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潺潺小溪水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 “潺潺小溪水” 为核心,引导二年级学生通过水墨画艺术感知小溪的灵动之美。二年级学生对自然景物充满好奇,具备简单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水墨工具已有初步接触。通过欣赏经典作品、观察小溪实景、学习水墨石头画法、尝试表现水流线条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水墨线条的律动和节奏,初步掌握用不同长短、曲直、疏密的线条表现水流形态的方法。教学中渗透水墨与自然的关联,培养学生用艺术视角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为后续水墨创作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文化理解:了解水墨画作品中蕴含的自然之美(如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对溪水生机的展现),知道水墨画与自然表达的关联,感受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联系。
2. 艺术表现:认识水墨线条的不同形态(如长线条、短线条、曲线、直线),能在作品中识别这些线条,尝试用毛笔和墨汁画出基础的线条和石头造型。
3. 创意实践:结合对小溪的观察,尝试用不同线条表现小溪水流,并添加适当元素(如小鱼、落叶等),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
4. 审美感知:感受水墨线条的律动和节奏,体会作品中通过水墨元素传递的小溪的灵动之美,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水墨线条的不同形态,能在作品中识别这些线条,并尝试用毛笔和墨汁画出基础的线条和石头造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水墨线条与水流形态的关联,能用不同长短、曲直、疏密的线条初步表现小溪水流的缓急。
教学准备 1. 教具: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高清图片;水墨线条形态示意图(如长线条代表平缓水流、短线条代表湍急水流等);毛笔、墨汁、宣纸、砚台等水墨工具;水墨石头绘画步骤图;小溪实景视频或图片(含不同水流状态)。
2. 学具:每人 1 支毛笔、1 瓶墨汁、1 张宣纸、1 个调色盘、1 块抹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小溪实景视频(含潺潺流水、小鱼游动、落叶漂浮等场景),提问:“同学们,视频里的小溪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了小溪里有什么?”
引出主题:展示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介绍:“画家齐白石用水墨画把小溪的灵动画了下来,画里虽然没有直接画青蛙,却能让人感受到蛙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水墨画表现潺潺小溪水。” 观看视频,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看到的小溪样子和小溪里的事物。
观察水墨画,初步感受水墨画表现小溪的魅力。 通过实景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小溪有直观的认识;展示经典作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水墨艺术与自然的联系。
讲授新课 欣赏作品,感知线条与形态:
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引导观察:“画面中表现溪水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有什么不一样?”(引导感知线条与水流状态的关联)
认识水墨线条形态:
出示线条形态示意图,结合小溪实景图片讲解:“长长的、平缓的线条像小溪里慢慢流淌的水;短短的、弯曲的线条像小溪里湍急的水;密密麻麻的线条像水波纹。”
示范水墨石头画法:
按照水墨石头绘画步骤图,在宣纸上演示:“第一步,竖着下笔;第二步,将笔微侧,勾勒外形;第三步,用干笔皴擦;第四步,描绘细节,完成。” 强调用笔力度的变化。
示范水流线条画法:
以不同水流状态为例,用毛笔在宣纸上演示:“画平缓的水流用长而直的线条;画湍急的水流用短而弯的线条。” 观察作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线条(如 “有的线条很长”“有的线条弯弯的”),尝试说出线条带来的水流感受。
对照示意图,在作品和实景图片中找出不同形态的线条并交流。
认真观看示范,注意老师的用笔方法和力度变化。
模仿老师的画法,在草稿纸上(可用废宣纸)尝试画不同的线条。 通过欣赏经典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条与水流形态的关联;用直观的示意图和实景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线条形态所代表的水流状态,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示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墨石头和线条画法,为后续练习奠定基础。
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潺潺小溪水,先画出石头,再用不同长短、曲直、疏密的线条画出水流,还可以添加小溪里的小鱼、落叶等元素。”
巡视指导:
对画石头困难的学生:“先试着竖着下笔,再慢慢勾勒外形,不要急。”
对画线条困难的学生:“想想我们讲过的,平缓的水流用什么样的线条,大胆地画出来。”
对添加元素犹豫的学生:“你觉得小溪里还有什么,就把它画上去,让你的小溪更热闹。” 开始进行水墨创作,先尝试画石头,再画水流线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添加小鱼、落叶等元素,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属于自己的小溪水墨画;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课堂展示 邀请学生展示作品,引导介绍:“你的画里表现了小溪的什么?用了哪些线条画水流?你还添加了什么元素?”
组织互评,提供句式:“我觉得你画的______(水流 / 石头)用______(线条 / 画法)很合适,因为______。” 拿着自己的作品上台介绍,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所用的画法。
认真倾听他人分享,尝试按照提供的句式进行互评。 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介绍和互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条与水流形态的关联,学会用简单的艺术语言交流。
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不同形态的水墨线条,还学会了画水墨石头,并用这些技能表现了潺潺小溪水。大家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展现了小溪的灵动之美。”
表扬亮点:“有的同学用不同的线条很好地表现了水流的缓急;有的同学添加的元素很生动,让小溪充满了生机,特别棒!”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看着自己的作品,感受用水墨画表现小溪的成就感。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和优点,增强学习水墨艺术的兴趣。
拓展提高 展示用水墨画表现的其他自然景物(如山川、树木),说:“水墨不仅能画小溪,还能画很多自然景物,大家课后可以试试。”
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鱼缸或水盆里的水,试着用水墨画表现出来。” 观察展示的作品,对水墨艺术表现其他自然景物产生兴趣,记住作业任务。 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感受水墨艺术的魅力,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板书设计 潺潺小溪水
水墨线条:长线条、短线条、曲线、直线(表现不同水流状态)
石头画法:竖下笔→侧笔勾形→干笔皴擦→描细节
创作步骤:画石头→画水流→添元素
作品展示区(预留)
教学反思 本次《潺潺小溪水》教学中,学生对用水墨画表现小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认识和运用不同形态的水墨线条方面有一定进步。但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用毛笔时力度控制不好,画出的线条要么太粗要么太细;少数学生不能很好地用线条表现水流的缓急,线条运用比较单一;还有学生对水墨的特性掌握不够,出现画面脏、乱的情况。
后续教学需优化:提前增加毛笔握笔和运笔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控制用笔力度;准备更多不同水流状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线条与水流缓急的关系;在课堂上增加对水墨特性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用墨方法,避免画面出现脏、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