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26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件(26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08: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2024年 统编版 新教材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和巩固
视频:汉武帝后期以来西汉国运转衰
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史实。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黄巾起义。
家国情怀: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认识到重视民生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课前导入
这块出土于四川的东汉宅院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
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
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主要外戚表 霍氏 汉宣帝妻族 霍成君、霍光、霍显、霍禹
许氏 汉宣帝妻族、汉元帝母族 许平君、许广汉、许延寿、许嘉
王氏 汉元帝妻族、汉成帝母族 王政君、王凤、王根、王莽
西汉后期的社会动荡
依靠外戚,朝政腐败
地主兼并土地
农民流离失所
西汉后期统治
皇帝的母族、妻族
王莽改制
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9年,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公元12年 ,王莽下诏 :“诸名食王田 ,皆得卖之”。
一刀平五千
大泉五百,一个
值五百个五铢钱
大泉五十,一个值五十个五铢钱
国宝金匮直万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食货志》
王莽改制
东汉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15年后,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1)时间:
公元25年
(2)都城:
洛阳
(3)君主:
刘秀(光武帝)
东汉建立
(4)东汉统一:刘秀用了10多年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光武中兴
材料: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释放奴婢
减轻田租
减轻刑罚
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材料: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合并郡县
裁减官员
材料: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监督官吏
惩处贪腐
材料: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鲜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
缓和民族 矛盾
光武中兴
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影响?
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史称“光武中兴”。
解释:社会安定,百姓不需要服徭役,粮食连续丰收,百姓生活富足,谷价低廉,牛羊遍野。
光武中兴
经济发展
(1)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王景受命治理黄河。
(2)手工业:
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
东汉青釉刻弦纹双系盘口壶,胎体较薄,釉层匀净光洁,属于刚从原始瓷中脱离出来的质量更高一筹的青釉瓷,堪称我国最早的瓷器之一 。
东汉青釉刻划花草纹人足樽,原通体施有青釉,但釉层严重剥落,几近全部露胎。樽呈圆筒形,平底,下承以3只人形足 。
东汉青釉刻划菱形网格纹镂空簋,盖面刻划花叶纹和三角纹,腹部刻划菱形网格纹,其镂空工艺精湛,为东汉青瓷中的精品 。
东汉青釉堆塑动物五联罐,造型复杂,装饰性强,体现了当时较高的制瓷工艺水平 。
知识链接
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说唱是汉代百戏中的一种,说唱俑又称说书俑。这件俑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3个月 13 11 2 8 15 12 9
寿命(岁) 2 31 30 3 9 36 34 14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太后听政
太后掌权
重用外戚
外戚专权
大权旁落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东汉政治特征: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外戚宦官专权的实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的产物
权力的游戏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外戚专权
宦官得宠
皇帝长大
太后临朝
君权旁落
夺回君权
依赖宦官
把持朝政
“皇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除掉外戚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汉顺帝去世后,梁冀拥立汉冲帝,联合太尉李固等录尚书事。汉冲帝驾崩,拥立汉质帝。涉嫌毒杀汉质帝,另立汉桓帝刘志。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梁冀把持朝政二十年。在他掌权期间,立三帝,毒一帝。
跋扈将军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影响:①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②为了扩大势力,外戚和宦官集团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他们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国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还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东汉绿釉陶水亭
东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
亭上层四角有张驽控弦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是豪强娱乐生活及拥有私人武装的写照。
地方豪强势力崛起
刘秀得天下离不开各地豪强的支持,东汉的统治阶层也基本都出身豪强,所以东汉本质上是豪强集团的联合政权。
▲坞堡生活想象图
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黄巾起义爆发了。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
朝政腐败
人民苦难深重
解释: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
时间:
领导人:
组织:
特点:
口号:
影响:
184年
张角
太平道
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199年)
三国鼎立形势图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州牧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割据势力,加速东汉瓦解。
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课堂小结
建立
25年、刘秀(关武帝)、洛阳。


措施:①加强中央集权;②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③给地耕种,减轻田租;④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⑤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⑥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黄巾起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东汉的兴衰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地方割据
光武中兴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B.我国经济重心开始东移
C.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D.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
3.自西汉后期以来,大批农民沦为奴婢,很多奴婢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光武帝的这些举措( )
A.促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稳定社会局面
C.彻底瓦解了封建等级秩序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