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1.【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
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
家畜种类增多,这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述“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并
不意味着中原地区是水稻的发源地,结合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排除
A项;虽然材料中提及了“黄牛”,但是无法据此说明当时农用动力发生变化,排除C项;仅由
材料不能得出中原地区“轮作复种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
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中的钺
杖礼器“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钺”已成为象征军事指挥权的利器,说
明该时期已经出现阶级分化,D项正确;同时,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己经出现早期国家形态但并
未成熟,排除A项;专制王权在秦朝建立,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时间不符,排除B项;治
铁技术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详解】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
于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B、C、D三项都在A项时间之后,故排除。
4.【答案】A【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龙山文化时期小型城址林立,反映出当
时可能存在众多相对独立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处于“邦国时代”。而二里头文化时期超大型都邑
崛起,各地城址相继废毁,这意味着出现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统治力的中心聚落,众多小型聚
落的独立性减弱,开始向以大型都邑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形式转变,这种变化是中华
文明由部落向国家演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仅从城址的变化不能直接得出夏王朝政治统治
趋于稳定的结论。二里头文化虽被认为可能与夏文化相关,但不能简单将城址变化等同于夏王
朝统治稳定,因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这些城址的废毁是夏王朝有效统治的结果,排除B项:
材料重点是城址的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虽然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有密切关系,但题干
中城址变化的信息主要是用来体现社会形态的演变,而非确定文化归属,排除C项;中国在
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态应该更加
成熟,而不是“即将迈入”,排除D项。故选A项。
5.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
(中国)。根据材料“位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尊、罍等酒器是典型的商
文明器物,但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面具等文物,在其他商代遗址中并未出现过”结合所学可
知,三星堆文明出士了商文明的典型器物,体现了与商文明的一体性;同时又有独特的青铜人
像、青铜面具等文物,体现了文明的多元性,很好地反映了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特征,D项正
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三星堆文明文物的特点,未涉及早期国家认同相关内容,排除A项:
虽然三星堆出土了商文明典型器物,但仅从这一点不能得出商文明“开始”影响长江流域的结论,
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题干只是表明三星堆文明与商文明有一定联系,以及自身的独特性,
并没有体现出“各地区文明相互交流碰撞的广泛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南阳一中 2025 年秋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聚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
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
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2.“钺”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
周武王“王左杖黄铍”。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 7 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
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C.治铁技术得到发展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3.“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 cu/un 和 co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 kwe/字
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
A.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
4.据考古发现,属于“邦国时代”的龙山文化,筑城自守的小型城址林立。但到了二里头文化
时期,随着面积超过 300 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都邑幅起,各地城址相继废毁。这一变化可以用
来说明
A.中华文明由部落向国家演变 B.夏王朝的政治统治趋于稳定
C.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遗存 D.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5.位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尊、播等酒器是典型的商文明器物,但出
土的青铜人像、青铜面具等文物,在其他商代遗址中并未出现过。这反映了
A.早期国家认同已初步形成 B.商文明开始影响长江流域
C.各地区文明相互交流碰撞 D.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特征
6.西周虽处于夏、商和秦汉之间,但从国家结构的类型上讲,夏、商、西周应为一体、一型
即早期国家的联邦或邦联型松散结构阶段。造成这一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治区域的辽阔 B.地形地貌的阻隔
D.土地制度的限制 C.生产力发展水平
7.春秋战国时期,“公田不治“私田大层”现象普遍,鲁国“初税亩”、秦国“废并田,开阡陌”
等举措接连出现:同时,“士“阶层从贵族附庸中游离出来,“择主而事”,如孔子周游列国、苏
秦佩六国相印。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当时
A.土地私有化引发阶级关系剧变 B.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分封制瓦解推动官僚政治确立 D.社会转型源于思想解放
8.《诗经·甫田》有言:“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切切。“学者对此的解读如下:
解释一 因为收获不归属自己,所以即便田地荒芜,农夫也不愿白白地劳动耕作公田
解释二 丈夫(或儿子)行远未归,妻子(或母亲)无力耕种公田,以致田地杂草从生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推断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家庭单位的小农模式已经普及
C.井田制度下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农业生产的问题反映时代转型
9.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多以青铜鼎、盛等礼器为主,器物组合严格遵循“天子九局八篮
诸侯七鼎六盛”的礼制:而周边部族墓葬中,青铜礼器占比低,多以陶器、玉器为主,且无固
定组合规范。到战国时期,周边部族墓葬中青铜籍、算等礼器的数量显著增加,器物组合逐
渐向中原礼制靠拢,部分墓葬甚至出现“五鼎四篮”的规格。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礼乐文化逐渐衰退 B.周边部族与中原的文化差异扩大
C.统一趋势推动区域文化融合 D.青铜礼器制作技术向周边扩散
10.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征服巴蜀地区后,实行“因其俗而治”的政策,保留当地部族首领
的统治地位;楚国在扩张过程中吸纳了众多南方蛮夷部落,形成“荆楚”文化;晋国则通过”
和戎政策与北方游牧民族通婚结盟。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当时
A.分封制度得到普遍推行 B.民族交融进程加速发展
C.法家思想成为治国主流 D.华夏文明辐射范围缩小
11.春秋时期礼义尚存,各国使臣的外交言辞多以委婉著称,以赋诗言志的方式进行反霸权
外交。战国时期崇尚利益,策士们的外交辞令变得直率,多以溍滔不绝的雄辩达到目的。外
交辞令的变化体现的本质是
A.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B.社会转型进程加快
C.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D.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1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提出不同主张。下列言论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A.①道家 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
B.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C.①儒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道家
D.①道家②法家③墨家④儒家
13.下表为先秦诸子关于“社会治理”的核心主张摘录。据此可知,先秦思想家
A.均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B.致力于探索理想的社会秩序
C.普遍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 D.一致反对诸侯间兼并战争
14.吕思勉指出:“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
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城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
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这主要强调
A.观念认同推动大一统局面建立 B.秦朝实现统一的伟大功绩
C.兼并战争是实现统一的必然路径 D.华夏政权才具备统一实力
15.“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干古一
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A.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 B.坚持以法治国
C.促进民族交往的加强 D.推行小篆字体
16.图 1 为秦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结构图。据图可知,秦朝
A.官僚政治制度非常成熟 B.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形成
C.地方机构分权相当明显 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17.右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 知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颁布法律、编制户籍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迁徙豪强、整顿风俗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18.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因地处偏僻,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之国。战国时期秦楚却成为七雄
中的强国与其他诸侯争雄,僻处西部的秦国更是“六王毕、四海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上述变化
①增进了华夏认同的民族意识②展现了宗法分封制的政治影响力
③强化了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④推动了阶级分化和中华文明诞生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9.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
延褒万余里,于是液河,据阴山,透蛇以北”的修建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
因素是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20.据统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十月,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男女刑徒共 26 人,可
计算出占当年户籍总数 152 户(约 882-912 人)的四分之一。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茶政严苛 B.户籍严密 C.严控人身 D.利于统一
21.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威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
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遂率部东归。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A.日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来霉断
22.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
汉未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
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
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23.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土地成为列侯。”这一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削弱诸侯王的经济实力
C.扩大汉朝的疆域版图 D.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4.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秦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景帝时又改为三十税一。秦汉这一转变
A.表明国家放松重农抑商政策 B.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C.旨在保障自耕农群体的利益 D.受黄老无为思想影响
25.《史记·平淮书》载: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
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私铸铁器煮盐者,献左趾,没入其器物。材料反映
的理政举措
A.推动了商品价格的下降 B.使手工业和商业完全被国有化
C.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D.支持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
26.有学者指出,汉承秦制“是就制度而言”的,若“就意识形态而言”,汉初的黄老思想、以后
的独尊儒术都是来自于齐鲁地区:“就文学而言”,汉赋是从楚辞那里来的。由此可知,汉代
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B.继承秦制缺乏史实依据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调整了国家的施政方针
27.汉武帝设刺史“六条问事”,其中一条直指“强宗豪右田宅逾制”。然而东汉《乙琐碑》载
国孔氏一次即可捐资“六万斤铜”立碑。这说明东汉
A.儒家士族垄断教育文化资源 B.土地兼并借助儒学外衣扩大
C.刺史监察制度彻底失效 D.国家财政严重依赖豪强捐赠
28.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使大权旁落于外威之手。皇帝成年之后,不满外戚
干政,便利用宦官铲除外戚势力,结果又导致宦官专权的局面。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
使得东汉政治日趋黑暗,究其根源在于
A.小农经济的分散与封闭 B.皇位继承制度的缺陷
C.专制皇权的巩固与强化 D.缺乏权力监督与制衡
29.汉朝建立了采集政治谣谚(歌谣和俗谚的合称)的制度,要求作为权力精英的政府官员主动
收集政治谣谚以体察和认定民众的政治诉求。该制度
A.丰富了民众文化生活 B.完善了基层治理模式
C.有利于促进政治认同 D.强化了官员监察体系
30.秦汉时期,民众日常聚众饮酒需官方许可,遇国家重大庆典,政府通过“赐酺”的形式让
民众自由聚饮。下表反映了秦汉时期部分“赐酺”情况。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赐酺”
A.旨在强化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B.导致社会者侈享乐之风盛行
C.反映了酒类专卖制度的废弛 D.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 3 小题,总分 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商朝采用外服制处理与周围方国和部族的关系。那些服属于商朝的方国和部族,
一方面需按照一定的时间向商王室进行朝贡,贡献本地的特产、珍宝等,以显示对商王室的
臣服和尊索;另一方面还需奉命征伐,在商王宝的指令下参与军事行动,为商朝的稳定和扩
张贡献力量。这些方国和部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服从商制的统治,但是各自保持着自身的社
会组织结构,有着自己的首领、制度和文化传统。有时候这些方国和部族也会与商朝处于战
争状态,可能是利益冲突、对统治的不满或者外部势力的挑拨等原因。
西周通过大分封,周人的势力和影响得以迅速扩展至黄河下游、江淮流域以及长江以南
广大区域。众多的诸候被分封到各地,他们带着周人的文化、制度和技术,在新的领地建立
统治,推动了当地的开发和发展。
——摘编自李天石《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商朝外服制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指出相较于商朝外服制,西周分封
制的进步之处。(6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如
草、锄、饭等逻渐取代了青铜和术石工具,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在
这一时期得到推广,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生产力的提升促使土地私有化加速,原有的井
田制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为道应这一变化,纷纷推行变法,如鲁因的“初税
亩”、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秧变法等,其核心都是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以增强
国家财政实力。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深刻影响了政治结构。西周
时期的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渍,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格局。
在此过程中,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推行中央集权改革,削弱世卿世禄制,建立官像体系。
例如秦国商赖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楚国吴起变法裁汰冗官,强化君主权力。
摘编自许伸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表
现。(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共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12
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2 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
高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
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充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族;吏
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踪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蕴种树之书。若欲有学
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
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活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室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
,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
以持一统。……臣恶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 原因有哪些 (6 分)
(2)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并说说秦汉这些努力的
共同点。(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