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含基础训练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含基础训练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4 17:5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3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有关董仲舒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
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
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
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
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
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由此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
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
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7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9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3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②王国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3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
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
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
董仲舒思想主张的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5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3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5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
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3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2
000多年。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谈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
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3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
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2
000年之久。
三、问题研讨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积极可取的有: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
四、实例分析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参考答案:(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可以加分。)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2.
简述战国、秦、西汉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现象,概述其演变轨迹及其发生这样的演变的政治根源,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前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呈现为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向思想文化专制的方向演变。与国家的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相关。任何思想文化现象都受特定的历史时代制约。
五、基础训练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皇帝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事件。
1.这一事件表明儒家学派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沉重打击,这一事件曾发生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
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
3.以下历史现象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主张最直接的原因(

A.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经历了60多年的休养生息
C.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D.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
4.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经太学考试合格后
B.“举贤良对策”
C.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入官
D.科举考试中进士以后
5.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A.
《诗经》
B.
《论语》
C.
《春秋繁露》
D.
《周易》
6.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表达不出的历史信息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C.
要实行大一统
D.
汉初各家学派仍很活跃
7.
董仲舒的上述言论是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时的对策,他(

A.
批评了汉武帝的错误
B.
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C.
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D.
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8.
董仲舒的上述言论产生了如下结果(

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②“三纲五常”的提出 
③巩固君主的权力
④百家指意趋同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9.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来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10.
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是指(

A.
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
儒家学派的弟子
C.
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
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11.
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
B.
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
C.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
D.
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
12.
历史上开始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

A.
推行儒家教育
B.
促进学术繁荣
C.
与科学制度配套
D.
推行义务教育
参考答案:1.C
2.B
3.C
4.B
5.C
6.B
7.D
8.A
9.C
10.A
11.C
12.A
六、教学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年,武帝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卫绾没有直接指斥黄老之言,但是好黄老的窦太后(武帝祖母)仍然力加反对,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系狱。儒家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可是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在官府中反而更加齐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2
000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这种情况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下,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