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二战后初期,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根本原因是
①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②经过大战,英法等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③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④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意识形态的对立
C.社会制度的差异
D.处置德国的分歧
3.二战后正式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其实质是
A.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C.美苏之间的“冷战”
D.美苏两国对世界格局两分天下的划分
4.联合国成立的基础是
A.大国强权政治
B.美英苏中战时同盟
C.各国主权平等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5.图1为联合国总部大厦,它设在
A.美国旧金山
B.美国纽约
C.瑞士日内瓦
D.德国柏林
6.日本投降后,美国以“盟军”名义占领日本的根本意图是
A.保留日本天皇制
B.彻底根除日本法西斯
C.控制日本和东亚
D.独占日本为其殖民地
7.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A.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B.抗衡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援助和复兴西欧经济
D.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8.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主要意图是
图1
A.支持希腊土耳其,抗衡苏联
B.稳定“中间地带”,战略包围中国
C.组建北约集团对抗华约组织
D.运用各种非战争手段遏制社会主义
9.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B.美国以“盟军”名义占领日本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D.对抗北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假使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严守联合国的原则,那么,它们推行这些原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
----丘吉尔1946年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1)分析材料一,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指的是什么?
(2)分析材料二,马歇尔演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实行了什么政策?说明了什么?
(4)针对美国的政策,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指出世界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方面先后出现的重大格局,分析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D
5.B
6.C
7.A
8.D
9.D
二、综合题
1.答案要点
(1)指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2)通过经济援助,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进而控制欧洲。
(3)①美国在战后初期实行“冷战”或遏制政策。②美国企图通过“冷战”遏制苏联,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欧洲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重点。
(4)①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以对抗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答案要点
(1)19世纪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即美苏对峙的两极世界格局。
(2)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的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课
两极格局的形成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类别
基础性学习目标
拓展性学习目标
知识
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膨胀;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壮大;联合国的成立及其主要机构。2.对德日法西斯战犯的处理:纽伦堡审判和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东京审判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3.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后果。
能力
1.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及影响,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2.分析美国“冷战”政策产生的背景和表现,学会看问题要透过现象找出其本质。
比较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异同点,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
认识
联合国的成立,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二战反思的重大成果,它反映了饱经战乱的各国人民要求建立一个和平安全、平等合作的世界秩序的共同愿望。
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该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学法指导
学习参考
下跪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华沙遇难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默哀,表示谢罪。据报道,这一天华沙萧瑟寒冷,勃兰特垂着头,步履缓慢,到了平台他停住了,双目凝视着朴实无华的纪念碑,那高耸的碑体,分明是高垒着的惨遭德国纳粹杀害的无辜犹太人的150万具尸体。勃兰特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一种深深的负疚感袭上心头。
突然,他双膝跪倒在冰冷坚硬的大理石上,双手揪着衣襟,默默地祈祷,刚毅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仿佛在接受上帝的审判。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作为反法西斯的老战士他本不必这样做,但是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跪下了”。
霎时间,广场一片寂静,勃兰特的随从施密特、格拉斯等被西方人称为“冷面铁汉”的人,也都潸然泪下。勃兰特的这一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这个简单动人的赎罪姿势不仅化解了这两个相邻民族的宿怨,更使全世界人民产生了对勃兰特本人和全体德国人民的深深敬意,说“一跪泯恩仇”并不为过。勃兰特后来说到:“我下跪并不是因为我有罪,面对受害犹太人石碑,我不能仅仅面无表情地献上一个花圈就完事,应该有个举动。它对德国人和犹太人都有利,能为未来打通一条道路。”
不止勃兰特!如此敢正视历史、直面自己民族错误的德国领导人接踵相继----奥多尔、阿登纳、赫尔佐克等。对他们的行动,可以有许多解释,不过有一点很值得敬重----他们领导的政府,毅然、勇敢、果断地担当起了本民族的历史教育----这个本应由政府担当的责任。因为,只有对历史负责任的政府,才能够更好地对现实和未来负责。
德国人并未因为下跪,形象变得矮小了,恰恰相反,德国人对待历史和历史教育的态度,不仅使人把它与一个伟大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联想起许多伟大的名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莱布尼茨、爱因斯坦、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恩格斯……以致有人说:“德国总理跪下去,德
华沙勃兰特纪念碑
国人民站起来。”
思考:
1.二战后,德国人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与德国具有相似经历的日本,是否对侵略历史进行了认真反省?其原因何在?
学习交流
教师:做好历史问答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下面是一位同学的问答题(错别字已经纠正),请你看看他的解题,其优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能给你什么启发?
学生:问题: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回答:①出发点:维护本国利益;②影响:冷战。
教师:回答思路清晰,但是没有做到史论结合。特别是对“影响”缺乏具体的分析,只答出了对国际格局的总体影响,缺乏具体的,如:对苏联的影响、对东欧的影响、对美国的影响等。
学生:问题:冷战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形成过程如何?
回答:①主要原因: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②形成过程: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教师:回答问题要有完整的表述,不要写词组。思考问题应全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战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要从二战后国际社会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去分析,不应一句套话回答;冷战格局的形成还应考虑社会主义阵营的回应。
历史学习中的归纳法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就是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譬如,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不少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当我们把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进行比较,我们就能得出许多结论。其中重要的结论有:国际关系的出发点是基于维护本国利益,而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也不会均衡。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就要珍视世界和平,重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