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点点滴滴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 “点” 为核心元素,引导二年级学生探索水墨艺术中 “点” 的奇妙变化。结合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尝试不同笔法画点、用墨点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水墨 “点” 的浓淡、大小、疏密变化,初步掌握甩墨、点墨、压墨、滴墨等基础技法。教学中渗透水墨与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用艺术视角发现生活中的美,为后续学习水墨线条、色块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文化理解:了解水墨艺术中 “点” 的运用(如黄宾虹《山水》中用墨点表现山林层次),知道水墨 “点” 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传统水墨的独特魅力。
2. 艺术表现:认识水墨中 “点” 的多种形态,能使用毛笔通过不同笔法(轻重、角度)画出大小、浓淡不同的点,尝试运用甩墨、点墨等技法。
3. 创意实践:结合生活中的 “点”(如星星、雨滴),用不同的墨点创作一幅简单的水墨画,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 审美感知:感受水墨 “点” 的浓淡、疏密变化之美,体会作品中 “点” 所传递的画面氛围,提升对水墨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中 “点” 的多种形态,能使用毛笔通过不同笔法画出大小、浓淡不同的点,尝试运用甩墨、点墨等基础技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墨点(大小、浓淡、疏密)与画面氛围的关联,能用墨点初步表现生活中的场景。
教学准备 1. 教具:黄宾虹《山水》、吴冠中《鲁迅故乡》高清图片;毛笔(大、中、小)、生宣纸、墨汁、调色盘、水桶;“点” 的形态示意图(如雨滴的点、星星的点);水墨点技法动态图(甩墨、点墨等)。
2. 学具:每人 1 支中号毛笔、1 小张生宣纸、1 个调色盘、1 杯清水(提前准备)、素描纸(用于试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播放雨滴落下的动画,提问:“小朋友们,下雨时小水滴落在地上是什么样子呀?这些小水滴就像会变魔术的小精灵,能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点’哦!”
引出主题:展示黄宾虹《山水》局部,指着画面中的墨点说:“画家爷爷就用这些神奇的‘点’画出了美丽的山,今天我们就来和小水滴一起玩‘点’的游戏,学习《点点滴滴》。” 观看动画,兴奋地回答小水滴的样子(如 “圆圆的”“一小个一小个的”),观察画作中的墨点,对 “点” 产生好奇。 通过动画和生活场景激发兴趣,结合名画让学生初步感知水墨 “点” 的艺术魅力,符合二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
讲授新课 认识生活中的 “点”:
出示图片(星星、草莓籽、瓢虫斑点),提问:“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点’,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发现大小、形状差异)
探索水墨 “点” 的变化:
示范用笔角度:“看,毛笔竖着画是小圆点,斜着画是长一点的点哦!”
示范用力轻重:“轻轻画是淡点,用力画是浓点,我们来试试吧!”
介绍技法:
展示甩墨、点墨、压墨、滴墨的动态图,边示范边说:“甩一甩毛笔,墨点像小雨滴;轻轻点下去,是圆圆的点;用力压一压,是大大的点;滴一滴墨,会慢慢晕开哦!”
赏析作品:
展示吴冠中《鲁迅故乡》,指着画面中的墨点问:“这些点像不像故乡小路上的石子?密密麻麻的,是不是很热闹?” 观察图片,积极回答生活中 “点” 的不同(如 “星星的点很小”“草莓籽是红色的”)。
模仿教师动作,在素描纸上试画不同角度、轻重的点,惊讶地发现墨点的浓淡变化。
认真观看技法示范,小声模仿 “甩、点、压、滴” 的动作,对晕开的墨点发出惊叹。
观察画作,想象墨点对应的生活场景,用简单的话描述感受(如 “像小石子”)。 从生活中的 “点” 入手,降低理解难度;通过直观示范和学生试画,让学生亲身体验墨点的变化,符合低年级学生动手学习的特点;用生活化语言解释技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
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请小朋友们选一个喜欢的场景(如星空、草地、小雨天),用今天学的甩墨、点墨等方法画‘点’,试试用大小、浓淡不同的墨点让画面变漂亮。比如画星空,就用淡点画远处的星星,浓点画近处的星星。”
巡视指导:
对不敢下笔的学生:“像玩游戏一样轻轻甩甩毛笔,墨点会自己跳出来哦!”
对墨点单一的学生:“试试用大毛笔点几个大点,小毛笔点几个小点,像给画面排排队。” 选择喜欢的场景,兴奋地拿起毛笔尝试不同技法,有的画星空,有的画草地,遇到困难时举手请教老师,互相观察彼此的墨点变化。 任务明确且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创作方向;针对性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帮助他们解决技法难题,增强自信心。
课堂展示 邀请学生展示作品,引导介绍:“你的画里画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画‘点’?这些墨点让你想到了什么?”
组织互评,提供句式:“我喜欢你画的______,因为______的点很有趣。” 拿着作品上台分享,认真听同学分享,用简单的话进行评价。 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互评环节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句式降低表达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敢说。
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我们和小水滴一起认识了水墨里的‘点’,学会了甩墨、点墨等方法,还用墨点画出了这么多漂亮的画。小水滴真神奇,我们下次还可以和它一起玩哦!”
表扬亮点:“有的小朋友画出了浓淡不同的点,像会变魔术;有的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画面真丰富,真棒!”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看着自己的作品,开心地跟着老师说 “小水滴真神奇”,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 梳理学习内容,肯定学生的进步,让他们感受到水墨创作的乐趣,激发后续学习的兴趣。
拓展提高 展示用墨点制作的贺卡(如生日贺卡上的点组成爱心),说:“我们还可以把墨点画在贺卡上送给爸爸妈妈哦!”
布置作业:“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家里的‘点’(如纽扣、饼干),再用彩笔把它们画下来吧!” 看着贺卡范例,高兴地说想画给爸爸妈妈,记住作业任务。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发现 “点” 的美,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点点滴滴
生活中的点:星星、草莓籽、瓢虫斑点
水墨技法:甩墨、点墨、压墨、滴墨
墨点变化:大小、浓淡、疏密
作品展示区(预留)
教学反思 本次《点点滴滴》教学中,学生对水墨 “点” 的变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多数能大胆尝试不同技法,画出有大小、浓淡差异的墨点。但存在不足:部分学生握笔姿势不规范,导致墨点控制不好;少数学生在创作时思路不清晰,墨点杂乱无章;还有学生对墨的水分控制不佳,出现晕开过大或过淡的情况。
后续教学需优化:提前增加握笔练习环节,通过 “握笔儿歌”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姿势;准备简单的场景简笔画(如小草、云朵轮廓),让学生在轮廓内画点,明确创作方向;增加水分控制的示范,让学生在试画时更清楚用力轻重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