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教学指导课件(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教学指导课件(共6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4 17:5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8张PPT。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2011年11月3日01时36分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腾讯微博发出第一张自拍照,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州八号飞船首次对接。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提出(1)背景:(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国内形势(2)目的:  加强国防,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两弹一星”的成功爆炸或发射及意义(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意义:中国在核技术上的使用:中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中国和平使用核技术(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2)中国在导弹的研制方面,取得了进展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6年;院长:钱学森)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0年)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4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6年)条件:1960年,酒泉,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这是中国在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意义:  “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3)中国第一颗人造地求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中
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
船神舟五号,中国第一位
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神舟”六号飞
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位
航天员发射升空,成功地进
行了一次双人5天太空飞行。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 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中国迈向太空的征程始于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至今已将6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实现了航天员舱外活动。
空间交会对接重大突破将为中国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奠定关键技术基础。空间站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最重要平台之一。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2004年荣获世界粮食奖 最高科学技术奖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
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
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
出“超级杂交水稻”,西方媒
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
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袁隆平其人 2.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的出现1973年,人工培育3.袁隆平的杂交稻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银河” 计算机
19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亿次系列计算机,使我国成为能研制巨型机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该成果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
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当时有关当局还夸说全部机器的焊接完全用人手操作,但仍然准確无误。
1997年 6月19日 ,“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该机采用分布式共享存储结构,面向大型科学与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基本字长64位,峰值性能为130亿次
1965年,我国
首次实现人工合成
结晶牛胰岛素,是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
质的全合成,开辟
了人工合成蛋白质
时代。 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 “我在美国待了20年,
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
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
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
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
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
导弹之父”。钱学森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
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邓稼先结论:新中国成立后为科技发展创造了好条件;
众多侨居国外科学家回国效力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 11
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
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1956 年,中国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
景规划纲要(草案)》,把发展以原子弹、导弹为代表的
尖端科技放在突出位置。
1986年,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
要》,即“863计 划”。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信息
等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结论: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做出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重大决策。结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 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努力。 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三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
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
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
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
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
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
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材料一 [美]经济学家 唐·帕尔伯格: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材料二 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材料三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科技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振奋了民族精神,
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引子:材料一 1950年,关于京剧的存在问题产生了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主张全部取消,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材料二 1956年5月26日至7月17日,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代表团赴日本访问演出。上海京剧院的出访演出团从1956年11月5日到1957年1月7日,在苏联的6个加盟共和国的9个城市,总共演出53场。两次对外访问,都引起了巨大轰动。2.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材料二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材料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3.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需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 硕果 (1)百家争鸣: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争论 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中科院和高等教育部主持召开的会议,各派各抒已见,不扣政治帽子。
(2)百花齐放:文学艺术领域的成果 老 舍——《茶 馆》
郭沫若——《蔡 文 姬》
杨 沫——《青春之歌》
……《五朵金花》
《女篮五号》
《青春之歌》
《红 日》
《北国江南》 …… 摩尔根学派李森科学派 1956年8月全国遗传学座谈会在青岛召开,明确表示不赞成把摩尔根的观点说成是唯心论,宣布全部摘掉过去强加给摩尔根学派遗传学的各种政治帽子.
“音乐学院院长领头在全院批判贝多芬是大地主、封建官僚和大资产阶级买办的代言人。 ……到了夏初,红卫兵运动兴起,又顺理成章地传出“跳芭蕾的斩腿,弹钢琴的斩手”的风声,我们便再也不敢碰钢琴,只得与美妙动人的音乐断然隔绝了……”
——一个音乐人的回忆二、曲折的年代不少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艺术家含冤离去……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乐:《沙家浜》1.原因:2.表现:历史的经验教训①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②受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影响破坏: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不同的学说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①一些正确的作品被当成错误的批判②作者大都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伤害清算极左路线,总结经验教训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茅盾文学奖
1982年设立,被视为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先后共有二十二部长篇小说获此殊荣。三、文艺的春天 1.恢复“双百”方针
确立“二为”方针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文艺繁荣梅花奖百花竞艳
欣欣向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的表述: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本课侧重于对教育的理性反思。出发点有两个,第一,在了解中国教育目前的现状第二,把我国的教育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第一、解题环节。即“全球竞争力:教育贡献几何?”将教材内容向前延伸,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第二、感知环节。重点介绍我国建国后教育的发展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密切相关。
第三、反思环节。用具体的史料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对我国教育现状的反思、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并进一步寻找我们的差距和今后发展方向。
教育问题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将是首要的问题,总有一天,人们终于会认识到,教育问题绝不亚于经济问题。……教育是全球化问题。我们中国更突出、更紧迫,欠账太多了……

—钱学森 1988年 人口不足800万,却有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缺乏经济发展必须的自然资源,国土面积仅4万余平方公里,且60%为山区,却被评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瑞士人一向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人力资源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培训。瑞士的经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挫折时期?
?
?
?
?
?
?
?
?
?
?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思考:结合图片和课本分析文革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 点)的请示报告》:
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进修班。
学习内容,设置 “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新时期特征:
公益性、强制性、免费性
措施:
①1986,《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科教兴国”
③实施“希望工程”
成果:2001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3.高等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1977:恢复高考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2008年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载新兴国家建国与首次获诺贝尔奖的时间:
巴基斯坦,29年后
印度,30年后
苏联,39年后
捷克,41年后
波兰,46年后中国自然科学零诺贝尔奖的尴尬日本诺贝尔奖名单
第1位:?汤川秀树,1949,物理
第2位:?朝永振一郎,1965,物理
第3位:?川端康成,1968,文学
第4位:?江崎玲於奈,1973,物理
第5位:?佐藤荣作,1974,和平
第6位:?福井谦一,1981,化学
第7位:?利根川进,1988,医学、生理学
第8位:?大江健三郎,1994,文学
第9位:?白川英树,2000,化学
第10位:?野依良治,2001,化学
第11位:小柴昌俊,2002,物理
第12位:田中耕一,2002,化学
第13—15位: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2008,物理
第16—17位:铃木章、根岸英一,2010,化学一份难以面对的大学排名表——2009年世界著名大学排名(前100所)丘成桐的建议——
建立一套以东西文化为基础的世界文明
透过科学和艺术使学生懂得欣赏自然
与社会互动。由大学本身去决定社会需要什么,而非盲目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学术自由。没有学术自由,什么都办不了
建立一个公平和合理的评审制
鼓励激情和梦想中国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