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辛亥革命
学
科
历史
学
校
北京市第十中学
教师姓名
徐海云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岳麓书社
素材种类
教案
年
级
高
一
性
别
女
武昌起义的浮雕
第15课
辛亥革命
【新课程要求】建树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突出学生主体学习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整理资料、总结历史、讲述感受等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亲身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加紧侵略和掠夺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革命要求,武昌起义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统治,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但是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人继续为反帝反封的革命事业不断奋斗。
2.学生情况:初中学生已对辛亥革命重大史实及过程有所了解,再学习这课内容时,则要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展开教学。高中生思维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已有很大提高,所以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体,理解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开展讨论活动,使其对辛亥革命及其影响,特别是在政治文明历程中的作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辛亥革命有历史感悟。
3.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
4.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POWERPOINT课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复杂原因。
运用历史辩证法来分析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给当时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辨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进程
教学资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辛亥革命的酝酿: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一)开端: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二)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果三、辛亥革命的影响四、辛亥革命的感悟回眸历史
材料:为了……缓和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展示视频资料(武昌起义)材料1
: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2: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对文化教育的措施整理材料3: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材料4: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总结:辛亥革命的影响展示学生查阅的资料、回眸辛亥革命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提问:这是和什么幅浮雕反映了什么事件?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幅浮雕,这幅浮雕反映的是武昌起义将士的英勇杀敌勇往直前的场景,而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循着他们的脚步,去了解那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导入,15课辛亥革命.这场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那为什么20世纪初他们要掀起一场辛亥革命?展示:时局图1.列强:加强掠夺和控制。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的革命形势风起云涌。2.清政府:力图新政挽救危机,但是新政并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只是在军事上有所建树,编练了新式军队,因此它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危机。反而其中的部分内容:实业等,客观上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其代表人物孙中山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这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准备。但是他们都缺乏明确的纲领,严密的组织,革命次形势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出现,为此1905年同盟会成立。学生展示课下小组查阅资料及对三民主义的分析。保皇派和维新派的论战和起义。思考:武昌起义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存在哪些问题(注意:黎元洪这个人物)?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独立。起义高潮到来。各省代表齐聚南京,商谈建立自己统一的政府事宜,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受到各界人士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举孙为临时大总统。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旗:五色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2、1912年3月孙中山在南京签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思考: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体现了什么思想
权力中心 4.规定中华民国是什么政体?3、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1912年2月)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4、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最后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这场辛亥革命轰轰烈烈,那到底他有什么影响?看四段材料。对内政治:
1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给人民了一些自由和权利。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设情境感悟历史要求:请同学们结成讨论小组,每组同学任选一角色结合本节内容来谈“你”身边的变化和感受,注意发言要有史实依据同步朗诵
革命者你那无畏的精神令我折服,经过生与死的抉择,为了事业你宁愿牺牲自我,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你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终于,你推翻了清王朝,终于,你建立了共和国。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你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图片回到浮雕(前后呼应)
观看、回答思考分析材料,回答出示
课前上网查阅的资料观看、观看并分析了解论战的内容观看、思考、回答总结成果和影响。分析材料分析材料分析材料分析材料分析材料学生结合小组课下查阅的资料,讨论交流、回答观看图片,聆听
利用图片直观历史,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展示本小组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归纳资料的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材料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设情境感悟历史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再次对学生情感的震撼,达到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