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2024 级高二上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A
4.①食辣时会产生痛觉;
②让身体和大脑错误地感受到威胁,但又不会使人处于实际的危险当中;
③大脑释放出内啡肽,内啡肽合成生成内生肽,让人产生快感。
5.①食辣能给人带来快感;
②食辣帮助人们彼此之间建立信任/人们能通过吃辣炫耀忍受痛苦的能力;
③食品工业化、市场化后,辣味零食的推动;
④工业化时代普遍出现的平民阶层地位上升、经济改善的现象,推动了辣味的流行。
6.B 7.D
8.①生动细致的外貌描写(神态、动作也可)。巨翅老人是落难的天使,他悲惨、弱小、无力,为救助孩子
而降临,但完全不被众生同情,一直是孤独的。
②众生的态度衬托。他们对天使的亵渎甚至伤害体现出人类的愚昧、贪婪、自私。人们内心麻木不仁,信仰
缺失,最终造成巨翅老人灵魂的孤独。
③想象夸张。想象奇特,叙事夸张。把巨翅老人想象成是天使降临人间,却受到难以想象的逼迫嫌弃,直到
振翅离开,他一直是孤独的。
9.①小说中关于衰弱的长着翅膀的有可能是为了生病的孩子降临人间的天使,最终无奈飞离的情节充满了魔
幻色彩,小说借其悲惨遭遇批判了小镇人们精神上愚昧、空虚、冷漠和孤独。
②小说中因偷偷参加舞会遭遇雷电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的情节充满了魔幻色彩。此事件备受更加变态的关注表
明此类事件在当时当地的普遍性,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批判。
10.CEF 11.C 12.A 13.(1)它所陈述赞美的不过是寻常细小的事物,但这些细小事物(所表
达)的旨趣是极大的,所列举的是近的事物,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2)如今,大王不亲附老虎而去亲附绵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打算错了。 14.①以利诱之。材料一张仪
游说楚怀王“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②以威破之,秦国强大,后臣服者先破灭;秦国一旦出兵,
韩魏就会向秦国臣服,出兵攻打楚国;主张合纵的都是小国,无力与秦抗衡。
参考译文:
甲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
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
第 1 页 共 3 页
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自己)道德端正,使(自己)
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
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自己的怨愤所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
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
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
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
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
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这种志行,
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
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楚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
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
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
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
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
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
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乙
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还没离去,就听说苏秦死了,于是游说楚怀王说:“秦国的土地占了天下的
一半,军队的实力可以抵挡四方的国家,四境险要,黄河如带横流,四周都有设防重地可以坚守。勇武的战
士一百多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贮存的粮食堆集如山。法令严明,士兵们都不避艰苦危难,乐于为国牺牲,
国君贤明而威严,将帅智谋而勇武,即使没有出动军队,它的声威就能够席卷险要的常山,折断天下的脊骨,
天下后臣服的国家首先被灭亡。而且,那些合纵的国家要与秦国相较,无异于驱赶着羊群进攻凶猛的老虎,
猛虎和绵羊不能成为敌手是非常明显的。如今,大王不亲附老虎而去亲附绵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打算错了。
当今,天下强大的国家,不是秦国便是楚国,两国相互争战,从它的形势看,不可能两个国家都存在下去。
如果大王不去亲附秦国,韩国必然要到秦国称臣,梁国就会闻风而动,国家怎么会不危险呢?而且,那些主
张合纵的人聚集了一群弱小的国家攻打最强大的国家,不权衡敌对国的力量而轻易地发动战争,国家穷困而
又频繁地打仗,这就是导致危亡的策略。我听说,您的军事力量比不上别国强大,就不要挑起战争;您的粮
食比不上人家多,就不要持久作战。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粉饰言辞,空发议论,抬高他们国君的节行,只说
第 2 页 共 3 页
对国君的好处,不说对国君的危害,突然招致秦国的祸患,就来不及应付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个
问题。”
15.A 16.①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由近及远,色彩渲染、拟人等手法,描绘了清新明丽的建水春景。
②与友人相遇的欢喜;对春景的喜爱;欢聚饮酒的畅快;对人生聚散难定的豁达。
17.(1)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2)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3)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18.A.家喻户晓/风靡一时。
B.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兼容并包。
19.甲:书法亦是如此。
乙:更为重要的倒是中唐/转型的关键恰在中唐。
20.②即在特定形式和严格规范中去寻找、创造、表达美(动词语序不当)。
④并对晚唐文人/并在晚唐文人间产生重要影响(句式杂糅)。
21.①强调,突出韩愈、柳宗元在散文领域地位很高。
②引用,直接引用诗句,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诗人作品中染上的“孤冷和忧郁”,使表达更具说服力。
22.示例:南宋文人没有苏轼的旷达豁然,也缺乏晏殊的闲雅清丽,他们带上了一抹浓浓的悲凉和无奈,这
是北宋所没有的。
23.略
第 3 页 共 3 页高 2024 级高二上第一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 毫米
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辣椒是以辛辣成为调味料的。人们长期习惯于称呼辛辣的刺激感为“辣味”,但是我们常说的辣味其实
并非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所以可以将“辣味”视为一个词组,表达的意思是“进食辛辣食物带来的感
官刺激”。
因为辣是一种感官刺激,所以人类身体没有味蕾的部位仍然能感觉到“辣”。人的舌头能够感受到的味
道只有酸甜苦咸四种,人在摄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时,辣椒素通过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通过神
经传递将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体液,同时,大脑释放内啡肽,
使人产生愉悦感。内啡肽可与脑内吗啡受体发生特异的结合反应而产生类似吗啡作用的多种内生肽,内生肽
有镇痛和产生快感的效果。良性自虐机制可以用于解释人为什么热衷于吃辣椒。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
教授保罗·罗津研究指出:当人们进行一些消极行为时,其身体和大脑会感受到威胁,但随后他们会发现并
不存在危险,因此产生一种“驭体于灵”的快感。简言之就是通过身体不适来获得精神愉悦,之后让人有种
如释重负的愉快感。
吃辣是一种社交行为。人类吃辣的行为与饮酒的行为有类似之处。学界对饮酒行为带来信任的解释是由
于人类从血缘社会过渡到地缘社会时,遇见陌生人的几率大大提高,因此相互之间的交往要付出更高的“信
任成本”,酒在这个时期作为一种昂贵的产品,劝酒就变成了一种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换取同伴的信任的
行为。吃辣的行为和信任关系产生的机制与喝酒类似,但是吃辣并不导致持续的伤害。共同吃辣的行为也就
隐喻着“我愿意与你一同忍耐痛苦”,这种共情造成了信任的产生。
吃辣的行为还有一种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义,在这层意义上,文身也有相似的作用。习武之人在比试
以前往往向对方展示文身,表达的是“我在忍受痛觉上要比你更胜一筹”。俗话说,未学打架先学挨打,能
够忍受痛苦显然要在比武的时候获得更大的优势。吃辣也是一种忍受痛觉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可以经过锻炼
来培养的能力。
第 1 页 共 8 页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有改动)
材料二:
曹雨《中国食辣史》的第三部分将辣椒放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语境下,主要谈论了辣椒在中国饮食
中的阶级地位的变迁。他提出,辣味的流行是近三十年来的一个突出饮食现象,是伴随着中国饮食的商品化
过程、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现象。
辣椒和以辣椒作为主要调味料的菜肴属于江湖菜和庶民菜,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比如,曹
雨认为,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其实与当地社会贫困缺盐有关。辣椒在中国的第一次记载是在明朝人高
濂的《遵生八箋》中,“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辣椒在中国用于食用的最早
记载,现在所能查到的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编成的《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到
道光年间(1821-1850),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番椒”,“居民嗜酸辣,亦喜饮酒”(《清稗类钞》)。
此外,光绪《四川盐法志》卷十的一条记载也值得参见:“黔省地瘠民贫,夷多汉少,夷民食盐在可有可无之
间,家道稍丰者向商贾买盐以资食用,其穷夷则概食山菜所酿辛酸之物,或曰辣子,或曰酸浆,竟不食盐。”
人口的增殖使得农民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土地用于种植高产的主食,加上山区获得食盐成本高昂而不便,此
时辣椒作为一种用地少、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的调味副食遂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在 1949 年以前,这种饮食习惯仅限于社会中下层,即使在传统食辣区域的城市中,辣味菜肴也并不占
优势。在传统的饮食文化阶级格局碎片化之后,辣味得以打破阶级局限而发生流散。
辣椒和甜味、酸味、咸味的对比中更可看到其独特性。首先,甜味作为一种在前工业化时代比较高价的
调味品,在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普遍的流行,也就是说,甜味并非中国传统平民饮食的味觉特征,即使在
工业化时代甜味变得廉价而易于取得,中国人这种流传已久的味觉偏好仍然有强大的韧性维持下去。因此在
欧洲和北美零食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甜味,在中国并不盛行。而辣味和咸味或者酸味的搭配是中国人最为
习惯的调味。在中国前工业化时代,零食的主要口味是咸味和酸味,如各种炒豆子、豆干、花生、瓜子等物,
都是咸味的,而辣味的添加又能够促进唾液分泌,增进食欲,致使食用者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更促进
了辣味零食的流行。
而当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原是贫农食物的辣椒,被大量的来自农村的移民带入了城市的饮食文化中,
反而成为了新移民的象征性食物。辣椒原本的乡村食物的标签被逐渐地剥离,反而成为了工业化的城市中的
标志性的食物,随着食用辣椒的人群的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成为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如今随着辣味元素席卷整个餐饮食品圈,连曾经饮食标榜鲜、淡、甜的广东、江浙等地也刮起了一股辣
旋风,“无辣不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摘编自《认识一下辣椒写作》,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食辣时痛觉受体被激活,产生信号并被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心率上升等典型食
辣症候。
第 2 页 共 8 页
B.文身和食辣有相似的作用,人们文身就是为了炫耀自己对痛苦的耐受力。
C.甜味在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普遍流行,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味觉偏好等方面的原因。
D.《中国食辣史》对于辣椒的研究是从文化、心理、历史、传播等多重视阈展开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把饮酒和食辣进行类比,强调两者都是通过对自我的伤害来获得同伴信任的一种社交行为。
B.材料一后半部分对辣的象征意义的阐释是建立在“辣是一种痛觉”基础之上的。
C.材料二用历史的眼光和政治、经济的视角审视辣椒在中国饮食中阶级地位的变迁。
D.材料二中引用大量证据,证明食辣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从而证明贫困缺盐导致了辣椒在
西南饮食中的流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辣是一种痛觉,所以手等没有味觉细胞的器官也能感受到辣的刺激,因此“辣味”的称谓是错误的。
B.人热衷于乘坐过山车,或是跳楼机,或是看恐怖电影,都可以用良性自虐机制加以解释。
C.吃辣可以通过锻炼来培养,所以一些人在长期吃辣以后,对辣的忍耐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D.《遵生八箋》把辣椒称为“番椒”,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出辣椒原产地并非中国。
4.根据“良性自虐机制”的相关内容,从生理角度具体分析“人为什么热衷于吃辣椒”。(6 分)
5.从前人们因为贫穷少盐而食辣,今天“无辣不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
容解释其原因。(4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巨翅老人(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
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①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
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
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
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
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
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
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
②“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
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看他那根警棍站在厨
第 3 页 共 8 页
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
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
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
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
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③当贡萨加神
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
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
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
了眼睛。
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
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别提多高兴了,
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
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
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
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
忧伤的少女的脑袋。④最叫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经历时那种痛心
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
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
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
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
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
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
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了,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
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
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
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
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
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
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描述了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的潮湿、死寂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
第 4 页 共 8 页
觉。
B.贡萨加神父七点前赶到,首先重温一遍教义,又用拉丁语向老人问候,表现了神父的认真负责、善良
谦卑。
C.文中叙述了巨翅老人降落人间、最后飞离小镇等故事,同《百年孤独》一样,都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
品。
D.埃利森达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消失不见,长出一口气,这一描写表现了埃利森达对老人离去感到轻
松畅快的心理。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句中“蠕动”“呻吟”等动词的使用,让读者能真切地想象出一个痛苦的、落难的、行动不便的老人形
象。
B.第②句中“可以肯定”“为你们的孩子来的”等语句可推断巨翅老人虽然年老,但仍然想尽一个天使的职责。
C.故事虽然荒诞,但第③句中这一细节描写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
情感表达真实。
D.从第④句中可得知人们不再关注巨翅老人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主要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表情
更具真实性。
8.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观点在老人身上得到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
是如何刻画“孤独的巨翅老人”的。(6 分)
9.有人评价“小说魔幻的叙述中暗含冷峻的批判”,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
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
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
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
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
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
第 5 页 共 8 页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
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乙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虽无出甲,
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於驱群羊而攻猛虎。今王不与猛虎
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大王不与秦,韩必入臣,
梁则从风而动。社稷安得毋危?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臣闻之,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已。
是故愿大王之孰计之。”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0.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且夫从者 A 聚群弱 B 而攻至强 C 不料敌 D 而轻战 E 国贫而数举兵 F 危 G 亡之术也
11.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故劳苦倦极”与“尽态极妍”(《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极”含义相同。
B.“其辞微”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微”含义相同。
C.“厚币委质事楚”与“请事斯语矣”(《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事”含义不同。
D.“社稷安得毋危”与“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两句中的“安”含义相同。
1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端方正直却不为朝廷所容,屈原心里是有怨恨的,所以他写下了《离
骚》。
B.张仪称只要楚国绝齐,秦国将把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国,但只给了六里。楚怀王一气之下发动军队讨
伐秦国。
C.怀王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魏国趁机于邓地袭击楚国,齐国因为怀恨楚国背离盟约,不去援救。
D.那些主张合纵的人,空发议论,只说对国君的好处,不说对国君的危害,致使楚国来不及应付秦国的
祸患。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14.张仪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服楚怀王亲附秦国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第 6 页 共 8 页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5~16 题。
遇樵川林时中
[宋]赵若槸
建水樵川隔几重,相逢孰意大江东。客行芳草垂杨外,春在柔桑小麦中。
细雨疏田流水碧,残霞拥树远林红。浮生聚散浑无定,有酒何妨一笑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诗从体裁上来看,属于七言律诗,律诗定型于初唐,与绝句同属古体诗。
B.首联写建水与樵川相隔一段距离,没想到作者与林时中会在大江东相遇。开门见山,点出人物与地点,
照应题目。
C.颔联以“客”自称,“春”字点明季节,乡间路上,芳草萋萋,垂杨掩映,柔桑和小麦充满了盎然的春意。
D.本诗最后提到了“笑”,“笑”中包含着与友人相遇的欢喜;对春景的喜爱;欢聚饮酒的畅快以及对人生聚
散难定的感慨。
16.请赏析诗歌的颈联。(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是儒家首经,孔子认为它不仅具有兴观群怨的巨大社会功能,还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学好《诗》,
就可以“ , ”,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2)《将进酒》中由悲而乐,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
诗句是:“ , 。”
(3)苏轼的词,笔力奇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妙绝千古的句子。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夫
妻相见,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的两句是“ , ”。
第 II 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在唐代,诗坛之盛,确乎空前。各种风格的诗歌似乎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散文也是如此。韩愈、柳
宗元固然是后代景仰不已的“宗师”,然而当时更为知名和流行的,却是元、白。与他们的通俗性的诗歌一样,
白居易、元稹的散文也曾( A )。这与兴起于盛唐、大盛于中唐的古文运动,当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更有
意思的是,与古文运动并行不悖,传统的骈体四六这时同样拥有一席之地,足见当时文坛也是( B )的。
甲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雄浑刚健的笔法中饱含悲怆之气;柳公权以“颜
筋柳骨”之誉革新楷书,笔锋如铮铮铁骨;李阳冰则复兴秦篆古法,“玉箸篆”圆劲流畅,似青铜铭文复生。这种
“尚法”之风,与诗歌散文的变革形成微妙共振,共同构筑了中唐艺术的多元图景。
第 7 页 共 8 页
人们常常只讲盛唐,或把盛唐拖延到中唐,其实从文艺发展史来看, 乙 。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裂变,催
生了文人群体对现实的深层观照:绘画领域,韩滉《五牛图》以农事入画,打破贵族审美传统;音乐方面,《凉
州大曲》的龟兹鼓乐与汉地清商调交融,映射着丝路文明的互鉴格局。中唐文人没有李白的飞逸飘动,也缺
乏王维的静谧空灵,他们染上了一层薄薄的孤冷和忧郁,这是盛唐所没有的。韦应物的“春愁黯黯独成眠”、柳
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以及卢纶、钱起、贾岛……与盛唐比,完全是两种风
貌、韵味。比较起来,他们当然更接近杜甫,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而且也在美学理想上,如规范的讲求、意
义的重视、格律的严肃等等。①杜甫在盛唐后期树立起来的审美观念,②即在特定形式和严格规范中去创造、
寻找、表达美,③经由中唐文人承继、巩固和发展开来,④并对晚唐文人间产生重要影响。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0 个字。(4 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 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处都使用了引号,分别说说这两处引号的作用。(4 分)
22.仿照文中画横线句的句式,另选人物,写一段话。要求:结构相似,内容贴切。(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望历史,无论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悬梁刺股”等故事,还是“自古雄才多磨难”“梅花香
自苦寒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句,其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一部中华民
族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奋斗是通往幸福生活的阶梯,奋斗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钥匙。广大青年要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就个人梦想;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
努力。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