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2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议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题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新课导学
◆
新课探究
◆
总结归纳
◆
课堂评价
知识点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也就是______________
____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____________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______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
何者是本原
有没有同一性
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思考]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吗
[答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
者为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
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知识点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________________中遇到的和无法
回避的基本问题。
生活和实践活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不能回
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________________,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哲学发展的始终
一切哲学
基本性质和方向
知识点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______的问题展开。
本原
2.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物质是________,意识是________,先有物质后有
意识,物质______意识。
(2)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
唯物主义和______________。
本原的
派生的
决定
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
(1)根本观点:意识是________,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______物质。
(2)基本形态:______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本原的
决定
主观
[思考] 是否可以说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
[答案] 不可以。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
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例如,旧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是
正确的,但是没有与辩证法实现科学基础上的结合;唯心主义哲学世界
观是错误的,但是有些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实现了结合。
4.哲学史上的对立与派别
(1)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__________、辩证法与_____
_____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2)“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
到底,只有__________和唯心主义两种。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
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唯物主义
1.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提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
[提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
问题展开的。
4.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
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四军对垒。( )
[提示]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5.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存在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
[提示]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6.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提示]唯物主义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精神的力
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议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情境创设】 情境一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
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
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至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仍有两种观点:一是先有石头后有对石头的感觉;二是先有对石头的感
觉后有石头。
情境二 据报道,中国“天眼”能够捕捉到130多亿光年外的信号。那人
们能否认识130多亿光年以外的世界呢?
【问题探究】
(1)情境一中两种观点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这两种观点分
别属于哪个哲学阵营
[答案] 情境一中的两种观点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产生
了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第二种
观点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2)结合情境二,说明能否认识世界的观点是围绕什么问题产生的,
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观点。
[答案] 能否认识世界的观点是围绕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的。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种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成果共享】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派别 主要观点
思维和 存在的 关系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 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 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 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 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 问题 可知论 肯定思维能够正确认
识存在
不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
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
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两个方 面的关 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 响、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 属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 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 本立场贯彻到底
(续表)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派别 主要观点
议题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情境创设】 某班同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合作学习,
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相关哲学论述。
情境一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
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
土是世界的本原。
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18世纪的哲学家,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
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
色色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
化所造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情境二 王守仁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他同朋友观花时,一
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
心亦何关 ”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英国哲学家贝
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
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一切由道而生,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世界
万物的本原,是无形无声、独立于整个自然界之外而永远不变的绝对
理念。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
【问题探究】
(1)情境一中的哲学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
物质概念的表述有何进步性
[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和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属于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伽森狄和霍尔巴赫的相关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表述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
质结构。
(2)情境二中王守仁与贝克莱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老子与黑格尔
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 王守仁与贝克莱的观点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都把人的主观精
神(如感觉、意志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
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老子与黑格尔的观点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都把客观精神(如绝对精
神、理念、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
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成果共享】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 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 原是某一种或某 几种具体的物质 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 义上的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原子的属 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
世界的基本规律,反
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
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 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猜测,并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丰富和发展了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 具有机械性、形而 上学性和历史观上 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想武器
(续表)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联系 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 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续表)
[特别提示](1)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科学的,但唯物主义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科学性要具体分析。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
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
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 观点 不同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 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 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 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
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
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
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
的外化和表现
共同 点 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都认为思维或意识是本原,认为思维 决定存在,都坚持唯心主义
评价 ①进步性:对人们认识的发展具有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②局限性:把人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是错 误的
(续表)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区 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源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是流
联 系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 学体系
特 别 提 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哲学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
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
唯物主义者
(续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审查、投票,西北
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鹏副教授与中国地质大
学李国武教授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均通过认定。这印证了( )
A.具体科学促进哲学发展 B.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C.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解析] 该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均通过认定,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
同一性,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D符合题意。
√
2.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主张:“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该
观点代表的哲学派别与下列选项相同的是( )
①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③形者神之
质,神者形之用 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解析] “形具而神生”是唯物主义观点。①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符合
题意。“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意思是人生病了就忧虑、恐惧,忧
虑、恐惧的时候就容易看到有“鬼”出没;“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意思是肉体是精神的本质和来源,精神是肉体衍生出来的。
②③属于唯物主义,符合题意。
3.魏晋哲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强调“以遇为命”,认为一切事物、
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所以人要随遇而安,听从命运的安排。以下与
其观点一致的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C.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解析] 人要随遇而安,听从命运的安排,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
D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
C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
4.[2024·浙江台州期末]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
2级地震,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做好次
生灾害风险防范,全力指导帮助受灾地区。而面对地震,古人则常举
行各种祈祷仪式,寻求上天庇佑。从哲学角度看,两种不同的做法体
现了( )
A.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联系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解析] 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加大统筹协调力
度,做好次生灾害风险防范,全力指导帮助受灾地区,这体现了唯物
主义思想。面对地震,古人则常举行各种祈祷仪式,寻求上天庇佑,
这说明古人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神灵”决定世界万物。因此,
从哲学角度看,古今对待地震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对立,B符合题意。
5.[2024·浙江台州期末] 下列观点体现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的有
( )
①“心之官则思”与“万物皆备于我” ②“万物独化”与“名师出高徒” ③
“物是观念的集合”与“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④“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世异
则事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解析]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心之官则思”的意思是心的功能是思考,体现了唯物主义;“万
物皆备于我”意思是万事万物的本性都为我所具备,是唯心主义的体
现。①符合题意。
“万物独化”意思是万物有其个性,自在自为,具有完全自足的价值。
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名师出高徒”强调
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有时起重大作用,属于辩证法的观点。
②符合题意。
“物是观念的集合”把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念
是世界的本原”把理念当作世界的本原,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③不
符合题意。
“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属于
唯物主义观点;“世异则事异”意思是社会变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随着
变化,属于辩证法的观点。④不符合题意。第2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导学】
知识点一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2.(1)何者是本原 (2)有没有同一性 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思考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知识点二
1.生活和实践活动 2.哲学发展的始终 一切哲学 基本性质和方向
知识点三
1.本原 2.(1)本原的 派生的 决定 (2)历史唯物主义
3.(1)本原的 决定 (2)主观
思考 不可以。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都有错误的一面。例如,旧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是正确的,但是没有与辩证法实现科学基础上的结合;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是错误的,但是有些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实现了结合。
4.(1)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2)唯物主义
自我检测
1. [提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
3. [提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4. [提示] 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5. [提示]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6. [提示] 唯物主义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新课探究】
议题一
思考 (1)情境一中的两种观点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产生了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第二种观点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2)能否认识世界的观点是围绕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产生的。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种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议题二
思考 (1)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和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伽森狄和霍尔巴赫的相关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表述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2)王守仁与贝克莱的观点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都把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意志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老子与黑格尔的观点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都把客观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课堂评价】
1.D [解析] 该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均通过认定,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D符合题意。
2.C [解析] “形具而神生”是唯物主义观点。①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意思是人生病了就忧虑、恐惧,忧虑、恐惧的时候就容易看到有“鬼”出没;“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意思是肉体是精神的本质和来源,精神是肉体衍生出来的。②③属于唯物主义,符合题意。
3.B [解析] 人要随遇而安,听从命运的安排,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A、D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C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
4.B [解析] 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做好次生灾害风险防范,全力指导帮助受灾地区,这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面对地震,古人则常举行各种祈祷仪式,寻求上天庇佑,这说明古人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神灵”决定世界万物。因此,从哲学角度看,古今对待地震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符合题意。
5.A [解析]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心之官则思”的意思是心的功能是思考,体现了唯物主义;“万物皆备于我”意思是万事万物的本性都为我所具备,是唯心主义的体现。①符合题意。“万物独化”意思是万物有其个性,自在自为,具有完全自足的价值。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名师出高徒”强调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有时起重大作用,属于辩证法的观点。②符合题意。“物是观念的集合”把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把理念当作世界的本原,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③不符合题意。“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世异则事异”意思是社会变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随着变化,属于辩证法的观点。④不符合题意。第2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 知识点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问题,也就是 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 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 的问题,即思维 的问题。
[思考]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吗
◆ 知识点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 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 ,是 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 知识点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 的问题展开。
2.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物质是 ,意识是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 意识。
(2)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 。
3.唯心主义
(1)根本观点:意识是 ,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 物质。
(2)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思考] 是否可以说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
4.哲学史上的对立与派别
(1)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 、辩证法与 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
(2)“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 和唯心主义两种。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1.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 )
4.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四军对垒。 ( )
5.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存在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
6.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
◆ 议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情境创设】
情境一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至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仍有两种观点:一是先有石头后有对石头的感觉;二是先有对石头的感觉后有石头。
情境二 据报道,中国“天眼”能够捕捉到130多亿光年外的信号。那人们能否认识130多亿光年以外的世界呢
【问题探究】
(1)情境一中两种观点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这两种观点分别属于哪个哲学阵营
(2)结合情境二,说明能否认识世界的观点是围绕什么问题产生的,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观点。
【成果共享】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 问题的内容 派别 主要观点
思维和 存在的 关系 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 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 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 肯定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两个方 面的 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 议题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情境创设】
某班同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合作学习,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相关哲学论述。
情境一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18世纪的哲学家,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的变化所造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情境二 王守仁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他同朋友观花时,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一切由道而生,道是先天地而生的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无形无声、独立于整个自然界之外而永远不变的绝对理念。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
【问题探究】
(1)情境一中的哲学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表述有何进步性
(2)情境二中王守仁与贝克莱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老子与黑格尔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成果共享】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主要 区别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 评价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猜测,并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联系 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特别提示] (1)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从本质上说,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科学的,但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其科学性要具体分析。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对物质的解释不够科学,因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 观点 不同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共同 点 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都认为思维或意识是本原,认为思维决定存在,都坚持唯心主义
评价 ①进步性:对人们认识的发展具有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②局限性:把人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是错误的
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区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源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是流
联系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特别 提醒 从哲学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1.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审查、投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鹏副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李国武教授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均通过认定。这印证了 ( )
A.具体科学促进哲学发展
B.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C.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主张:“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该观点代表的哲学派别与下列选项相同的是 ( )
①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③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魏晋哲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强调“以遇为命”,认为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所以人要随遇而安,听从命运的安排。以下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C.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4.[2024·浙江台州期末] 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做好次生灾害风险防范,全力指导帮助受灾地区。而面对地震,古人则常举行各种祈祷仪式,寻求上天庇佑。从哲学角度看,两种不同的做法体现了 ( )
A.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联系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5.[2024·浙江台州期末] 下列观点体现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的有 ( )
①“心之官则思”与“万物皆备于我” ②“万物独化”与“名师出高徒”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与“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④“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世异则事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2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1.A [解析] 我国科学家通过对“天问一号”环绕器获取的数据进行研究,揭示了火星风沙与水活动对地质演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为“火星乌托邦平原曾经存在海洋”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说明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③正确。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②错误。思维依赖存在,存在不依赖思维,④说法错误。
2.C [解析] 这些问题最终要在人们的实践探索中解答,而不是依靠专家发挥理论创新作用,②错误。人们回答这些问题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需要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并不能构建起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①④正确,③错误。故本题选C。
3.C [解析] 材料中,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无法解释做梦等现象,于是就把做梦看作灵魂的作用,并认为灵魂在人死时会离开身体继续活动,因而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故②④符合题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③说法错误。
4.B [解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天、地、人等的关系问题,对当下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极意义,①③符合题意。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强调尊重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并不是主张人应该顺从自然,听命于自然,②排除。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强调按照自然法则办事,并未表达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④排除。
5.A [解析]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①②符合题意。“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此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③不符合题意。“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是说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而是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想、领悟罢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④不符合题意。
6.C [解析]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龙”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①错误。很多美好祝愿体现了人们的主观愿望,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②正确。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依赖于存在,但存在不依赖于思维,不能说二者相互依存,③错误。祝福语能给人以力量、以鼓舞,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④正确。
7.A [解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既可以与唯物主义相结合,也可以与唯心主义相结合,③说法错误;哲学只有两个基本派别,不存在四军对垒,④说法错误。
8.D [解析] 古今人们对待灾害的做法体现的不是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而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①不符合题意,④正确。当地相关部门全力指导帮助受灾地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古人面对灾害则常会举行各种祈祷仪式,以慰藉心灵。古今人们对待灾害的两种做法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②正确。材料不涉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③不符合题意。
9.D [解析] 三种观点都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其根本观点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又有明显的局限性,③④符合题意。三种观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没有涉及意识具有反作用,没有正确认识物质的概念,也没有正确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②错误。故本题选D。
10.A [解析] 列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唯心主义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根本上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但唯心主义对哲学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①②符合题意。唯心主义虽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但也肯定了意识的作用,对哲学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③说法错误。唯心主义有其自身局限性,“同样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说法不妥,④错误。
11.C [解析] 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存在。此观点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①不选,②入选。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入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④不选。
12.A [解析] 哲学的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①②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③体现的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排除。④分别体现的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故选A。
13.(1)陆九渊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程颢、程颐兄弟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其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3)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哲学的基本问题
◆ 知识点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我国科学家通过对“天问一号”环绕器获取的数据进行研究,揭示了火星风沙与水活动对地质演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为“火星乌托邦平原曾经存在海洋”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说明 ( )
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②存在是对思维的反映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基因编程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能自我复制的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因前沿科技引发的这些问题,要求人们不得不进行一定的哲学思考。人们回答这些问题 ( )
①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最终要依靠专家发挥理论创新作用 ③能够构建起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 ④需要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知识点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无法解释做梦等现象,于是就把做梦看作灵魂的作用,并认为灵魂在人死时会离开身体继续活动,因而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是人类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原始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指的就是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③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总结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知识点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2024·河北唐山期末]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规律精辟概括、阐述了出来。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 ( )
①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天、地、人等的关系问题 ②主张人应该顺从自然,听命于自然 ③对当下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④表达了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4·浙江杭州期末]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下列选项与题中观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①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②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③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山东临沂期末] 2024年龙年到来,一句新的祝福语“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流行起来。“龘”字通常用于形容龙飞翔时迅速而强劲的样子,象征着力量和速度;而“朤”字则较为罕见,常用来形容辉煌、广阔的意境。“龙行龘龘,前程朤朤”共同营造了一种奋力向上和积极向前的氛围,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每个人都能如龙一般强大,前程似锦。对此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
②如同“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一样,很多祝福语都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③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映存在,二者相互依存 ④祝福语能给人以力量、以鼓舞,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对下图关系理解正确的有 ( )
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 ③形而上学始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辩证法始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
④哲学有四大基本派别,且它们的观点具有相似之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4·辽宁实验中学月考] 2023年夏季,台风“杜苏芮”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北京、河北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当地相关部门全力指导帮助受灾地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面对灾害,古人则常会举行各种祈祷仪式,以慰藉心灵。古今人们对待灾害的两种做法体现了 ( )
①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以上三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
①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 ②都正确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③都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 ④根本观点正确,但又有明显的局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片面地夸大其中某一个片段,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对于唯心主义,列宁曾说,唯心主义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唯心主义哲学对人类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唯心主义哲学从根本上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③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世界观,不具有任何借鉴意义 ④唯心主义哲学对人类认识世界同样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山东滨州期中]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绝对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存在,是宇宙万物内在的本质和核心,万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下列对黑格尔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
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③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属于同一哲学派别 ④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属于同一哲学派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下列能体现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歧的是 ( )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2024·四川雅安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陆九渊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材料二 “气一元论”,简称气论,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范畴,早在西周时就已经产生,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一,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元素);其二,气的运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西晋时期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
(1)材料一中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