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件 (23张)+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件 (23张)+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4 11:07:46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案
课题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课程标准
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




知识与能力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效,知道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策特点和发展概况,了解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从改革到解体的基本过程,并初步认识苏联解体的复杂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研习训练,学会由多种信息途径掌握重要史实;试着从材料中发现、并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思维导图的创作,发散思维,初步学会客观、辩证地理解历史现象和认识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客观、正确地看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及其改革实践。
教材
分析
本课课题是《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主要讲述了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的苏联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三位领导人都采取措施,调整政策,试图解决国家发展中的严重问题。其中,赫鲁晓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力度较大。然而,三次改革都没能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特别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完全以失败而告终,还直接将苏联推入了解体变质的深渊,造成20世纪国际政坛上的最大悲剧。
学情
分析
对初二学生而言,学习本课内容是有难度的。一是关于苏联改革和解体,问题本身就很复杂,无论在我国,还是当今的俄罗斯,相关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以初中生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都实在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并有深刻的认识。二是,本课内容量大,涉及的经济政治理论更为复杂,专业性较强。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需要花费心力的。不过,第一单元中前两课的学习,特别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深入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其搭建思维建构的平台,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三个历史时期基本发展特点的认识。
板书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
经济改革(农业)
政治“解冻”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年)
经济改革(初期重点)
政治改革(后期重点)
苏联解体(含义:联盟解体、制度变更。) 1991年
作业
以“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启示”为中心,创作思维导图。(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特别提醒:注意史论结合,即以具体史实说明相应的结论。)
课后反思
本课以一组《时代周刊》的封面图片为线索,贯穿始终,来讲述苏联战后的三次改革及苏联解体的基本过程,很有新意;
对赫鲁晓夫改革,特别是农业改革的讲述比较充分。以史料研读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富有层次感和逻辑性,也强化了对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将结构图的填写与课堂小结相结合,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师讲述中,个别地方的语言还应该更加精确;
选材还应注意“少而精”的原则,这样,对一些材料的挖掘还可以更加深入一些,效果会更好;
本课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如何在不失准确性的基础上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斟酌。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图片、文字材料导入。
问题:这样的场景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中的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新课讲解
一、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
1.经济改革(农业)
以《时代》封面引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根据相关数据,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时期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和教师补充的图文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归纳出现这样特点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介绍农业改革的成效。
以《时代》封面和表格资料,分析赫鲁晓夫经济改革中的其它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并未好转,反而更严重了。
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讨论、参与互动。
史料研读的方法指导和实践训练、历史思维的能力培养。
2.政治“解冻”
从《时代》封面的画面分析,切入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并结合教材,介绍其政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结合赫鲁晓夫墓碑“黑白相间”的独特设计,总结赫鲁晓夫及其改革的影响。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听讲、思考、理解。
客观、辩证地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训练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
补充图文材料,简要介绍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策调整,及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整体特点。
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听讲、理解
体现历史进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年)
1.经济改革
2.政治改革
3.苏联解体
简要介绍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措施。引导学生解读该时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变化数据,并分析原因。
补充图文资料,特别是利用两张《时代》封面,介绍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概况和苏联解体的基本过程。
重点强调“苏联解体”的含义,即包括联盟解体和制度变更两个层面。
观察、阅读、听讲、了解、参与互动。
该部分内容只侧重过程介绍,以降低难度。
总结与练习
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结构图的填写,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炼。
填写示意图、分享、参与互动。
总结与提升
拓展作业
以普京语录引发学生深思,并提出问题,布置拓展作业。
课下完成
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
探究材料
材料一
1954年2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在最短的期限内开垦出伏尔加河流域、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荒地。……最初几年就派遣了30多万名志愿者。
——《俄罗斯现代史》
材料二
1954—1960年苏联垦荒成就
苏联粮食产量
(万吨)
垦荒区粮食产量(万吨)
垦荒区粮食产量所占比重
1954年
8550
2710
31.7
1960年
12550
5870
46.8
材料三
1960年和1963年的数次风暴,把成百上千万吨新垦地上的沃土卷起,……许多村庄城镇被湮没在沙尘中。
——根据《俄罗斯现代史》的有关资料整理
材料四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3年的350万顷扩大到1955年的910万顷。……初期效果明显,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对畜牧业也有促进作用。……从1959年(受赫鲁晓夫美国之行的影响)开始了“玉米的光辉历史”,到处种植“田间皇后”。最高潮时,1962年播种了3700万顷玉米,……不过,只有700万顷长熟了。
——根据《俄罗斯现代史》的有关资料整理
材料五
玉米种子在10℃能正常发芽,以24℃发芽最快。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5—28℃。
课件23张PPT。该场景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中的什么现象?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RUSSIA:THE NEW DIRECTION一、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俄国的新动向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粮食产量的变化特点如何?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包括哪些具体措施?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呢?俄罗斯地图垦荒和“玉米运动” 国内许多地方在1962—1963年就对大多数种类的食品进行凭票购买。1963年,不仅肉类、牛奶、食油,而且还有面包,在供应上时有时无。人们从夜间便在店外排起买面包的长队。……有的地方甚至打开了战争时期保留的国家储备粮仓。1963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大量采购粮食,为此花费了1/3以上的黄金储备量。
——《俄罗斯现代史》 赫鲁晓夫时期发达的国防科技苏联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状况
(1913年=1) 与斯大林时期相比,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是否有所缓解?2.政治“解冻” 探究:怎样看待赫鲁晓夫及其所进行的改革?突破?冲击!二、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 第8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顺利完成,增长率达到7.4%,远高于同期的西方国家。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军事(军工)为先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变化
示意图1漫画《跛足巨人》体制僵化、老人政治勃列日涅夫之后;安德罗波夫发号施令契尔年科同志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领导三、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年) 国家处于濒临危机的状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戈尔巴乔夫
1.经济改革(初期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经济发展;
管理体制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所有制改革,承认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租赁承包等;
……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变化示意图2(%)2.政治改革(后期重点)公开性、民主化多党制、总统制3. 苏联解体 1991.12.25联盟解体制度变更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 经济改革和政治“解冻”政策调整与“稳定”发展全面改革到根本“转向”苏 联 改 革苏 联 改 革斯 大 林 模 式经济改革和政治“解冻”政策调整与“稳定”发展全面改革到
根本“转向”改 革 失 败苏 联 解 体 谁不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普京 苏联从改革到解体的历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请以“苏联改革和解体的启示”为主题,进行思维导图的创作( 以具体的史实说明你得到的启示)。苏联改革与解体的启示启示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