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4 12:2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  )
A.北京周口店
B.云南元谋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
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租,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这位“人文始祖”是(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3.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创始人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4.传说中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是(  )
A.禹
B.舜
C.尧
D.炎帝
5.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6.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7.“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8.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请问成语“问鼎中原”反映的是下列哪个历史人物(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9.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在战国时期,群雄采取“合众势以攻一强”的策略.群雄“合纵”进攻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县这一地方行政建制在我国出现始于(  )
A.夏朝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朝
11.如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1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下列哪几类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4.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属于孔子的(  )
A.礼治思想
B.教育思想
C.仁政思想
D.法治思想
16.图片材料中的“子”,指的是谁?(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17.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的第一个宪法日,春秋战国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18.下列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与行为,若在现代世界,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物是(  )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老子
19.“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20.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第一位皇帝是(  )
A.黄帝
B.禹
C.刘邦
D.秦始皇
2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公元前221年是(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3世纪早期
C.公元前2世纪晚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22.秦朝时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23.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深入研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建立郡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24.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初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着他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在思想上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
25.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小题8分,27小题各7分,第28小题10分,共25分.)
26.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请回忆所学内容,根据要求作答。
【政治动荡】
(1)写出如图战国七雄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
A、      
B、      
C、      
【社会变革】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君书 更法》
(2)材料中公孙鞅指的是谁?
(3)这场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请写出这场变法中可以使秦国“富国”和“强兵”的措施?
【文化繁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何反映?出现社会大变革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胡适
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谁继承和发展的?
(2)孔子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译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是因为有侯王。我托祖宗的福,现在平定了天下,如果再建立诸侯国,就会导致战争不断,想求天下太平,就太难了。)
材料三
如图所示
材料四三十二年,始皇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收复河南地。三十三年,向西北追击匈奴。三十四年,筑长城。﹣﹣《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盛赞的“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建立诸侯国指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为求天下太平,秦朝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秦始皇为了巩固北部、西北部的安全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两大举措?
(5)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6)材料五中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指出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要考察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  )
A.北京周口店
B.云南元谋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
【考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
【解答】元谋人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
故选B.
 
2.“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每年清明节,为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位人文始租,数万华夏子孙会聚在他的陵前,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举行祭祖活动.这位“人文始祖”是(  )
A.尧
B.舜
C.禹
D.黄帝
【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始祖.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黄帝的贡献.黄帝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被称为“轩辕氏”,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选D.
 
3.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创始人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考点】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创始人炎帝.
【解答】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
故选B.
 
4.传说中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是(  )
A.禹
B.舜
C.尧
D.炎帝
【考点】尧舜禹的“禅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禹的认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治水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也因此演化出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
故选A.
 
5.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考点】尧舜禹的“禅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禅让制的有关内容.
【解答】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舜又用同样的方法传位于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制”.
故选D.
 
6.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考点】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夏朝.
【解答】根据年代尺中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可知是夏朝,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故选A.
 
7.“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需要对历史文化常识进行积累.
【解答】“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分封制,故选B.
 
8.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请问成语“问鼎中原”反映的是下列哪个历史人物(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考点】春秋五霸.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的知识点,应把握楚庄王争霸.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问鼎中原”,结合所学知识:“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该成语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故选C.
 
9.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在战国时期,群雄采取“合众势以攻一强”的策略.群雄“合纵”进攻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分析】本题既考查我们的识图能力,又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
【解答】根据战国形势图及历史知识知道,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对其它国家是个威胁,也有灭掉六国的野心,其它国家合起伙来对付秦国,故合纵进攻的国家是秦国.根据战国形势图,秦国在图上③的位置.故答案:C.
 
10.县这一地方行政建制在我国出现始于(  )
A.夏朝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朝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故选C.
 
11.如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具是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解答】四个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但依据分析,只有B.统一度量衡符合题意.
故选:B.
 
1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的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的措施对下列哪几类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考点】商鞅变法.
【分析】战国时期,为确立封建统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这些措施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答】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和③仗打得好的人,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关于奖励的人选.
故选:C.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考点】文字的演变.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文字.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故选C.
 
14.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考点】青铜器.
【分析】本题考查了司母戊鼎造型和历史地位.
【解答】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故选A.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属于孔子的(  )
A.礼治思想
B.教育思想
C.仁政思想
D.法治思想
【考点】老子和孔子.
【分析】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集,即《论语》.
【解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人应具有诚实的态度,是孔子思想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内容.
故选:B.
 
16.图片材料中的“子”,指的是谁?(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考点】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题考查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论语》可知材料中的“子”指的是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故选A.
 
17.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的第一个宪法日,春秋战国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考点】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韩非思想的准确识记.
【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所以春秋战国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韩非.
故选D.
 
18.下列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与行为,若在现代世界,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物是(  )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老子
【考点】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有关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所以若在现代世界,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物是墨子.
故选B.
 
19.“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考点】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
【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良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解答】A.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B.郑国渠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在今陕西.
C.灵渠是秦始皇时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在今广西.
D.大运河是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修建的,北至北京,南至杭州,沟通南北.
故选:A.
 
20.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第一位皇帝是(  )
A.黄帝
B.禹
C.刘邦
D.秦始皇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这一知识点,重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嬴政自称始皇帝,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因此选D.
 
2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公元前221年是(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3世纪早期
C.公元前2世纪晚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考点】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年代换算问题.
【解答】在将公元纪年转换成世纪纪年的时候,首先将公元(或者公元前)保留;然后看公元纪年的后两位,如果是00,则将之划去,剩余的数字不变,如公元2000年就是公元20世纪;如果不是00,则在将后两位划去的同时,将剩余的数字加1,如公元2016年就是公元21世纪.则本题中的公元前221年就是公元前3世纪.具体到是某世纪的什么时期,公元后的划分,大体为1﹣﹣30年为早期(或前期),31﹣﹣70年为中期,71﹣﹣00年为晚期(或后期);公元前则相反,即1﹣﹣30年为为晚期(或后期),31﹣﹣70年为中期,71﹣﹣00年早期(或前期).所以,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晚期.
故选D.
 
22.秦朝时设立的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解答】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司录校尉是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的监察机构.
故选C.
 
23.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深入研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建立郡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点,应把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秦,虽死犹存”,结合所学知识: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选D.
 
24.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初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着他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在思想上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思想上的措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A.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的措施.
B.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上的措施.
C.焚书坑儒指的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统治,下令将民间除了医药、种植等以外的书籍全部烧毁,并对背后议论他的400名儒生以诽谤罪活埋.符合题意.
D.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在经济上的措施.
故选C.
 
25.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考点】西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应把握秦朝灭亡的历史.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的农民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小题8分,27小题各7分,第28小题10分,共25分.)
26.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请回忆所学内容,根据要求作答。
【政治动荡】
(1)写出如图战国七雄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
A、 齐 
B、 楚 
C、 秦 
【社会变革】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君书 更法》
(2)材料中公孙鞅指的是谁?
(3)这场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请写出这场变法中可以使秦国“富国”和“强兵”的措施?
【文化繁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何反映?出现社会大变革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考点】材料解析题;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商鞅变法;百家争鸣.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战国七雄诸侯国的名称.
(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
(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中使秦国“富国”和“强兵”的措施.
(4)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及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解答】(1)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巧记其具体方位的口诀为东南西北到中央.因而A处是齐国,B处是楚国,C处是秦国.
(2)材料中的公孙鞅指的是商鞅.商鞅是卫国人,所以又称卫鞅,姓公孙,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
(3)据已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可以使秦国“富国”;奖励军功可以使秦国“强兵”.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周王室衰微,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故答案为:
(1)A:齐;B:楚;C:秦.
(2)商鞅.
(3)富国的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强兵的措施:奖励军功.
(4)百家争鸣;生产力的发展.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胡适
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谁继承和发展的?
(2)孔子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材料解析题;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和在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的孟子.
(2)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3)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焚书坑儒及其影响.
【解答】(1)根据材料一“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思想主张是“仁”和“礼”.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反对一切战争,提出以“仁政”治国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首倡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使得部分身份比较低微的人也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有一定的平等观念,
(3)据材料三“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可知,材料三反映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故答案为:
(1)政治:以德治国;思想:“仁”和“礼”.孟子.
(2)有教无类.
(3)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译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是因为有侯王。我托祖宗的福,现在平定了天下,如果再建立诸侯国,就会导致战争不断,想求天下太平,就太难了。)
材料三
如图所示
材料四三十二年,始皇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收复河南地。三十三年,向西北追击匈奴。三十四年,筑长城。﹣﹣《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盛赞的“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建立诸侯国指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为求天下太平,秦朝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秦始皇为了巩固北部、西北部的安全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两大举措?
(5)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6)材料五中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指出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考点】材料解析题;西周的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及秦疆域图;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灭六国.
(2)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
(3)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
(4)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为了巩固北部、西北部的安全在军事上采取的两大举措.
(5)本题主要考查以上措施的共同作用.
(6)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及发生的根本原因.
【解答】(1)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因而“秦王扫六合”是指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建立诸侯国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为求天下太平,秦朝在地方实行了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将钱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4)据材料四“三十二年,始皇派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收复河南地.三十三年,向西北追击匈奴.”可知,秦始皇为了巩固北部、西北部的安全在军事上采取了派兵击退少数民族(胡、匈奴);“三十四年,筑长城”秦始皇为了巩固北部、西北部的安全在军事上采取了修筑长城.
(5)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加强了秦朝的封建统治.
(6)据材料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这是陈胜吴广起义时期的口号,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
故答案为:
(1)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分封制;郡县制.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4)派兵击退少数民族(胡、匈奴);修筑长城.
(5)有利于国家统一.
(6)陈胜吴广起义;秦的暴政.
 
2016年8月24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