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 第7课 启蒙运动 课件(28张)+教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 第7课 启蒙运动 课件(28张)+教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4 17:54:38

文档简介

第7课 启蒙运动
【课程标准】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回顾17、18世纪西欧在政治和经济各方面的史实,理解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通过阅读材料,知道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康德等人的主要观点,分析启蒙运动的主要影响,提高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分析材料,概括伏尔泰和卢梭的主要观点,分析启蒙运动的主要影响,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伏尔泰等人观点的分析,学习启蒙思想家敢于怀疑,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2.难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
史料研习 问题探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保钓游行中打砸日本车
教师:前段时间,在部分城市的保钓游行中,一些民众肆意打砸日系车辆,用对其他公民私有财产的破坏来宣泄自己的爱国热情。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但这种情形在西方却极为罕见,为什么呢?让我们到历史中需找答案。
设计意图:现实事件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
【新课教学】
破题:启蒙运动
展示材料:所谓启蒙就是人类走出自我强加的不成熟状态。——康德
教师设问:何为启蒙?引导学生得出:启蒙即启迪蒙昧,是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学的思想运动。
教师表述观点:“运动”指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规模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而本课中的诸多思想家并没有统一的组织,称之为启蒙运动不准确,称启蒙时代更恰当。
设计意图:明确启蒙内涵,便于之后的学习。否定“运动”,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并照应后面的结论:“启蒙是过程,不是运动。”
板书: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教师设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回顾必修一、二的相关知识,回答17、18世纪的西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答出:经济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殖民帝国,并发生工业革命。政治上,英国建立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但欧陆国家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而逐步强大的资产阶级希望获取政治权利。文化上,基督教仍然控制人们思想。
设计意图:回顾高一知识,理解启蒙运动背景,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展示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进行科学研究的图片
教师: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欧的思想家们发现整个宇宙可以被充分认识,它受自然而不是超自然的力量的支配,并且严格使用科学方法,可以解决每一个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他们随之开始尝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
展示弗朗西斯·培根和笛卡尔的图片
教师:培根和笛卡尔就尝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培根提出实验哲学,认为归纳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概括经验事实,正确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达到公理的新的有力的手段。法国的笛卡尔是欧陆理性主义的代表,他被称为“解析几何之父”,他用试图用数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的思想成为后世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源泉。
设计意图:理解自然科学对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明确后世启蒙思想的源头。
展示油画:《若弗兰夫人的沙龙》
教师:当时法国的一些贵妇和名媛经常在家中组织文化沙龙,邀请一些学者展示自己的作品。油画中反映的是在若弗兰夫人的沙龙上,学者在朗诵伏尔泰根据中国赵氏托孤的故事改变的戏剧《中国孤儿》,在座的有孟德斯鸠和卢梭。文化沙龙为思想家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促进启蒙运动的到来。
设计意图:明确启蒙思想传播的媒介,对背景的理解更丰满。
板书:二、启蒙运动的内容
启蒙运动17世纪发源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发展到顶峰,随后扩展到整个欧洲。我们重点学习法国的三个思想家。
1.孟德斯鸠
阅读教材31页第3段,概括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
学生答出: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再次设问:孟德斯鸠的观点首次实践是在哪个国家?他的观点与该国的实践有何不同?孟德斯鸠赞同什么样的政体?(君主立宪)
教师:三权分立成为后世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设计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历史问题。
2.伏尔泰
展示图片:伏尔泰和《哲学通信》
教师简介伏尔泰:出身贵族,脾气火爆,性格倔强,因抨击当局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流亡英国三年,推崇英国的制度和文化,把与法国友人间的信件结集出版,是为《哲学通信》。
展示材料:
教皇是“两足禽兽”,基督教传教士是“文明的恶棍”,……天主教是人类理性的敌人,是历史前进的障碍、 “罪恶的根源 ” 。 —伏尔泰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哲学通信》
在英国政府中这种可喜的混合:下院议员、爵士、君主间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 ——《哲学通信》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伏尔泰的主要观点。
引导学生答出:抨击天主教会,追求平等,批判君主专制,赞同君主立宪的政体。
设计意图:研读历史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展示材料: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法国·雨果
设问:伏尔泰在启蒙运动中处于怎样的地位?(领袖)
展示材料: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德国·歌德
教师:伏尔泰一生中致力于批判旧时代的愚昧和专制,而卢梭的贡献则侧重于对未来的理想社会的设计上。
设计意图:过渡到卢梭。
3.卢梭
教师简介卢梭:出身贫贱,曾做过仆人、学徒、商店伙计和抄写员,为了生存还偷过东西。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靠情人华伦夫人生活,用我们世俗的眼光看,好像不太光彩。但在自身生存都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他仍执着思考人类的未来,这更彰显了他思想和人格的伟大。他著有《社会契约论》
展示材料: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读了你的著作,使人真想用四只脚走路。 ——伏尔泰
教师设问:通过材料,概括卢梭的观点。(希望绝对的自由,否定文明、道德和法律,主张回归自然)
设计意图:对材料中的“枷锁”,教材仅理解成专制和迷信,与卢梭原意有出入。这样能帮助学生理解卢梭以后的观点,并能体会他激进的特点。
展示材料: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卢梭《社会契约论》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师讲解:天赋人权的英文是Natural Right,即自然权利。卢梭希望回到原始的自然中,他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都是平等的,为了生存他们建立契约关系。这种契约与之前的思想家约翰·洛克所认为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建立的政治契约不同,是全体人民间的社会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因此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一旦统治者违背契约,人民有权推翻他。这种契约就是现在的国家宪法。
设计意图:卢梭观点学生理解可能困难,教师解答疑问。
教师设问:比较卢梭与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不同,分析卢梭有何特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4.康德
教师:德国思想家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的观点,鼓励人们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智进行思考,树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总结。
设计意图:简单处理,节省时间。
三、启蒙运动的核心
教师:以上四位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反对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学的迷信,用自己的理智进行思考,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
四、启蒙运动的性质
教师: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成为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五、启蒙运动的影响
展示材料: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柏克:《法国革命论》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财产、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杰斐逊宣布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全球通史》
教师设问:依据材料,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答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成为人类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设计意图:研习史料,多角度的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六、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师设问:根据伏尔泰等人的观点,总结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
引导学生答出: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神学,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规划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随即引导学生总结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由古希腊的强调人的作用,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尊重人性,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大胆运用理性,强调人权。)
设计意图:总结本单元,明确线索。
联系现实
教师设问:现在的中国还需要启蒙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传入中国百年有余,但现实表明,一次次运动式的启蒙并不能真正使国人具有科学精神和民主理念,启蒙的任务任重道远。启蒙是过程,不是运动!
设计意图:回扣导入,明确启蒙在当今中国仍是重要任务,树立历史使命感,同时引导学生在历史中借鉴经验,正确看待和解决现实问题。
课件28张PPT。第7课 启蒙运动课程标准: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所谓启蒙就是人类走出自我强加的不成熟状态。 ——康德Enlightenment一、启蒙运动的背景(1)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2)君主专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4)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思想武器。二、启蒙运动的内容17C 英国德国法国《论法的精神》伏尔泰《哲学通信》抨击天主教会;君主立宪制;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卢梭《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是目的,而非工具。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君主立宪制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总结
天赋人权(权利)

社会契约
人民主权(权力)
分权制衡
法治社会三、核心思想
四、性质
五、影响(1)进一步解放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2)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3)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理性主义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4)成为人类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六、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神学,强调理性主义,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规划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
?前5~4C 文艺复兴
14~16C 宗教改革
16世纪启蒙运动
?17~18C 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 提倡“人文主义”
?反对神学统治 因信称义提倡“理性”;反对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从研究“神”到研究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挑战教会权威批专制和神学,追求“理性王国”。人人性人权张悟本启蒙是过程,
不是运动!现在的中国还需要启蒙吗?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波兰首都华沙的哥白尼纪念碑伽利略创制的天文望远镜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勒内·笛卡尔
(1596-1650)《若弗兰夫人的沙龙》雷蒙尼耶作霍布斯(1588-1679)
主张社会契约论约翰·洛克(1632-1704)提出分权理论伏尔泰
(1694-1778)   教皇是“两足禽兽”,基督教传教士是“文明的恶棍”,……天主教是人类理性的敌人,是历史前进的障碍、 “罪恶的根源 ” 。 ——伏尔泰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哲学通信》 在英国政府中这种可喜的混合:下院议员、爵士、君主间的合作,是前所未有的。
——《哲学通信》法国启蒙运动领袖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德国·歌德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法国·雨果 让·雅克·卢梭 (1712-1778)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读了你的著作,使人真想用四只脚走路。 —伏尔泰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卢梭《社会契约论》④①③② 人,实际上一切有理性者。人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上,总要把人当作目的。
——康德《伦理学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原理》 所谓启蒙就是人类走出自我强加的不成熟状态。所谓不成熟状态,是指没有他人指导就无法运用自己的才智。所谓自我强加的不成熟状态是指非缺乏才智,而无他人指导就没有决心和勇气进行思考。大胆求知吧!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只承认人的理性而不承认神的意旨。 ——刘宗绪 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所谓理性精神,是指人运用思维才智,借助于清晰的概念的概念和正确的逻辑推理,并依靠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综合、检验等规范、系统的方法,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活动的过程。——马世力《世界史纲》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柏克:《法国革命论》 “这场革命,导师是卢梭”,“罗伯斯庇尔、拿破仑是马背上的卢梭 。”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先贤祠中卢梭的墓葬严复将《论法的精神》以《法意》为名译成中文出版《勇敢的心》——
苏格兰人民的追求自由之路告诉你,
我的孩子,
在你一生中,
有许多事值得争取。
但,
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
永远不要带着脚镣,
过奴隶的生活。 杰斐逊宣布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