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
1.有学者认为:周朝的建立,才迈出华复民族形成最关键的步伐。下列叙述最能印证该观点的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
A
《左传》
者四十人
B
立適(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
C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礼记·曲礼》
D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春秋谷梁传》
A.A
B.B
C.C
D.D
2.《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辅佐),
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忠则
救之,失则革之。”这段材料最能反映春秋时期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限制君权的思想
C,官僚体系的等级森严
D.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意识
3.《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丞相田蛤将官员任免文书直接上报皇帝审批,未按程序经御史
大夫转呈,遭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称“丞相奏事,宜关白御史大夫”。这一案例最能说明汉代
①官员任免权由丞相掌控②御史大夫是新的行政中枢
③文书行政遵循严格程序④中枢机构的权力制衡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唐代公文经长官与承办人员署名后,由“监印之官”钤印发出。需要誊抄的文件,由缮写人
员誉抄。“凡尚书省施行制敕,案成则给程以抄之。若急速者,不出其日。”也就是说,公文一
般都是誊抄登记后才发往各地。这些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B.突出了君主权威C.加强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官僚体制
5.明代中枢政治结构的发展,经历了“皇帝一一丞相”的“一对一模式”和“皇帝一一六部”
的“一对多模式”,最终形成了“皇帝一内阁、司礼监”的“一对二模式”。这反映出明朝
A.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
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
C.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D.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6.公元前4世纪,雅典陪审法庭受理一起案件:外邦人阿里斯提德因被指控“亵渎神明”遭起
诉。庭审中,原告借助煽动性演说误导陪审员,尽管阿里斯提德据理力争,但他最终仍被多数
陪审员判罪。之后,部分陪审员发现判决有误,提议重审该案,却因“陪审法庭裁决终局”的
惯例被驳回。由此可知,雅典
A.外邦人的权利不受法律保护
B.民主决策程序遭到破坏
C.陪审制度存在司法理性缺失
D.司法审判为演说所操控
7.公元前49年,由罗马共和国元老院委派的西班牙行省总督隆基努斯被指控虚报军费、强征
粮食敛财,元老院虽多次派人调查却难以追责。这反映罗马共和国后期
A.官僚腐败问题频发
B.军事统帅垄断司法主权
C.元老院权力的丧失
D.城邦体制难以维系统治
试卷第1页,共7页历史答案
1-5ABDCD 6-10CDCAC 11-15CCCBB 16-20CDABB
21-25BBACD 26-30BDAAA 31-35CCAAB 36-40BACCC
41.【答案】(1)背景: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为巩固统一并融入汉族
文化;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加强;儒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文化
整合功能;士人获得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需要;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2)意义: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利于加
强国家认同和政治统一);推进民族交流交融(有利于加强边疆与内
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
秩序的稳定和治理的改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
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42.【答案】影响:①实行代议制民主;②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
政权;③实行国家治理机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④确立主权在
民原则,将人民作为政府的权力基础。
试卷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