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共30张PPT1个视频)-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件(共30张PPT1个视频)-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4 16:5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聚焦: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这对人类的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影响?
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第4章 人与环境
青海省茶卡盐湖,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
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
讨论:
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人类活动可能破坏环境,
也可能改善环境
边发展,边保护,边治理
某同学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
问题探讨
生态足迹,又叫___________;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__________(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和 。
生态占用
人口单位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资源
废物
某一人口单位
具生产能力的地球面积
需要
产生
生产所需的
吸纳所需的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概念:
②排放的CO2总量可转换成

①粮食消费量可转换为 ;
生产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
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2.换算: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资源
废物
某一人口单位
需要
产生
交通、住房、工业、水电库区
建设用地
林地
草地
耕地
渔业
碳足迹
木材、纸浆、薪柴
畜牧产品
农产品、饲料、橡胶
水产品
吸收化石燃料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3.包括: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判断:碳足迹指的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海洋和森林的面积( )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林地
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草地
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耕地
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4.示意图: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思考】:
1.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3.为什么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
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生活方式 生产资源 吸纳废物(碳足迹)
步行 开车 占用
吃蔬菜 吃牛肉 养牛需要
建设用地
吸收尾气需要森林面积
养牛比种菜排放更多CO2
草地
<
<
5.特点: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问题1:从图上看出,碳足迹增加明显,可能原因是什么?
资料1
如图为中国1961年到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示意图,据此讨论
②人口增长
①消费水平提高
18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所示。
人口/亿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世界总人口
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资料2
问题2: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如图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承载力总量
资料3
问题3:什么是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
问题3:什么是生态承载力?
①保护耕地;加大农、林、牧等投入;开发新能源;
②低碳出行;提倡素食;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提高生态承载力
降低生态足迹
问题4:为什么会出现生态赤字?如何降低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厨余垃圾(上海称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
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
其他垃圾(上海称干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
垃圾分类小常识
小补充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紫外线 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 臭氧层
吸收情况
A 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基本不吸收
B 损害蛋白质和DNA 吸收大约90%
C 损害蛋白和DNA 全部吸收
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CFCs)、哈龙等物质。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丧失
目前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物种灭绝的速率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
污染
大气
污染
水体
污染
土壤
污染
雾霾、酸雨
大量细颗粒物(PM 2.5)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将持续积聚,造成雾霾。
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所造成的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应对措施
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我国:
1.正确理念:
退耕还林、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
节能减排计划
碳中和与碳达峰
垃圾分类
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节能环保,广为宣传。
采用“素食、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小个人的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3)泥石流频发是由人口增长直接引发的问题(  )
(4)碳足迹指的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海洋和森林的面积
(  )
(5)耕地表示用来种植粮食所需的农田面积(  )

×

×
判断正误(P59)
×
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
典题应用(P60)

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增长已使地球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B.人口增长越慢,人均生态足迹就越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小
C.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增长,这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
(2)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盖融化(  )
(4)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
×
×
判断正误(P60)
×
3.(2024·河北石家庄高二期末)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气中臭氧层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大气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
C.限制SO2和氟氯烃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常见的环境污染

典题应用(P61)
4.地球已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不采取紧急且更大力度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地球的生态系统将受到更严重的威胁。下列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B.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
C.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D.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以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

一、概念检测
1.我们既要关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也要注意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请在左右两栏之间画上适当的连线。
劳动力不足
人口增长过快 资源短缺
人口老龄化
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正在逐年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 B.温室效应 C.大气污染 D.海洋污染
3.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带来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下列举措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
A.进行垃圾分类
B.大力植树造林
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
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B
D
二、拓展应用
1.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尽量少地消耗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请举两个例子说明。
(1)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
(2)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泡照明,随手关灯,休息时关闭电脑,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根据能耗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
(3)避免浪费: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如塑料袋、纸杯、木筷等)。
2.“国家节水标志”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的图案组成。绿色的圆形 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 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 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手接着水珠, 寓意“接水”,与“节水”音似。
国家节水标志
举例说明,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节约用水?
(1)生活中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用洗碗水冲厕所,等等。(2)洗手时随时关闭水龙头。
3.有些企业的生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企业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停产又将影响职工的收入和产品的供应。这样的两难处境,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请你查阅资料,找一找摆脱这类困境的办法。
地方政府可以适当集中财力、智力和技术力量,建设功能性园区,按照标准搞好基础设施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引导企业入园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
4.亚洲象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 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据201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西双版纳地区共有228-279头亚洲象,但它们分 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请你分析导致隔离的原因。
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息地处于隔离状态
(2)我国已经启动了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的调査规划和建设项目,请你谈谈这项措施的意义。
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亚洲象的繁行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