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13:5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终于答应与母亲去看花,却不想jué 别先到;莫怀戚在处理分歧的那一霎,亦感到爱的责任重大;冰心说母亲就是一直为孩子zhē 蔽风雨的荷叶。所以不要再表现出不耐烦,好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吧!
1. 请给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莫怀戚在处理分歧( )的那一霎( ),亦感到爱的责任重大。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1)jué( )别 (2)zhē( )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长安,这个在中华大地上回荡了几千年的名字,其实从未远去。②许多人在回望长安的过去时,不禁叹息,为何不把“西安”改回“长安”?③但对于现在的西安人来说,努力的方向并________改名称,________让西安从一个内陆腹地城市走向开放前沿,重塑盛世长安的崭新形象。④千年的都城史,给西安留下了太多太多。⑤根脉里那开放的气度、繁荣的文化都化作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在充满蓬勃生机的新时代,西安敞开大门,笑迎各方来客。⑥曾经繁华的盛景、厚重的底蕴,都化作厚积薄发、开拓进取、探索未来的发展动力,紧抓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西安百业俱兴,发展活力迸发……今天的西安,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第③句的横线上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4.第⑤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写在第⑥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1 分)
A. 开拓着未来 B. 铭记着过去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 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 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 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7.古诗文填空
(1)回乐峰②前沙似雪, 。
(2) ,应傍战场开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的两句诗是: 。
(5)刘禹锡中《秋词》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看法的诗句是:
8.七年级(1)班艾华夏同学正在阅读《朝花夕拾》,并列出了下面的表格,请你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期 “我”的友人 “友人”经历的事件 我的批注
童年 闰土 (1)____________、海边拾贝、瓜田刺猹、看跳鱼儿 塑造了一个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
留学及 归国后 范爱农 同乡会争执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爱农之死 (4)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9.2023 年7 月28 日,教育部部长在成都第31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引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中国人民广交天下朋友的美好愿望。为了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品味“交友之道”】下面有关交友的成语与描述的情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见如故:李玲与苗嘉瑜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②情同手足:李绅与刘峰有共同语言,平时关系亲近,很聊得来。
③亲密无间:李梅梅和刘丽玲都喜欢弹古筝,彼此是知音。
④忘年之交:五十多岁的李老师与李佳茹同学都喜欢《宋史》,一有空就凑在一起讨论。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活动二:寻求“交友之法”】情境题 活动期间,校学生会拟邀请学校团委书记李老师于9月21 日给大家做“如何交友”专题讲座,并安排宣传委员李华同学提前一天打电话确认。请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
李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李老师:李华同学,你好!
李华:李老师,打扰了!今天给您打电话,是想和您确认一下,(2)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没有问题,我会准时参加的。
谢谢李老师!期待您的精彩讲座。
【活动三:拟写“交友之题”】活动开展之前,同学们出了一期黑板报,除了“同学风采”“友谊名言”“交友之道”等栏目之外,还张贴了一组图片,请你给这一栏目拟写一个总标题。
总标题______________
伯牙绝弦 桃园结义 管宁割席 负荆请罪
阅读理解
(一)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 ”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和 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 的情感。
1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年归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安得此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令复为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不义之物”一句中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孝子之事亲也 B. 缓兵之计
C. 子其去之 D. 下车引之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宜尔子孙承承兮。
15.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阅读《散步》 ,完成各题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6、文章写了一家人散步的故事,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理清文章思路(每空五个字以内)
(1)
(2)
(3)
17、文中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8、一家人散步时产生了分歧,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19、“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经》中描写的植物,数量很多,伴随着古人美好的情感和浪漫的追求流传了数千年。其中荇菜更是出现在首篇,寄托了古人美好的想象。那么,荇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
荇菜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它的花朵是黄色的,根和横走的根茎生长于底泥中,多腐殖质的微酸性至中性的底泥是它们的“风水宝地”。荇菜的枝条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匍匐于水底的长枝,如横走茎;另一种是从长枝节处长出来的短枝。茎枝在水中,生出大量不定根,叶和花漂浮于水面。即使水干涸后,荇菜也不会就此死去,它们的茎枝可在泥面匍匐生根,向四周蔓延生长。荇菜一般不会孤零零地存在,通常群生,呈单优势群落。
(有删改)
材料二:
荇菜是荇菜属中分布最广的植物。假如你生活在江南水乡,一定会在水沟、池塘等浅水环境中见过荇菜。荇菜的栽培种植并不困难,它喜阳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因此只要保证阳光充足的环境,有浅水以及相对肥沃的土壤,它就可以蓬勃生长。
荇菜的繁殖力很强,这是因为它有两种繁殖手段:一是用种子繁殖,二是用根茎芽繁殖。双管齐下,难怪它能在大自然中拥有如此多的分布范围。当荇菜果实成熟后,会自行开裂。种子借助水流传播。越冬后,根茎或匍匐枝中断,由芽独立生长发育成新株,用它的匍匐枝、根茎投入水中或埋入泥中,很容易成活。荇菜的再生力也不容小觑,生长季节收获三四次仍能再生。
(有删改)
材料三:
《唐本草》中记载:“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江南人多食之。”然而,作为一种食物,荇菜在古今饭桌上的出镜率都不算高。它活在诗中,仿佛只有餐风饮露的仙人才能去采食。
荇菜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有机酸,嫩叶和茎干可以食用。荇菜的做法,与诸多野菜相似,常常烹炒,或清炒,或以蒜蓉提味,青翠悦目,爽口怡人。凉拌则是更为普遍的一种做法。画家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①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荇菜也是中药铺的常客,药书中说,荇菜性寒,无毒,有消渴之效。将新鲜荇菜洗净,捣汁服用,便可以疗愈热毒。
荇菜生于水中,清洁自持。它有赤子的纯粹,有诗人的浪漫,还有平凡人的大彻大悟。《颜氏家训》云:“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便是教导后人,要有清澈之心。
因为《诗三百》的曲调太古老,常常误以为荇菜离我们很远。然而,徐志摩却偶然与它在康桥相遇。他轻吟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尽管山长水远,荇菜仍从遥远的西周流传至今。
它无惧人情的寡淡,它涤尽岁月的尘埃,它在荣枯代谢之中弥见其新。
(有删改)
【注释】①鬻(yù):卖。
20. 下列对以上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述材料主要从生长习性和功用两个方面介绍了荇菜,让我们对荇菜的了解更加全面具体。
B. 通过材料一可知荇菜具有枝条茂盛、生命力强的特点,寄托了古人美好的想象。
C. 材料二说荇菜是荇菜属中分布最广的植物,全是因为它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
D. 材料三介绍了荇菜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及它生于水中清洁自持的特点。
21.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用下定义的方式向同学们简要介绍荇菜。(6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实际,说说如何让荇菜进入百姓餐桌,传承和发展荇菜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
④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⑤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⑥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⑦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儿形象。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⑧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有删改)
2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流露出作者的悔意。
B.文章第②段,“发了疯”“中了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双腿瘫痪后作者的状态。
C.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存在“昔我”与“今我”,“昔我”宣泄痛苦,“今我”充满悔恨。
D.文章最后一段,用“我”的车辙反衬母亲的脚印,体现出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24. 请结合加点部分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作者说:“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如何理解这两条“路”,请分别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文章情节丰富,作者情感起伏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请在以下两个选项中选择一项作为本文标题,并说明理由。
A.《我想成为她的骄傲》 B.《我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28.回忆童年生活,你会撷取到许多难忘的瞬间,让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家庭的温馨、离别的痛苦、成功的喜悦……
请以“ 的瞬间”为题,记录下令你难忘的瞬间,注意把那一瞬间的场景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00字左右,书写要整洁、规范。
答案
1.qí shà 2. (1)诀 (2)遮 3.不是 而是 4.在“合作共赢”后加“的精神力量”。5.B A 6.C
7.(1)受降城下月如霜 (2)遥怜故园菊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5)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8.(1)雪地捕鸟 (2)酒楼叙旧 (3)报馆案风波 (4)示例: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以及他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9.【活动一】D 【活动二】示例:(1)李老师,您好!我是我们学校学生会的宣传委员李华。(2)明天的讲座,您能按约定的时间参加吗?【活动三】示例:交友故事
10.(1)秋 (2)俯视 (3)对朋友的思念
11、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
12. (1)相约同行 (2)休假回家 (3)怎么,哪里 (4)命令,下令
13. B
14. (1)(那个)朋友(听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去拉元方。
(2)好好教育你的子孙,使他谨慎小心啊。
15. 【甲】文说明了做人要讲诚信;【乙】文说明了为官不可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16、(1)一家人散步,(2)产生了分歧,(3)我们走小路(意思对即可)
17、景物描写,表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这是对生命的赞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烘托了一家人散步的愉快心情,更好的表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18、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母亲决定走小路是对孩子的疼爱,我尊重母亲的决定是对老人的尊重,更好的表达了尊老爱幼的浓浓亲情。
19、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人到中年责任重大,既要赡养照顾老人,又要抚养教育孩子;人要勇于担当,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这样。
20. C
21. 示例:荇菜是一种花朵呈黄色,喜阳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繁殖和再生能力强,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生长于底泥中的常见群生水生植物。
22. 示例:①从城市到乡村,根据荇菜的生长特点,因地制宜,广泛种植,培育优质荇菜供人们食用;②宣传荇菜“《诗经》第一草”的身份以及药用价值,通过增加荇菜在饭桌上的上镜率,弘扬“荇菜文化”。
23. D
24. “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寻找“我”时的焦急和茫然,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25. ①“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指的是作者通过写作获得了名声和成就,在文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指的是母亲希望作者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而不仅仅是追求名声和成就。
26、 示例:①作者最初因双腿瘫痪而痛苦、迷茫,经常发脾气,独自跑到地坛去。②随着小说获奖等,作者希望母亲能看到自己的成就,但母亲已经去世,作者感到悔恨和痛苦。③作者在回忆中逐渐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
27. 示例一:选择A。(1分)理由:“我想成为她的骄傲”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作者为了让母亲骄傲而写作,以及后来意识到母亲真正期望的是什么这条线索展开,这个题目能够体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以及对母爱的反思。
示例二:选择B。(1分)理由:“我的母亲”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回忆了有关母亲的一些事情,如母亲对作者的理解、关心等,通过这些事情展现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愧疚之情。
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