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7课 百家争鸣
源于春秋
老子
孔子
春秋篇
战国篇
盛于战国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两位思想家分别是谁?战国时期思想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中以哪些学派影响最为深远?
百家争鸣
第7课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形容学派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所谓“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多。
“争鸣”,指各学派间相互辩论的局面。
指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争论的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
从这些文物及图片当中,你能得到那些相关信息?
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
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形成并迅速发展。
百家争鸣的背景
从春秋战国形势图当中,你能得到那些相关信息?
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
周王室衰微,诸侯从争霸到兼并(宽松的政治环境)
百家争鸣的背景
以上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人才怎样的社会处境?
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百家争鸣的背景
老子资料卡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地位及著作
老子和《道德经》
姓李,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①核心是“道”,要顺其自然;
②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处事上提倡以柔克刚。
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道家学派创始人;
学说集中在《老子》即《道德经》中。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 老子的资料卡。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自我能动性。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史料探究】阅读材料,指出材料分别反映了老子的什么主张?
老子和《道德经》
“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总规律,人们要顺其自然。
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无为而治
自主学习:完成“孔子”档案卡片。
姓名:孔子
地位:
时代/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
思想主张/贡献:①思想核心:
②在政治上
③在教育上
著作: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下层没落贵族
“仁”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弟子整理的《论语》
仁
何为“仁”?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
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仁:爱心,同理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社会就和谐。
孔子像
人
“仁者爱人”
爱心、同情心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核心思想
a、以德治国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
b、反对苛政 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特点:复古到西周式礼乐文明社会。
孔子的政治主张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有教无类
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的教育主张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能否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积极意义:①德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统治者与下层人民的矛盾,同时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道德思想的弘扬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
不能。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动荡、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很难帮助国君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
周游列国
55岁离开鲁国
匡城受困
司马桓魋欲杀孔子
被嘲”累累若丧家之犬“
被困绝粮七日
64岁重返卫国
68岁回到鲁国,遇晨门隐者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孔子:一个理想的思想家,失意的政治家。
孔子和儒家学说
文化成就
①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②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和图片,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新变化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孔子讲学图
春秋牛耕画像砖
(1)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3)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学术思想领域活跃。
背景: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内容:
【自主学习】梳理下列表格内容并标画在课本上。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
①“仁政”;
①“兼爱”“非攻”;
墨子
①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
庄子
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②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韩非子
孙武的《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兵家著述丰硕,吴起、孙膑都撰有兵法著作。
②“尚贤”;
③提倡节俭。
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孙武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古为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哪些学派的哪些主张?
儒家:民贵君轻、仁
法家:公平公正、以法治国
墨家:平等、兼爱
道家:顺其自然、追求自由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一:“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
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
材料二:战国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
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发端于此时。
——王桐龄《中国史》
小组讨论:依据材料,思考为什么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依据以下各学派的观点,假如小花同学上课不听讲,请试用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口吻来教育小花。
儒家:强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爱来感动小明,将心比心,让小花知道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语重心长)
法家:强调依法依规,调出班规来,看一看小花违反了第几条,应该如何处罚。是首次违规还是多次违规,多次违规要加重处罚。教育的时候,当语气严厉,绝不含糊。(刚正不阿)
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小花就自己慢慢去想错误在哪里,想明白也好,想不明白也好,读书是你自己的事情。(潇洒自由)
课堂小结
道家:老子和《道德经》
①思想核心:“道”
②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在处世上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④在政治上“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儒家:孔子和儒家学说
①思想核心:“仁”
②在政治上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③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俭节用
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荀子:实行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庄子:顺应民心和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韩非: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孙武
作业布置
1.他的思想包含了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等。“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主父偃 D.董仲舒
2.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下列各学派的思想中蕴含和平理念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提倡“法治”
3.西方学者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期间,在北纬30度左右,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等提出各家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继出现,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东西方同时取得思想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鼓励新思想的提出B.杰出思想家的大量涌现C.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转型D东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
4.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
A.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B.实行“仁政”,以德治国C.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D.实行“兼爱”“非攻”
A
C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