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庖丁解牛》
目 标 确 立 依 据 课 标 分 析 课 标 摘 录 内容要求:本任务群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的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课 标 分 解 学生学什么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 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 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通过学习,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 理解“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的启示意的理解。
学生怎么学 2.通过诵读、思考、分析、探究、讨论等方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阅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庖丁的优秀之处,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4.通过对“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如下: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典典籍,注意精选版本。 教材单元导语中提到: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引起注意引出课题 情境导入: 郢人垩è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zhuó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通过小寓言故事代入情境
呈现目标 展示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指导学习 提供反馈 学习任务一:译文是否正确,请指出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用手的触碰,用肩膀抵靠,用脚踩,用膝盖顶,(一会儿)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符合音律的,且适合(汤时)《桑林》的舞蹈,于是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的。 梁惠王说:嘻,太好了!(你解牛的)技术原来如此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因为它的身体本来是这样,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头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空隙细小的样子,那么手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学生回答进行指导。 通过翻译,将文言知识渗透其中。
学习任务二 :分析养生主的涵义和段落大意
指导学习 ①“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②“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通过梳理段落大意,为后面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学习任务三 :分析三种境界并引申出学习之道
提出问题 指导学习 引出表现 问:读第三段,思考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②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③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解牛的三种境界: (1)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 (3) 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句词道破学习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通过解牛的三种境界,帮助学生分析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性,从而引申出学习之道。
学习任务四:比较儒道两家在处世观念、社会理解和治国理念等的差异
提出问题 指导学习 提出反馈 教师活动: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三篇文章,比较儒道两家在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不同。 。 学生活动: 评价反馈:通过自评——生评——师评的方式现场根据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 通过第一课三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概括总结出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学习任务五:拓展阅读
提出问题 指导学习 提出反馈 阅读内容: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问题思考: 问题一:孔子、孟子、庄子对“命”的认识,各侧重于什么方面? 问题二:孔子、孟子、庄子的命运观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评价反馈:通过自评——生评——师评的方式现场根据学生 的习作,进行点评。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的差异,但并无对错之分,同时进行思政教育。
小结:先秦诸子学说师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并从中汲取养分。
作业:完成练习册《庖丁解牛的》的练习。 拓展作业: 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自选文体,以《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为标题,对原文加以改编。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