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09:58:29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
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筒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
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是诗歌。从《诗
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
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
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节奏结构大都是“二、二”的节奏。到了汉代,五言和七言诗开始兴
起。五言诗虽每句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结构为“二、二、一”或“二、
一、二”。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更为灵活。七言诗的节奏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增加了
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灵活多变。五言与七言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句式,并发展至今。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已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
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使得在写作中可以
交错运用这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
试卷第1页,共11页
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
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一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了唐代,
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
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这一重要的修锌手法。早在《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
汉魏六朝时期,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磨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驾轻
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
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现在常见的对仗是“宽对”,仅要求上下句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而无需严格
遵循意义关联;相较之下,“工对”则要求词性、词义、结构都严格对应,虽规范性强,但表达空
间有限。总之,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
诗歌的韵律之美。
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
例如,山水田园诗本可以处理为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孟浩然的诗中,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宁静心境和
淡泊志趣的外化。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营构主观意象的生动。中华
民族对意象之美的追求,在古典诗歌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华先民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擅长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周易》
的卦象、汉字的象形,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孔子与弟子子贡、子夏之间有两段著名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
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代谢良佐评曰:“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
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这说明,诗歌更有利于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来领悟普遍的抽象道理。
中华先民还常常用诺音这座桥粱形成意象,用具体形象更委婉地道出思想情感。温庭筠《新
添声杨柳枝词》中写道:“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其中“烛”是“嘱”的谐音,“围棋
是“违期”的谐音,表达了女子对远行恋人的叮嘱和不舍。又如,“柳”与“留”谐音,诗词中描述古
人在送别之时常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试卷第2页,共11页高二语文答案
1.B A.“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就是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意象之美”错误,表述绝对化。由原文“韵律之美,体现
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意象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可知,原文以“韵律之美”“意象之美”为例阐
述诗性之美,但未限定“就是”这两类,二者是“体现”关系而非“等同”关系。C.“已经登峰造极”错误。根据原
文“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原
文说是“变化无穷”,“登峰造极”过于夸大。D.“源自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错误。根据原
文“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这是因为艺术家们最重视的不是反映外部世界的状貌与姿态,而
是表现内心世界的意念与情思”可知,“重写意”的原因在于“重视内心情感表达”,而非“重写意导致重视内心”,选
项因果关系颠倒。故选 B。
2.D 材料一中“韵律之美”包含:节奏结构、平仄格律、对仗修辞等要素。因此,最“具韵律之美”的诗句应体现
出节奏感强、结构对仗整齐、声调协调等特征。A.五言句式,节奏基本整齐,但上下句不对仗。未体现材料一中强调
的“对仗”“平仄”等技巧。B.句式自由,节奏感一般,也无明显对仗。风格平实,未体现诗歌形式上的韵律美。C.两
句结构基本对仗,但用词古雅,节奏较慢,韵律感不明显。D.典型的七言对仗句式,“荔枝”对“烧酒”,“新熟”对“初
开”,“鸡冠色”对“琥珀香”。对仗工整、节奏感强、色彩与味觉意象呼应,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最能体现材料一所
强调的“韵律之美”。
3.B 材料二核心观点:意象的形成是主观的,经过诗人情感的点染与审美加工。同一物象可因情感不同而形成不同
意象。意象可以通过夸张、移用、联想等方式创造。A.“梅”因诗人主观情感与审美加工,承载了坚韧不拔、清高芳
洁的意趣。完全符合材料二关于意象形成的观点。B.“蜉蝣”含义稳定单一,主要体现生命短暂与无常。材料二强调
意象具有主观性、多义性、创造性,观点与选项相反,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C.“流光”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如“光
彩”“月光”“时间流逝”。体现了意象的多义性、模糊性,符合材料二观点。D.“老鱼跳波瘦蛟舞”通过神话意象与奇
幻描写,体现艺术感染力。展示了诗人通过联想与想象创造新意象的能力,符合材料二观点。故选 B。
4.①夸张物象某特点。②移用其他物象特点。③以一物象为联想起点创造新意象。④借助谐音形成意象。
5.①“《诗》可以兴”指的是以意象(形象)为媒介,激发联想和感悟。②子贡由《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的打磨器物的诗句,触类旁通,领悟到治学为人应精益求精的道理。③子夏由“绘事后素”即画画要先打素底才能上
颜色,举一反三,领悟到先有仁德才能学礼的道理。
6.C “反映出他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的焦虑”错。老张说“最遗憾的不是那些修不好的表,而是那些修好了却没
人来取的表”,结合前文他对每块表的珍视,其遗憾源于对钟表的珍视、对修表手艺的敬畏,以及对“物件与主人联结
断裂”的惋惜,并非对“人际关系疏离的焦虑”。
7.A “可以看出老张对这块有年头的瑞士机芯的怀表很好奇”错。句子①运用夸张手法突出的是老张修表时的专注
与投入,而非“好奇”;结合后文他精准指出“发条松了,擒纵轮也有一些磨损”,可见他是出于对修表手艺的敬畏和
专业态度而专注,并非好奇。
8.①线索作用:“修表铺子”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串联起老张修表、新店冲击、老张病逝、“我”接手铺子等情节,
结构紧凑。②象征意义:修表铺子是传统手艺和工匠精神的载体,其兴衰反映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处境,深化主题。
③烘托人物:通过修表铺子的日常细节(如工作台、工具、待修的表),展现老张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使人物形象
更立体。
9.①增强故事真实性与感染力:以“我”的亲历视角叙述,让故事更具代入感,情感表达更细腻。
②梳理情节,使叙事连贯:“我”的视角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形成明线与暗线交织。明线是“我”与修表铺的关联,
写老张修表的生涯;暗线是老张的人生轨迹。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自然地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自然连贯避免叙事
碎片化。
③深化主题,引发思考:起初“我”是修表铺的顾客,后来成为老张精神的继承者,“我”的转变过程,不仅展现了老
张工匠精神的影响力,更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传统技艺与匠心”的思考,让主题更具现实意义。
10.BDG【解析】句意为:王安石趁机派八位使者到四方各地,征询青苗法带来的好处。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
合王安石心意而滋生事端,却没有人敢说。
11.B【解析】A 项正确。属官、下属/表示一类人。B 项:确实/使动,使……真诚,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C 项正确。
便,意动用法,认为……便利/便,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形势。D 项正确。都是状语后置的用法。
12.B【解析】B 项“苏辙认为刘晏的常平法行之有效,建议王安石直接实行”错误。原文为“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
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的意思是常平法现在仍存在,但是忧患在于没有整顿吏治,苏辙建议王安石整顿后再实
行。A 项由原文“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
不胜烦矣”可知。C 项由原文“此安石青苗钱之所本也。在参行之,固为善政”“而李参已先有成绩”可知。D 项由原
文“天下事固有一人行之能为利,天下行之则又为害者”可知。
13.(1)粮食一有低价,就一定买入;一有高价,就一定卖出,因此各地粮价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哪里用得着发
放贷款呢 【评分标准】“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病”,弊病;“安用……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
每个点 1 分。
(2)哪里知道有仁政却无仁爱之心,(百姓)非但享受不到仁政的恩泽,反而会遭受仁政的危害呢!
【评分标准】岂……也哉:哪里……呢;非惟:不但,不仅;被:蒙受,享受。每个点 1 分,句意 1 分。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时王安石以执政(宰相)身份与陈升之共同管理三司条例司,任命苏辙担任属员。王安石拿出《青苗书》让苏
辙仔细说说意见,说:“此法如有不便于百姓的,请告知我,不要犹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让百姓出二分的利
息,本意是用来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是在钱款出入的时候,官吏趁机做坏事,即使有法律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
手中,即使良民也不免胡乱使用;等到缴纳钱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限期。像这样,那么恐怕鞭子、竹板必须得用
上了,州县的事务管理将不胜其烦。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人责怪他,刘晏说:‘让百姓侥幸
得钱,不是国家的福气;叫官吏依仗法律监督责罚,不是百姓的便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款,但各地的丰收和灾荒、
谷价的贵和贱,知道这些情况从不超时。粮食一有低价,就一定买入;一有高价,就一定卖出,因此各地粮价没有太
贵、太贱的弊病,哪里用得着发放贷款呢 ’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法罢了。现在此法仍存在,而忧患在于没有整顿(吏
治),你果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加以整顿,然后实行这个常平法,那刘晏的功绩就可以立刻等待了。”王安石说:“你
的话确实有道理,我当慢慢考虑。”从此一个多月不讲青苗法。
恰逢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在陕西漕运衙门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
实行。王安石趁机派八位使者到四方各地,征询青苗法带来的好处。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滋生
事端,却没有人敢说。
材料二:
宋朝的青苗钱最初是由地方长官自己施行的,本来是用来使百姓获得好处。根据《宋史·李参传》记载,李参担任
陕西转运使的时候,他所管辖的区域内有很多戍边的士兵,苦于粮食短缺,李参让百姓自行估算麦粟的剩余数量,先
把钱贷给他们,等麦粟成熟后,百姓再把麦粟缴纳给官府,这种钱被称为青苗钱。过了几年,仓库里有了多余的粮食。
这便是王安石青苗法的起源。在李参推行的时候,这确实是一项好政策,然而宋仁宗在天圣五年,已经特意下诏废除
了它,应当也是因为推行时间一长弊端就产生了。
等到王安石的时候,他刚开始担任鄞县知县,就把谷物借贷给百姓,并且规定要收取利息来偿还,这样能让百姓
用新粮替换旧粮,百姓认为这样做非常便利。王安石操守品行廉洁,亲自在一个县推行这种措施,百姓自然从中获利
而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世人只知道宋朝的青苗法是王安石开始推行的,却不知道李参先在地方上私下实行类似的措施,
王广廉又向朝廷奏请实行。然而假使听任贤能的官吏在一州或一路自行推行类似举措,那么不只是王安石能让百姓得
到好处,此前李参就已经做出了成效,就算是王广廉推行也未必就导致使百姓受苦。但等到把实行青苗法确定为考核
官员的标准后,那些追求升官的人把多贷出青苗钱当作有本事,却根本不顾及百姓愿不愿意,品行不好的官吏更是借
此机会施行搜刮民财(按人头征税,用畚箕敛取)的政策,所以百姓只承受青苗法带来的危害,却看不到它的好处。
天下的事情确实存在某件事一个人去做能带来益处,可一旦在全国推行就可能变成危害的情况。就拿常平仓和社
仓来说,何尝(不是)古人留下的好政策,然而沿袭到后世,常平仓在春天把粮食借贷给百姓,秋天回收,出借的时
候(品行不端的官吏)就会克扣数量,回收的时候就会额外多收,白白地供品行不好的官吏谋取私利。自古以来并非没
有好的法令,可是一旦经品行不端的官吏执行,各种各样的弊端就都密集地产生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有善于治理的
人而没有自行治理的良法。《孟子》说:“有仁爱之心却没有仁政,那么百姓就无法蒙受他的恩泽。” 哪里知道有仁政
却无仁爱之心,(百姓)非但享受不到仁政的恩泽,反而会遭受仁政的危害呢!
14.A “只为突出词人心中的愁苦”错误,开头两句描写旅途中冒雨赶路的辛劳以及归来后歇宿的情景。“睡晚晴”
暗含对晴日的安然,结合后文“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分析并非“只为突出愁苦”,应该是表现醉眠忘机的逍遥和超
然洒脱。
15.①轻松愉悦之情。上阕写词人冒雨赶路,归来酣睡,轻松愉悦。②老来一事无成的苦闷。下阕写词人醒后想到归
来后“老去”“才尽”,胸无大志可能会被英雄豪杰嘲笑,心情苦闷。③摆脱红尘俗物后的旷达淡然之情。湖边沙路漫
步,豁然开朗。
【导语】这首《南歌子》展现了苏轼晚年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上阕以“带酒冲雨”“栩然蝴蝶”的意象,表现醉眠忘
机的逍遥;下阕用“求田问舍”典故自嘲,反衬出“沙路免泥”的闲适之乐。全词将庄周梦蝶的哲思与日常琐事相融,
在自嘲中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通透。
16.(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7.A “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A.表示可能或能够。B.表示许可。C.表
示“不坏,还好”。D.表示程度,“很,厉害”。
18. “唤发”改为“焕发” “留传”改为“流传” “须求”改为“需求”(“精采”改为“精彩”)
19.①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②就我们中国而言 ③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
20.B 21.D 22.C
23.例文:
慎始慎终,方能助力远航
《大学》曾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
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把握住规律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只要慎始慎终,
谨慎行事,全盘把握,就能明确方向,助力远航。
时时慎始,用心谋划,方能把握方向,运筹帷幄。《礼记》曾言:“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唯有慎始,
才能把握好事情发展的方向,否则就会让事情脱离你我的把控,从而导致不可想象的失误。君不见,导演郭帆在拍摄
《流浪地球》科幻片之前,不仅就相关问题多次请教中科院专家,还做了很多次科技评估,方能让影片的每一个细节
具有说服力;君不见,京东副总裁蔡磊在建立“渐愈互助之家”之前,不仅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大数据,用公益活动进
行呼吁,还自己投入资金运营,方能不断加快对渐冻病症药物的研发。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每一件事情的开始,
都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看到黎明前的曙光。所以,唯有时时慎始,用心谋划,方能让
我们脚下走的每一步,不仅踏实而且坚定。
事事慎终,审时度势,方能权衡得失,冷静以对。老子曾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唯有慎终,才能于权衡得
失中,或急流勇退,或及时止损。黄铮急流勇退,辞去了拼多多董事长一职,赋予了自己的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海底
捞连锁店关闭了几百家经营未达预期的门店,适时收缩集团业务扩张计划,从而及时止损,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可见,事事慎终,方能当机立断,稳住阵脚。也唯有事事慎终,审时度势,方能跟上时代的浪潮,乘风破浪,立于时
代之巅。
方孝孺曾言:“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要以终为始,守正笃实;慎
始慎终,久久为功。惟其如此,方能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而行。恰如“我便是那唯一的光”的鲁迅,不愿做祖国
发展的旁观者的施一公,用紫糯米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杨宁,“阿甘”厂长陆鸿……他们无不是慎始慎终,以终为始,
坚定目标,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而行。
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时时告诫我们,要慎始,更要敬终。我们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更应慎始慎终,
做到胸有成竹,用奋斗之青春助力国家之远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