致?
泰山极高,山谷又极幽深。
想象一下,此时的诗人有着怎样的心情?
激荡的心情和眼界的空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仰望提出愿望,抒发远大抱负。
语出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是诗人攀登泰山顶峰的宣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宣言。
再读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远大的政治抱负。《春望》时代背景: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十一月,诗人赴奉探亲(今陕西蒲城)。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756)五月,叛军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陕西富城)避难。七月,肃宗即位,诗人闻讯投奔,不料途中被俘押到长安。
第二年(公元757)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心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所在地——凤翔。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感情。朗读诗歌,感受诗境请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谈谈你所体会到的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找出你认为能够帮助你体会整首诗氛围的词语,谈谈你的理解。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联以“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此联有两种理解:
①诗人感时伤世,看见花而落泪,听见鸟叫而惊心。
②诗人移情于物,感伤时节,花儿为此落泪,鸟儿为此惊心。
两种理解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意:战火越烧越炽,和家人互通书信更是难上加难,不知道亲人怎么样了?抵万金:形容家属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儿的思念。1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
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情感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小结再读诗歌,体悟诗意请同学带着对于诗境的理解,朗诵这首诗;别的同学细心聆听,找出优点和不足,并说明理由。
你能从朗读中体会到诗人的哪些情感?
忧国 伤时 念家 悲己
联系诗歌 理解诗人结合对《望岳》和
《春望》的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的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