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谢谢您,老师 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 “感恩老师” 为核心,结合二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动手能力初步发展的特点,通过了解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用爱心作品(如贺卡、黏土爱心等)表达对老师的祝福。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与艺术实践,让学生掌握简易手工制作方法,感受艺术表达情感的作用,培养尊重师长、懂得感恩的品质,为后续创作情感主题作品积累经验。
学习目标 1. 文化理解:了解张桂梅老师扎根贫困山区、助力女孩求学的事迹,感知老师的奉献精神,知道艺术作品可作为表达感恩情感的载体。
2. 艺术表现:认识爱心手势、贺卡、黏土爱心等表达爱的艺术形式,掌握爱心纸贺卡(对折、画形、裁剪、粘贴)和简易黏土爱心的制作步骤。
3. 创意实践:结合对老师的回忆,选择喜欢的形式(贺卡、黏土、悄悄话等)创作爱心作品,尝试添加个性化装饰(如绘画、文字)。
4. 审美感知:感受不同爱心作品的色彩美、造型美,体会作品中传递的感恩情感,提升用艺术作品表达心意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多种表达爱的艺术形式,掌握爱心纸贺卡和简易黏土爱心的基础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一件简易爱心作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对老师的真实情感融入作品创作,通过个性化装饰(如写一句悄悄话、画老师的形象)让作品更具情感温度。
教学准备 1. 教具:张桂梅老师事迹短片、话剧《桂梅老师》剧照;爱心纸贺卡、黏土爱心、电子贺卡等作品范例;爱心纸贺卡制作步骤图、黏土(红、粉、黄等颜色)、彩纸、剪刀(圆头安全款)、胶水、彩笔;“爱心表达形式” 分类海报(含爱心手势、贺卡、黏土等)。
2. 学具:每人 1 张彩色卡纸、1 把圆头剪刀、1 支彩笔、1 小盒黏土(自选颜色)、1 张便签纸(用于写 “爱心悄悄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张桂梅老师事迹短片(精简版,突出帮助女孩上学的片段),提问:“短片里的张老师做了什么特别的事?你觉得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展示话剧《桂梅老师》剧照,补充:“生活中,我们的老师也像张老师一样关心我们,比如教我们知识、帮我们解决困难。今天,我们就用美术的方式,制作爱心作品感谢老师。” 认真观看短片,积极分享对张老师的感受。
回忆自己老师的日常付出(如 “老师帮我讲过难题”),激发制作作品的兴趣。 用真实事迹触动学生情感,建立 “感恩老师” 的情感基础,自然引出课题,符合二年级学生情感共鸣的学习特点。
讲授新课 认识 “爱的表达形式”:
展示 “爱心表达形式” 海报,逐一介绍:“我们可以比爱心手势、做爱心贺卡、捏黏土爱心,还能写‘爱心悄悄话’。这些都是表达对老师的爱的好方法。”
示范核心制作方法:
爱心纸贺卡:对照步骤图,用彩纸演示 “对折→画半个心形→沿轮廓剪→展开→局部粘贴装饰”,强调 “剪的时候要慢慢走,沿着线条剪”。
黏土爱心:取红色黏土,演示 “揉成圆球→压成扁圆→用手指捏出爱心的两个尖角”,提醒 “黏土要揉匀,造型才光滑”。
情感引导: 提问:“你想在作品里加什么,让老师知道这是专门给她的?(如画老师的笑脸、写‘老师您辛苦了’)” 观察海报,跟着老师比爱心手势,说说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如 “我喜欢做贺卡”)。
专注观看示范,在草稿纸上尝试画半个心形,或用少量黏土练习揉圆球。
思考并分享个性化想法(如 “我想画老师带我们做游戏的样子”)。 通过直观示范降低制作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情感引导为后续创作铺垫,避免作品流于形式。
课堂练习 布置任务:“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制作一件感谢老师的爱心作品。做贺卡的同学可以用彩笔装饰;捏黏土的同学可以给爱心加小装饰(如用黄色黏土做星星);也可以把‘爱心悄悄话’贴在作品上。”
巡视指导:
对剪纸困难的学生:“先把纸折紧,沿着画好的线慢慢剪,剪到尖角时小心一点。”
- 对黏土造型不佳的学生:“把黏土多揉一会儿,捏尖角时轻轻捏,别太用力。”
对缺乏想法的学生:“想想老师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可以用那个颜色做作品。” 选择制作形式(贺卡、黏土等),专注完成作品,遇到问题举手请教。
尝试添加个性化元素,如在贺卡上画老师、在黏土爱心里嵌 “小悄悄话” 便签。 给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兼顾不同动手能力的学生;针对性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作品。
课堂展示 组织 “爱心作品展”:邀请学生将作品放在展示区,轮流介绍:“你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想对老师说什么话?”
引导互评:提供句式:“我觉得你做的______(作品)很______(好看 / 特别),因为______,老师一定会喜欢。” 主动上台介绍作品。
认真倾听他人分享,用给定句式参与互评。 展示环节增强学生自信心,强化 “作品与情感” 的关联;互评句式降低表达难度,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作品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做贺卡、捏黏土爱心,还用作品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每一件作品都藏着大家对老师的爱,这就是艺术的魔力。”
表扬亮点:“有的同学给贺卡画了很多漂亮的图案,有的同学捏的黏土爱心很精致,还有同学的‘悄悄话’特别温暖,老师为你们骄傲!”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看着自己的作品,感受创作的成就感。
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如 “我学会了做爱心贺卡,想明天送给老师”)。 梳理知识与情感脉络,肯定学生的努力,进一步强化感恩意识。
拓展提高 展示 “集体爱心墙” 范例(由多个学生作品拼成),说:“我们可以把大家的作品拼成班级爱心墙,一起送给老师。”
布置作业:“回家后,把作品送给老师,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新的爱心作品(如立体贺卡),再跟老师说一句感谢的话。” 观察 “集体爱心墙”,兴奋地讨论如何摆放自己的作品。
记住作业任务,期待把作品送给老师。 将个体创作延伸到集体与生活,进一步巩固所学技能,深化感恩情感。
板书设计 谢谢您,老师
一、爱的表达形式:爱心手势、爱心贺卡、黏土爱心、爱心悄悄话
二、制作步骤:
1. 爱心贺卡:对折→画半心→剪→展开→装饰
2. 黏土爱心:揉圆球→压扁圆→捏尖角
三、爱心作品展(预留展示区)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学生对 “制作爱心作品感谢老师” 表现出浓厚兴趣,多数能掌握贺卡和黏土爱心的基础制作步骤,作品中也融入了简单的个性化元素(如文字、绘画),感恩情感得到有效激发。但存在不足:部分学生使用剪刀时力度控制不当,导致贺卡边缘不整齐;少数学生的 “爱心悄悄话” 过于简单,情感表达不够具体;还有学生对黏土的塑形技巧掌握不足,爱心造型不够饱满。后续教学需优化:提前增加 “安全剪刀使用” 的小练习(如剪直线、曲线);提供 “爱心悄悄话参考句”(如 “老师,您讲题真清楚”),帮助学生梳理表达;增加黏土塑形分层练习(揉、压、捏),提升造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