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09:5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论语
孔子
LUN YU
《论语》十二章
清康熙帝到山东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了一块匾额“万世师表”,意思是说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后来全国各地的孔庙都悬挂了这块牌匾。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那么,《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书中又记录了孔子怎样的言行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来掀开这部古代典籍神秘的一角。
导入新课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背景资料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主张积极入世。
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本土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圣人”“至圣先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作品介绍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论语》共二十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作品介绍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文字简约质朴,但语约意丰。
作品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作品介绍
字词注音
说乎( yuè) 不愠(yùn)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 (yú) 罔 (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陋巷 (lòu) 斯夫(fú) 好之者(hào) 曲肱(gōng )笃志(d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连词,表顺承,然后。
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 悦”,愉快。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连词,表转折,
然而、却。
指有才德的人。
和下文的“为政” “雍也” “ 述而” 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传 不 习乎?”

泛指多次
wèi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温习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表转折
每天
反省
谋划
老师传授的知识
本章强调的时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个人修养>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理解这章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即颜回(前521—前409),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能忍受
困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懂得,知道。
代词,它。指学问和
事业。一说,指仁德。
喜爱,爱好。
代词,……的人。
以……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吃粗粮,喝冷水。饭,吃。
疏食,粗粮。古时“水”为“冷水”,热水为汤。
胳膊
介词,对,对于。
表顺承
表顺承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仁德、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取,提倡“安贫乐道”。<个人修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兼词: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表顺承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本章讲抱定“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什么人,都可以从中得到提高。<学习态度>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志:志向
译:孔子说:“军队主帅可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是不可以改变的。”
“志”就是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他甚至将其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学习 笃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 切:恳切 仁:仁德
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学习方法。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又提到学习的方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本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文中的很多词语后来演变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吗?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文言现象】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可以<之>为师矣。
<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判断句: 倒装句:
贤哉,回也! 回贤也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思路导图
论语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文言现象
文学常识
孔子、论语、儒家思想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贤哉回也;饭疏食,饮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
【主旨归纳】
本文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选择好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