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2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读图与分析(教学设计)(表格式)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第2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读图与分析(教学设计)(表格式)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24 12: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认识折线统计图——读图与分析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目标,本课进一步落实学生对数据的描述与分析能力。课标强调:能读懂常见的统计图表,能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并结合实际背景进行解释和判断;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意识。 在核心素养方面,重点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系统学习折线统计图的读图方法,引导学生不仅会看“点”的高低,更要关注“线”的走势,理解趋势背后的现实意义,实现从图形识别到意义建构的跃迁。
二、学习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折线统计图的各个组成部分(横轴、纵轴、标题、单位、数据点、折线),并能结合具体图表说明每一部分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如“横轴上的2014年对应的是该年的数据”。 2. 学生能够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数量的变化趋势,如“逐年上升”、“先下降后上升”、“波动增长”、“基本保持平稳”等,并能指出变化的关键节点(如最高点、最低点、转折年份)。 3. 学生能够比较同一图表中不同时间段的增长幅度,回答“哪一段时间增长最快?”等问题,并尝试做出简单推断,如“未来几年可能继续增长”,体现初步的预测意识。
三、学习重点
1. 系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读图步骤:先看标题了解主题→再看坐标轴明确变量→然后观察数据点获取具体数值→最后分析折线走向判断整体趋势。
2. 能够用准确、完整的语句描述变化过程,避免仅停留在“增加了”或“减少了”的简单表述,而是能说出“从X年到Y年持续上升”、“在Z年出现短暂回落”等更具逻辑性的分析。
四、学习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从“点”的关注转向“线”的分析,真正理解“折线反映变化”这一核心思想,避免将折线图当作多个独立条形图的连接。 2. 对于存在波动或阶段性变化的趋势(如临江市绿地面积在2012年下降),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把握,容易忽略细节或概括失准。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出示滨海市折线图,让学生上台指认各组成部分,并口述其作用,检测学生对图表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完成“趋势描述卡”练习:给出三幅不同走势的折线图(上升型、下降型、波浪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准确描述每种趋势,教师依据语言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行评价。 3. 小组合作完成“谁的变化更明显?”探究任务:对比滨海市与临江市的折线图,讨论哪个城市绿地面积增长趋势更稳定?哪一年两市差距最大?形成小组结论并汇报。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第一课时初步感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识别基本元素并进行简单的趋势判断。但多数学生的分析仍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但在语言组织上容易口语化、不严谨。同时,面对复杂走势时可能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需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其整体把握。 建议教学中采用“问题链”驱动学习,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深入读图。可借助手势辅助教学(如用手势模拟折线上升、下降),增强直观体验。鼓励学生多说、多评,在交流中完善表达。
七、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旧知,明确学习起点
教师出示第一课时学习过的“滨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折线图”,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什么统计图吗?它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这是折线统计图,它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趋势。”
接着请学生快速回答几个基础问题:“2008年的绿地面积是多少?2016年呢?这九年里总体是增加还是减少?”确认学生能准确读取单个数据和大致趋势。
(2)、提出新问题,激发深入探究
教师追问:“我们知道了整体在增加,那么这个‘增加’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有没有哪一年反而变少了?增长的速度一直是相同的吗?”
组织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图表,发现“2010年比2008年减少了”的事实,并注意到“2012年后上升得更快”。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更细致地‘读’懂折线统计图,不仅要看出‘变没变’,还要看出‘怎么变’。” 二、系统学习,掌握读图方法 (1)、分解读图步骤,建立分析框架
教师板书“如何读折线统计图”,带领学生一步步学习:
第一步:看标题——“滨海市2008-201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图”,告诉我们这张图讲的是滨海市近九年绿地面积的变化。
第二步:看横轴——标注了2008、2010、2012、2014、2016年,表示时间维度,间隔为两年。
第三步:看纵轴——单位是“平方米”,刻度从7开始,每小格代表1平方米,注意起始值不是0,是为了让图形更清晰地展现变化。
第四步:看点与线——找到每一个数据点对应的数值,观察折线的整体走向。
强调:“我们要像讲故事一样,把这些年发生的变化讲出来。”
(2)、示范语言表达,规范趋势描述
教师示范完整描述:“从图中可以看出,滨海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8年的11.5平方米开始,到2010年下降到了10.5平方米,之后逐年上升,到2016年达到了18.5平方米。总体来看,虽然中间有小幅回落,但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提炼关键词:**“从……到……”** 表示时间段,**“下降/上升”** 表示方向,**“逐年”** 表示连续性,**“总体呈现……趋势”** 表示总结。
随即出示简化版的“临江市折线图”,组织学生模仿上述句式进行小组练说,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跳着说”、“只说结果不说过程”等问题。 三、深化分析,提升思维层次 (1)、聚焦关键节点,挖掘深层信息
教师提出问题串,引导深度思考:
“在哪个年份,绿地面积达到最低?是多少?”(2008年,7平方米)
“哪一年出现了增长拐点?之后发生了什么?”(2010年,之后连续六年上升)
“从2012年到2014年增加了多少?从2014年到2016年又增加了多少?哪段时间增长更快?”(前者增加1.5,后者增加2.5,说明增速加快)
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关注极值点、转折点和增长率,超越简单的增减判断。
(2)、开展对比分析,发展批判性思维
教师将滨海市与临江市的折线图并列展示,布置探究任务:“现在我们有两个城市的绿化成绩单,请你当一回‘城市发展分析师’,回答以下问题:① 哪个城市起点更高?终点呢?② 哪个城市的增长趋势更稳定?③ 在2016年,两个城市相差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形成统一意见。汇报时鼓励学生引用图表证据支持观点,如“我看到临江市的折线更平缓,没有大起大落,所以我认为它更稳定”。
教师总结:“不同的发展模式带来不同的变化轨迹,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客观依据。”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题: 课后实践题: 收集你自己过去五个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绘制一个想象中的折线图(不用精确画格子),并写下一段话描述你的成绩变化趋势。
九、学后反思
1. 我今天学会了用“从……到……”、“逐年”、“总体呈现”这样的词语来描述变化,我的语言是不是更有条理了? 2. 当我看到一条折线时,我现在会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我能像讲故事一样把数据变化讲清楚吗? 3. 如果让我分析爸爸的体重变化图,我知道该怎么入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