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食物中来源于动物的是( )。
A.白菜 B.牛肉 C.芹菜
【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A.白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食用部分为其叶片和茎,是典型的植物性食物,来源于植物界。
B.牛肉是牛的肌肉组织,牛属于哺乳动物纲偶蹄目,是动物界生物,因此牛肉直接来源于动物。
C.芹菜属于伞形科芹属植物,食用部分为茎和叶,同样来源于植物界。
综上,只有牛肉的原始来源是动物。B选项正确。
2.(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因素中,( )不会影响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
A.水的温度 B.是否搅拌 C.装水的烧杯的大小
【答案】C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和很多因素有关。水的温度会影响溶解:热水温度高,方糖溶解得快;冷水温度低,溶解得慢。比如冲糖水时,用热水更快化开。是否搅拌也有影响:搅拌能让水流动起来,让方糖和水接触得更充分,溶解就快;不搅拌的话,溶解会慢一些。而装水的烧杯大小,只和能装多少水有关,和方糖溶解的快慢没有关系。不管用大烧杯还是小烧杯,只要水量、温度等条件一样,方糖溶解的速度是相同的。所以,烧杯大小不会影响溶解快慢。
3.(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选项中,( )不是人体的消化器官。
A. B. C.
【答案】C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A.胃是消化道核心器官,通过蠕动和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尤其蛋白质),属于消化器官。
B.肝是最大的消化腺,虽不直接接触食物,但分泌的胆汁能乳化脂肪,助力脂肪消化,且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属于消化器官。
C.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无直接关联,不属于消化器官。
综上,肺不是人体的消化器官。C符合题意。
4.(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几种材料中,( )是导体。
A.塑料棒 B.铜钥匙 C.玻璃棒
【答案】B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塑料和玻璃都属于绝缘体,铜属于导体。
5.(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化器官不需要保护
B.我太饿了,吃饭狼吞虎咽,暴饮暴食
C.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
【答案】C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A.消化器官不需要保护,说法错误。消化器官(如胃、肠、肝)承担食物消化吸收的关键功能,易受不良饮食、病菌等损伤(如胃炎、肠炎),必须主动保护。
B.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说法错误。这种行为会加重胃的蠕动和消化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胃胀,长期还可能引发胃黏膜损伤等问题,是伤害消化器官的做法。
C.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说法正确。不干净食物可能含细菌、寄生虫,过期食物易滋生有害微生物或产生毒素,食用后会引发肠胃不适甚至食物中毒,此做法能有效保护消化器官。
C符合题意。
6.(2024三上·鄂城期中)用量筒取液体时,眼睛应该按图( )的方法看。
A. B. C.
【答案】C
【知识点】液体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正确读数是获取准确体积的关键,核心在于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A.俯视,错误。俯视时视线从上方斜向下,会误认为凹液面最低处对应更高刻度,导致读数偏大,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少于读数。
B.仰视,错误。仰视时视线从下方斜向上,会误认为凹液面最低处对应更低刻度,导致读数偏小,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多于读数。
C.平视,正确。平视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齐平,能直接读取真实刻度,避免体积测量误差,符合规范操作要求。
7.(2024三上·鄂城期中)在相同状态下,100毫升水能溶解的白糖和食盐( )。
A.一样多 B.白糖比食盐多 C.食盐比白糖多
【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不同。白糖溶解在水中,100毫升水可溶解约204克白糖。实验溶解在水中,100毫升水仅能溶解约36克食盐。二者溶解度差异显著,白糖的溶解度远高于食盐,因此相同体积的水可溶解的白糖比食盐多。选项B正确。
8.(2024三上·鄂城期中)鱼肉中含有丰富的( )
A.蛋白质 B.维生素 C.脂肪
【答案】A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奶类、鱼类、肉类和蛋类、豆类。
9.(2024三上·鄂城期中)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形成的是( )。
A.岩盐 B.池盐 C.海盐
【答案】A
【知识点】岩石的用途
【解析】【分析】A.岩盐又称石盐,古代海洋干涸后,海水蒸发留下的盐分(沉积物)逐渐结晶,后因地壳运动被埋藏地下,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固态岩盐矿,是典型的海相沉积成因盐。
B.池盐源于内陆盐湖,通过日晒蒸发盐湖水分使盐分结晶析出,形成过程无地壳变动埋藏,与海水沉积物无关。
C.海盐直接从现代海洋中提取,经海水蒸发浓缩结晶而成,生产于地表,不涉及古代沉积物的埋藏与地质作用。
选项A正确。
10.(2024三上·鄂城期中)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按压后会留下明显的______;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后通常会______;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放在火上烧时,会产生像______那样的气味。
A.油迹 变成蓝色 烧头发
B.油迹 变成棕色 糊味
C.油迹 变成蓝色 糊味
【答案】A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脂肪的检验;蛋白质的检验
【解析】【分析】脂肪:具有油腻性,在纸上按压后会留下不易挥发的油迹,这是判断食物含脂肪的直观方法;
淀粉:淀粉遇碘酒可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这是检验淀粉的经典方法。
蛋白质:富含蛋白质的物质(如头发、羽毛)灼烧时,因含氮元素会产生特殊的焦臭味。“糊味”多为碳水化合物灼烧产物;
A选项的三个描述均与科学鉴别现象一致。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1分)
11.(2024三上·鄂城期中)用电线把小灯泡连在一起,小灯泡就会亮。(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点亮小灯泡
【解析】【分析】小灯泡发光的关键是形成完整的电路,仅用电线连接小灯泡无法满足条件。完整电路需包含四大要素:电源(如电池,提供电能)、用电器(小灯泡)、导线(传导电流)和开关(控制电路通断)。题干中只提到“电线”和“小灯泡”,缺少核心的电源,没有电源就无法产生电流。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2.(2024三上·鄂城期中)实验做完后,酒精灯可以直接用嘴吹灭。(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直接用嘴吹灭酒精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是实验室操作的禁忌。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焰心处有未充分燃烧的酒精蒸气,且灯芯缝隙中也会残留酒精蒸气。
用嘴吹时,可能将空气吹入灯内,使酒精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气体,遇到明火极易引发爆炸;同时,吹气力度难以控制,可能导致火焰倒灌进灯体,引燃灯内酒精,造成火灾。
正确操作是: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需再轻提灯帽一次,让空气进入,避免灯帽内气压过低无法再次打开。
13.(2024三上·鄂城期中)口腔是消化器官,我们要早晚刷牙保持口腔卫生。(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
【解析】【分析】首先,口腔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属于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的咀嚼将其磨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淀粉酶,可初步分解淀粉(如将米饭、馒头分解为麦芽糖),完成消化的初始步骤,因此口腔具备明确的消化功能。
其次,早晚刷牙是维护口腔卫生的关键措施。口腔内的食物残渣易滋生细菌,形成牙菌斑,长期堆积可能引发龋齿(蛀牙)、牙龈炎等问题。刷牙能有效清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减少细菌滋生,保护牙齿和牙龈健康。综上,该说法正确。
14.(2024三上·鄂城期中)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在桌子上并开始燃烧时,立马用湿毛巾覆盖扑灭。(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洒在桌面燃烧时,用湿毛巾覆盖是科学且安全的灭火方法。酒精属于易燃液体,火势蔓延快,但其燃烧需要氧气。湿毛巾覆盖可迅速隔绝空气(氧气),破坏燃烧的必要条件,从而快速灭火。同时,湿毛巾中的水分能降低桌面温度,避免高温引燃其他物品,且毛巾质地可吸附部分酒精,进一步控制火势。需注意,不可用水直接泼浇,也不可用干布擦拭(易引燃干布)。因此,“立马用湿毛巾覆盖扑灭”是正确的应急处理方式。
15.(2024三上·鄂城期中)一日三餐没什么讲究,喜欢什么就吃什么。(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平衡膳食
【解析】【分析】一日三餐需遵循均衡营养原则,而非“喜欢什么就吃什么”。人体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维持生理功能,单一或偏好性饮食易导致营养失衡,如缺维生素引发免疫力下降,缺膳食纤维导致便秘等。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还会增加肥胖、高血脂等慢性病风险。科学的三餐应注重谷薯类、蔬果、肉蛋奶的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全面,而非仅满足口味偏好。故题目说法错误。
16.(2024三上·鄂城期中)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只与温度有关。(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温度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唯一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升高会加快方糖溶解,这是正确的影响因素。
搅拌:搅拌可加速水与方糖表面的接触和碰撞,显著加快溶解速度,例如搅拌的糖水比静止的糖水溶解更快。
方糖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方糖与水的接触面积越大,溶解越快。将方糖压碎成粉末,其溶解速度会远快于完整方糖。
因此,溶解速度由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等多种因素决定,题干中“只与温度有关”的表述错误。
17.(2024三上·鄂城期中)面包是用小麦磨粉加工而成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面包的核心原料是面粉,而小麦是制作面粉最主要、最普遍的谷物来源。小麦经清理、研磨、筛理等工艺后,可加工成不同种类的面粉,这些面粉通过与水、酵母、盐等辅料混合,经发酵、揉制、烘烤等步骤,最终制成面包。题目说法正确。
18.(2024三上·鄂城期中)竹片与塑料可以用来做开关。(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开关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开关是由导体和绝缘体两种材料制成的,竹片和塑料都属于绝缘体,导电性不好,不能够一起用来制作开关。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9.(2024三上·鄂城期中)可以用电线将电池两端直接连起来。(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路连接图
【解析】【分析】这种行为称为“短路”,是非常危险且错误的做法。电池两端直接用电线连接时,会产生极大的电流。过大的电流会使电线和电池迅速发热,可能导致电线绝缘皮燃烧、电池外壳发烫甚至爆裂,不仅会损坏电池和电线,还可能引发火灾,或因电池泄漏、爆裂造成烫伤等安全事故。电池的正确使用方式是通过用电器连接两端,用电器会消耗电能并限制电流,确保电路安全运行。因此,严禁将电池两端直接用电线相连。
20.(2024三上·鄂城期中)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壁.(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 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合理使用工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用玻璃棒搅拌食盐的实验中,玻璃棒不能触碰到杯底和杯壁,以免造成损坏。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1.(2024三上·鄂城期中)在加热时要带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加热过程存在多种眼部受伤风险:例如,液体沸腾时可能飞溅,高温物质或碎片可能崩落,某些物质加热时还可能产生烟雾、蒸汽或微小颗粒,这些都可能直接冲击眼睛,造成烫伤、化学刺激或物理损伤。
护目镜能形成物理屏障,有效阻挡飞溅物、烟雾等接触眼部,降低受伤概率。无论是实验室加热、厨房烹饪还是工业加热场景,护目镜都是保障眼部安全的重要装备。因此,“加热时要带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的说法正确。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2.(2024三上·鄂城期中)根据食物的来源,我们可以将食物分为 和 。
【答案】动物类食物;植物类食物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生物界的两大主要类别(动物与植物),是食物分类中最基础、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动物类食物来源于动物机体,主要为人类提供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2、铁、锌等营养素,例如肉类(猪、牛、羊肉)、蛋类、奶制品、水产品(鱼、虾)等。植物类食物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 C、叶酸以及多种植物化学物,例如谷物(稻、麦)、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
23.(2024三上·鄂城期中)像口袋一样,初步消化食物的消化器官是 。
【答案】胃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胃是人体消化道中呈囊状的消化器官,形态类似“口袋”,具有初步消化食物的核心功能。食物进入胃后,胃壁肌肉通过节律性收缩蠕动,将食物与胃腺分泌的胃液充分混合。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能初步分解蛋白质;胃酸(盐酸)则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并能杀菌、激活胃蛋白酶原。经过胃的初步消化,食物被加工成半流质的食糜,为后续在小肠中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做好准备。因此,符合“像口袋一样,初步消化食物”描述的消化器官是胃。
24.(2024三上·鄂城期中) 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照明工具。
【答案】手电简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手电筒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便携式照明工具,尤其适用于固定照明不足的场景。其通常由外壳、电池、光源、开关等部件构成,通过电池供电使光源发光,实现局部照明。它具备小巧轻便、可随身携带的特点,广泛用于夜间户外行走、停电应急、检修设备、查找物品等临时或移动照明需求。相较于固定安装的电灯,手电筒灵活性极强,能快速提供定向光源,是应对突发或移动照明场景的实用工具,因此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补充照明设备。
25.(2024三上·鄂城期中)电池分为 极和 极。
【答案】正;负
【知识点】电池
【解析】【分析】电池上都有两个重要的“小端点”,就是正极和负极,这是电池能供电的关键。正极通常标着“+”号,是电流“跑出去”的一端。负极标着“-”号,是电流“跑回来”的一端。只有当用电器(比如手电筒、玩具)的电线分别连对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形成完整的“电路回路”,电池里的电才能流出来,让用电器工作。
26.(2024三上·鄂城期中)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形成了电流的闭合回路,人们称这种闭合回路为 。
【答案】电路
【知识点】点亮小灯泡;电路连接图
【解析】【解答】可以使电流通过的闭合回路叫做电路。
【分析】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
27.(2024三上·鄂城期中)人们通常把容易导电的材料叫 ,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 .
【答案】导体;绝缘体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 人们通常把容易导电的材料叫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绝缘体。铜、铝、铁等各种金属、铅芯、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利用导体可以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28.(2024三上·鄂城期中)电路中控制电流的通与断的重要元件是 。
【答案】开关
【知识点】开关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核心元件,就像电路的“大门”。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通断状态来控制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大门”打开,电流能顺畅流过电路,灯泡、电机等用电器就会工作;当开关断开时,“大门”关闭,电流被阻断,用电器便停止运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开关有很多,比如电灯开关、插座上的按钮、遥控器里的按键等。不同开关的样子和操作方式不同(如按压式、拨动式),但核心作用都是控制电流,让我们能安全、方便地使用各种电器,避免不必要的电能浪费或设备损坏。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9分)
29.(2024三上·鄂城期中)妈妈不小心将食盐撒到了地上,毛毛决定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妈妈清除食盐中的灰尘等杂质,方法如下:
(1)他先用 装置将盐溶解在水中。(填“甲”“乙”或“丙”),待盐完全溶解后,他再用 (填“甲”“乙”或“丙”)装置分离沙子和盐水,这个过程叫 。(A.蒸发B.过滤)
(2)若想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他需要用 (填“甲”“乙”或“丙”)装置,这个过程叫 。(A.蒸发B.过滤)
(3)蒸发皿中的白色晶体是 。
【答案】甲;乙;B;丙;A;盐
【知识点】水的蒸发;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食盐能溶解在水中,而灰尘等杂质(如沙子)不能溶解。第一步需将盐溶于水,甲装置为烧杯,可用于溶解操作,故用甲溶解盐和水。第二步要分离不溶于水的杂质与盐水,乙装置是漏斗、烧杯组成的过滤装置,过滤可分离液体与不溶性固体,符合需求
(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无法通过过滤分离,需用蒸发法。丙装置由蒸发皿、酒精灯等组成,是用于蒸发的装置。该过程中,通过加热使水中的溶剂(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散失,溶解的溶质(食盐)因无法随水蒸发而逐渐析出,最终得到纯净的食盐,这一分离溶解物与水的过程就叫蒸发。
(3)此前通过溶解,食盐已均匀分散到水中;又经过滤除去了不溶性杂质,得到了纯净的食盐溶液。使用丙装置蒸发时,加热使溶液中的水变成水蒸气挥发掉,而食盐作为溶质,无法随水蒸发,会逐渐在蒸发皿中聚集,形成白色晶体。因此,蒸发后留下的白色晶体就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1 / 1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食物中来源于动物的是( )。
A.白菜 B.牛肉 C.芹菜
2.(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因素中,( )不会影响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
A.水的温度 B.是否搅拌 C.装水的烧杯的大小
3.(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选项中,( )不是人体的消化器官。
A. B. C.
4.(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几种材料中,( )是导体。
A.塑料棒 B.铜钥匙 C.玻璃棒
5.(2024三上·鄂城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化器官不需要保护
B.我太饿了,吃饭狼吞虎咽,暴饮暴食
C.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
6.(2024三上·鄂城期中)用量筒取液体时,眼睛应该按图( )的方法看。
A. B. C.
7.(2024三上·鄂城期中)在相同状态下,100毫升水能溶解的白糖和食盐( )。
A.一样多 B.白糖比食盐多 C.食盐比白糖多
8.(2024三上·鄂城期中)鱼肉中含有丰富的( )
A.蛋白质 B.维生素 C.脂肪
9.(2024三上·鄂城期中)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形成的是( )。
A.岩盐 B.池盐 C.海盐
10.(2024三上·鄂城期中)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按压后会留下明显的______;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后通常会______;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放在火上烧时,会产生像______那样的气味。
A.油迹 变成蓝色 烧头发
B.油迹 变成棕色 糊味
C.油迹 变成蓝色 糊味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1分)
11.(2024三上·鄂城期中)用电线把小灯泡连在一起,小灯泡就会亮。( )
12.(2024三上·鄂城期中)实验做完后,酒精灯可以直接用嘴吹灭。( )
13.(2024三上·鄂城期中)口腔是消化器官,我们要早晚刷牙保持口腔卫生。( )
14.(2024三上·鄂城期中)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在桌子上并开始燃烧时,立马用湿毛巾覆盖扑灭。( )
15.(2024三上·鄂城期中)一日三餐没什么讲究,喜欢什么就吃什么。( )
16.(2024三上·鄂城期中)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只与温度有关。( )
17.(2024三上·鄂城期中)面包是用小麦磨粉加工而成的。( )
18.(2024三上·鄂城期中)竹片与塑料可以用来做开关。( )
19.(2024三上·鄂城期中)可以用电线将电池两端直接连起来。( )
20.(2024三上·鄂城期中)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壁.( )
21.(2024三上·鄂城期中)在加热时要带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2.(2024三上·鄂城期中)根据食物的来源,我们可以将食物分为 和 。
23.(2024三上·鄂城期中)像口袋一样,初步消化食物的消化器官是 。
24.(2024三上·鄂城期中) 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照明工具。
25.(2024三上·鄂城期中)电池分为 极和 极。
26.(2024三上·鄂城期中)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形成了电流的闭合回路,人们称这种闭合回路为 。
27.(2024三上·鄂城期中)人们通常把容易导电的材料叫 ,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 .
28.(2024三上·鄂城期中)电路中控制电流的通与断的重要元件是 。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9分)
29.(2024三上·鄂城期中)妈妈不小心将食盐撒到了地上,毛毛决定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妈妈清除食盐中的灰尘等杂质,方法如下:
(1)他先用 装置将盐溶解在水中。(填“甲”“乙”或“丙”),待盐完全溶解后,他再用 (填“甲”“乙”或“丙”)装置分离沙子和盐水,这个过程叫 。(A.蒸发B.过滤)
(2)若想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他需要用 (填“甲”“乙”或“丙”)装置,这个过程叫 。(A.蒸发B.过滤)
(3)蒸发皿中的白色晶体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A.白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食用部分为其叶片和茎,是典型的植物性食物,来源于植物界。
B.牛肉是牛的肌肉组织,牛属于哺乳动物纲偶蹄目,是动物界生物,因此牛肉直接来源于动物。
C.芹菜属于伞形科芹属植物,食用部分为茎和叶,同样来源于植物界。
综上,只有牛肉的原始来源是动物。B选项正确。
2.【答案】C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和很多因素有关。水的温度会影响溶解:热水温度高,方糖溶解得快;冷水温度低,溶解得慢。比如冲糖水时,用热水更快化开。是否搅拌也有影响:搅拌能让水流动起来,让方糖和水接触得更充分,溶解就快;不搅拌的话,溶解会慢一些。而装水的烧杯大小,只和能装多少水有关,和方糖溶解的快慢没有关系。不管用大烧杯还是小烧杯,只要水量、温度等条件一样,方糖溶解的速度是相同的。所以,烧杯大小不会影响溶解快慢。
3.【答案】C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A.胃是消化道核心器官,通过蠕动和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尤其蛋白质),属于消化器官。
B.肝是最大的消化腺,虽不直接接触食物,但分泌的胆汁能乳化脂肪,助力脂肪消化,且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属于消化器官。
C.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无直接关联,不属于消化器官。
综上,肺不是人体的消化器官。C符合题意。
4.【答案】B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塑料和玻璃都属于绝缘体,铜属于导体。
5.【答案】C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A.消化器官不需要保护,说法错误。消化器官(如胃、肠、肝)承担食物消化吸收的关键功能,易受不良饮食、病菌等损伤(如胃炎、肠炎),必须主动保护。
B.狼吞虎咽,暴饮暴食,说法错误。这种行为会加重胃的蠕动和消化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胃胀,长期还可能引发胃黏膜损伤等问题,是伤害消化器官的做法。
C.不吃不干净、过了保质期的食物,说法正确。不干净食物可能含细菌、寄生虫,过期食物易滋生有害微生物或产生毒素,食用后会引发肠胃不适甚至食物中毒,此做法能有效保护消化器官。
C符合题意。
6.【答案】C
【知识点】液体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正确读数是获取准确体积的关键,核心在于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A.俯视,错误。俯视时视线从上方斜向下,会误认为凹液面最低处对应更高刻度,导致读数偏大,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少于读数。
B.仰视,错误。仰视时视线从下方斜向上,会误认为凹液面最低处对应更低刻度,导致读数偏小,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多于读数。
C.平视,正确。平视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齐平,能直接读取真实刻度,避免体积测量误差,符合规范操作要求。
7.【答案】B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不同。白糖溶解在水中,100毫升水可溶解约204克白糖。实验溶解在水中,100毫升水仅能溶解约36克食盐。二者溶解度差异显著,白糖的溶解度远高于食盐,因此相同体积的水可溶解的白糖比食盐多。选项B正确。
8.【答案】A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
【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奶类、鱼类、肉类和蛋类、豆类。
9.【答案】A
【知识点】岩石的用途
【解析】【分析】A.岩盐又称石盐,古代海洋干涸后,海水蒸发留下的盐分(沉积物)逐渐结晶,后因地壳运动被埋藏地下,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固态岩盐矿,是典型的海相沉积成因盐。
B.池盐源于内陆盐湖,通过日晒蒸发盐湖水分使盐分结晶析出,形成过程无地壳变动埋藏,与海水沉积物无关。
C.海盐直接从现代海洋中提取,经海水蒸发浓缩结晶而成,生产于地表,不涉及古代沉积物的埋藏与地质作用。
选项A正确。
10.【答案】A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脂肪的检验;蛋白质的检验
【解析】【分析】脂肪:具有油腻性,在纸上按压后会留下不易挥发的油迹,这是判断食物含脂肪的直观方法;
淀粉:淀粉遇碘酒可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这是检验淀粉的经典方法。
蛋白质:富含蛋白质的物质(如头发、羽毛)灼烧时,因含氮元素会产生特殊的焦臭味。“糊味”多为碳水化合物灼烧产物;
A选项的三个描述均与科学鉴别现象一致。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点亮小灯泡
【解析】【分析】小灯泡发光的关键是形成完整的电路,仅用电线连接小灯泡无法满足条件。完整电路需包含四大要素:电源(如电池,提供电能)、用电器(小灯泡)、导线(传导电流)和开关(控制电路通断)。题干中只提到“电线”和“小灯泡”,缺少核心的电源,没有电源就无法产生电流。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直接用嘴吹灭酒精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是实验室操作的禁忌。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焰心处有未充分燃烧的酒精蒸气,且灯芯缝隙中也会残留酒精蒸气。
用嘴吹时,可能将空气吹入灯内,使酒精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气体,遇到明火极易引发爆炸;同时,吹气力度难以控制,可能导致火焰倒灌进灯体,引燃灯内酒精,造成火灾。
正确操作是: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需再轻提灯帽一次,让空气进入,避免灯帽内气压过低无法再次打开。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口腔中的初步消化
【解析】【分析】首先,口腔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属于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的咀嚼将其磨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淀粉酶,可初步分解淀粉(如将米饭、馒头分解为麦芽糖),完成消化的初始步骤,因此口腔具备明确的消化功能。
其次,早晚刷牙是维护口腔卫生的关键措施。口腔内的食物残渣易滋生细菌,形成牙菌斑,长期堆积可能引发龋齿(蛀牙)、牙龈炎等问题。刷牙能有效清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减少细菌滋生,保护牙齿和牙龈健康。综上,该说法正确。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洒在桌面燃烧时,用湿毛巾覆盖是科学且安全的灭火方法。酒精属于易燃液体,火势蔓延快,但其燃烧需要氧气。湿毛巾覆盖可迅速隔绝空气(氧气),破坏燃烧的必要条件,从而快速灭火。同时,湿毛巾中的水分能降低桌面温度,避免高温引燃其他物品,且毛巾质地可吸附部分酒精,进一步控制火势。需注意,不可用水直接泼浇,也不可用干布擦拭(易引燃干布)。因此,“立马用湿毛巾覆盖扑灭”是正确的应急处理方式。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平衡膳食
【解析】【分析】一日三餐需遵循均衡营养原则,而非“喜欢什么就吃什么”。人体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维持生理功能,单一或偏好性饮食易导致营养失衡,如缺维生素引发免疫力下降,缺膳食纤维导致便秘等。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还会增加肥胖、高血脂等慢性病风险。科学的三餐应注重谷薯类、蔬果、肉蛋奶的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全面,而非仅满足口味偏好。故题目说法错误。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温度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唯一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升高会加快方糖溶解,这是正确的影响因素。
搅拌:搅拌可加速水与方糖表面的接触和碰撞,显著加快溶解速度,例如搅拌的糖水比静止的糖水溶解更快。
方糖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方糖与水的接触面积越大,溶解越快。将方糖压碎成粉末,其溶解速度会远快于完整方糖。
因此,溶解速度由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等多种因素决定,题干中“只与温度有关”的表述错误。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面包的核心原料是面粉,而小麦是制作面粉最主要、最普遍的谷物来源。小麦经清理、研磨、筛理等工艺后,可加工成不同种类的面粉,这些面粉通过与水、酵母、盐等辅料混合,经发酵、揉制、烘烤等步骤,最终制成面包。题目说法正确。
18.【答案】错误
【知识点】开关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开关是由导体和绝缘体两种材料制成的,竹片和塑料都属于绝缘体,导电性不好,不能够一起用来制作开关。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电路连接图
【解析】【分析】这种行为称为“短路”,是非常危险且错误的做法。电池两端直接用电线连接时,会产生极大的电流。过大的电流会使电线和电池迅速发热,可能导致电线绝缘皮燃烧、电池外壳发烫甚至爆裂,不仅会损坏电池和电线,还可能引发火灾,或因电池泄漏、爆裂造成烫伤等安全事故。电池的正确使用方式是通过用电器连接两端,用电器会消耗电能并限制电流,确保电路安全运行。因此,严禁将电池两端直接用电线相连。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 工具有很多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工具作用不一样,合理使用工具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用玻璃棒搅拌食盐的实验中,玻璃棒不能触碰到杯底和杯壁,以免造成损坏。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1.【答案】正确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加热过程存在多种眼部受伤风险:例如,液体沸腾时可能飞溅,高温物质或碎片可能崩落,某些物质加热时还可能产生烟雾、蒸汽或微小颗粒,这些都可能直接冲击眼睛,造成烫伤、化学刺激或物理损伤。
护目镜能形成物理屏障,有效阻挡飞溅物、烟雾等接触眼部,降低受伤概率。无论是实验室加热、厨房烹饪还是工业加热场景,护目镜都是保障眼部安全的重要装备。因此,“加热时要带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的说法正确。
22.【答案】动物类食物;植物类食物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生物界的两大主要类别(动物与植物),是食物分类中最基础、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动物类食物来源于动物机体,主要为人类提供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2、铁、锌等营养素,例如肉类(猪、牛、羊肉)、蛋类、奶制品、水产品(鱼、虾)等。植物类食物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位,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 C、叶酸以及多种植物化学物,例如谷物(稻、麦)、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
23.【答案】胃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胃是人体消化道中呈囊状的消化器官,形态类似“口袋”,具有初步消化食物的核心功能。食物进入胃后,胃壁肌肉通过节律性收缩蠕动,将食物与胃腺分泌的胃液充分混合。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能初步分解蛋白质;胃酸(盐酸)则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并能杀菌、激活胃蛋白酶原。经过胃的初步消化,食物被加工成半流质的食糜,为后续在小肠中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做好准备。因此,符合“像口袋一样,初步消化食物”描述的消化器官是胃。
24.【答案】手电简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手电筒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便携式照明工具,尤其适用于固定照明不足的场景。其通常由外壳、电池、光源、开关等部件构成,通过电池供电使光源发光,实现局部照明。它具备小巧轻便、可随身携带的特点,广泛用于夜间户外行走、停电应急、检修设备、查找物品等临时或移动照明需求。相较于固定安装的电灯,手电筒灵活性极强,能快速提供定向光源,是应对突发或移动照明场景的实用工具,因此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补充照明设备。
25.【答案】正;负
【知识点】电池
【解析】【分析】电池上都有两个重要的“小端点”,就是正极和负极,这是电池能供电的关键。正极通常标着“+”号,是电流“跑出去”的一端。负极标着“-”号,是电流“跑回来”的一端。只有当用电器(比如手电筒、玩具)的电线分别连对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形成完整的“电路回路”,电池里的电才能流出来,让用电器工作。
26.【答案】电路
【知识点】点亮小灯泡;电路连接图
【解析】【解答】可以使电流通过的闭合回路叫做电路。
【分析】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
27.【答案】导体;绝缘体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 人们通常把容易导电的材料叫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绝缘体。铜、铝、铁等各种金属、铅芯、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利用导体可以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28.【答案】开关
【知识点】开关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核心元件,就像电路的“大门”。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通断状态来控制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大门”打开,电流能顺畅流过电路,灯泡、电机等用电器就会工作;当开关断开时,“大门”关闭,电流被阻断,用电器便停止运行。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开关有很多,比如电灯开关、插座上的按钮、遥控器里的按键等。不同开关的样子和操作方式不同(如按压式、拨动式),但核心作用都是控制电流,让我们能安全、方便地使用各种电器,避免不必要的电能浪费或设备损坏。
29.【答案】甲;乙;B;丙;A;盐
【知识点】水的蒸发;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1)食盐能溶解在水中,而灰尘等杂质(如沙子)不能溶解。第一步需将盐溶于水,甲装置为烧杯,可用于溶解操作,故用甲溶解盐和水。第二步要分离不溶于水的杂质与盐水,乙装置是漏斗、烧杯组成的过滤装置,过滤可分离液体与不溶性固体,符合需求
(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无法通过过滤分离,需用蒸发法。丙装置由蒸发皿、酒精灯等组成,是用于蒸发的装置。该过程中,通过加热使水中的溶剂(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散失,溶解的溶质(食盐)因无法随水蒸发而逐渐析出,最终得到纯净的食盐,这一分离溶解物与水的过程就叫蒸发。
(3)此前通过溶解,食盐已均匀分散到水中;又经过滤除去了不溶性杂质,得到了纯净的食盐溶液。使用丙装置蒸发时,加热使溶液中的水变成水蒸气挥发掉,而食盐作为溶质,无法随水蒸发,会逐渐在蒸发皿中聚集,形成白色晶体。因此,蒸发后留下的白色晶体就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