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猪圈(quān) 弯曲(qǔ) B.骤雨(zhòu) 未肯降(jiàng)
C.叶柄(bǐng) 铺开(pū) D.倾斜(qīn) 隐蔽 (yǐn)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题西林壁 标题 B.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分
C.暮江吟 吟诵 D.梅雪争春未肯降 投降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日幕 风骚 B.提字 庐山 C.痕迹 空隙 D.墙璧 疲劳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拟人句的是( )
A.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B.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
C.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
D.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5.下列对小华的“蝉蜕皮观察记录表”理解错误的是( )
A.小华不仅观察细致,还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B.只有进行连续的观察,小华才得出了如此完整准确的关于蝉蜕皮的信息。
C.连续观察最主要的是用眼睛观察,不需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D.小华观察时用表格和图片记录了蝉蜕皮的变化,非常的清晰直观。
二、书写
6.读拼音,写词语。
三、填空题
7.在了解诗词内容时,新橙读到了下面这段话,请你根据拼音将其补全。
几位登山运动员毫不fèi lì( )地从lú shān( )的cè miàn( )攀登到了fēng dǐng( )。看着眼前的美景,队长不禁yín( )出tí( )为《风光这边独好》的小诗。
8.新题型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请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A.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B.爬山虎的脚没触墙和触墙的变化 C.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D.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E.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
9.根据本单元所学,完成情境式默写。
(1)诗中充满哲理。从《题西林壁》中的“ , ”两句,我知道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跳出局部看整体的道理;从《雪梅》中的“ , ”两句,我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看到事物的优点和不足的道理。
(2)诗中有景。在《暮江吟》中,诗句“ , ”描绘了一幅新月初升、露珠晶莹的夜色图。在《雪梅》中,诗句“ , ”勾画了一幅梅雪争春图。
四、语言表达
10.新情境 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教室里,乐乐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班长园园走了过去。
园园:
乐乐:这样比较舒服,再说,我的视力好着呢,不会有事的。
园园:
乐乐:嗯,你说的有道理,我从现在开始一定注意写作业时的坐姿。
五、修改病句
11.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蟋蟀盖房子大多一般是在十月。
(2)花园里种着玫瑰、茉莉、牡丹、海棠与柏树等花卉。
六、诗词曲鉴赏
快乐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
,
只缘身在此山中。
12.将古诗补充完整。
13.诗中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在 、 、 、 不同的位置观看 的感受。
14.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的哪两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其中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去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七、现代文阅读
16.阅读综合训练。
蛛网的建筑(节选)
①我选择了一只正在打“地基”的小蜘蛛作为观察对象。它的丝是用后腿从身体上拉出来的。这些丝的一端被固定住,然后蜘蛛一边拉丝,一边无规则地乱爬。它不停地忙碌,一个丝架被它织好了。这个丝架的结构很不规则,但非常牢固。这个丝架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基”。最后,它将一根丝横穿过“地基”。
②“地基”打好了,接下来它要开始织辐条做网。它从横穿“地基”的那根丝的中间开始往外爬,爬到丝架边缘之后再原路返回。就这样,一根根丝被它拉了出来。
③辐条都织好了,下一步就是从圆心开始织出螺旋形的圆圈。这时,原先的辐条之间并没有连接,它现在要用一种比较细的丝把相邻的辐条都连接起来,这些丝不断地在辐条上面绕着圆圈,等绕完最外面的一圈时,这张网就初具规模了。
④它还要从外沿向圆心绕圈。它在绕圈时动作很快,根本看不清楚。如果想知道它具体是如何工作的,就需要把动作放慢分解。它工作的过程是这样的:①一条腿负责抽丝,把抽出的丝绞到另一条腿上,另一条腿就会把丝在辐条上轻轻一按。蜘蛛的丝是有黏性的,所以很容易就粘在了上面。就这样,它的丝一直从外沿绕到圆心,一张网就被织出来了。
⑤织一张网需要的各种丝加起来有几十米长,这些丝源源不断地从它弱小的躯体里面扯出来。②它每天都要修补自己的网,一直持续近两个月。这么多丝并没有将小蜘蛛的身体抽垮,丝也一直有弹性。不得不说小小的蜘蛛太神奇了。
(1)理流程 根据短文第1~4自然段,将小蜘蛛的织网流程补充完整。
打“地基”→ →从圆心开始织出螺旋形的圆圈→
(2)细品析 读画“______”的句子,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①句①中的“ 、 ”等动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蜘蛛绕圈织网的过程,可见作者观察得 。
②读句②,注意加点部分,我知道作者进行了 的观察;“ ”字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3)会表达 作者为什么说小小的蜘蛛太神奇了?根据短文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牵牛花(节选)
叶圣陶
①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dǎo dào)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chēng chèn)。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②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工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第一个叶柄外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③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④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xì jì)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juǎn juàn)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看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工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17.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横线画出来。
18.选文第一自然段中“老把戏”指的是 ,第三自然段中“盛大”的意思是 。
19.用“ ”画出文中一句比喻句。
20.仔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句话表示时间的词语是 ,通过 写出了牵牛花生长很快。
21.作者细致描写了牵牛花藤蔓向上攀爬的情景,突显了“生之力”,其实是赞美牵牛花 。
八、书面表达
22.快乐习作。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可以写观察对象的习性,也可以观察对象的变化,还可以写写观察的过程,观察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情……要求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第3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D C C C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猪圈(quān)——juàn,弯曲(qǔ)——qū;
B.未肯降(jiàng)——xiáng ;
D.倾斜(qīn)——qīng;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
A.题写/题目;
B.因为/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
C.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吟咏、诵读;
D.都是“认输、屈服”的意思;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A.日幕——日暮;
B.提字——题字;
D.墙璧——墙壁;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掌握。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A.“弹琴”赋予人物的动作,是拟人句。
B.蟋蟀掌握“挖掘技术”赋予人物的动作,是拟人句。
C.说蟋蟀和蝉一样有名,没有把蟋蟀或者蝉赋予人物的动作或情感,不是拟人句。
D.“唱歌”赋予人物的动作,是拟人句。
5.C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小华从晚上8点观察到11点,进行了连续观察。只有进行连续的观察,小华才得出了如此完整准确的关于蝉蜕皮的信息。小华观察时用表格和图片记录了蝉蜕皮的变化,非常的清晰直观。
C.有误,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需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6.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根据所学拼音知识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书写时注意“操、嫩、舒、叠、隙、萎、均”的正确写法。
7. 费力 庐山 侧面 峰顶 吟 题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结合语境,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费”“庐”“侧”“峰”“吟”“题”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8.②C ③E ④D ⑤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爬山虎的脚》先写生长位置(A),再写叶子特点(C),接着聚焦“脚”,介绍脚的位置、样子、颜色(E),然后讲爬墙过程(D),最后说脚没触墙/触墙的变化(B),依“整体到局部、从外观到动态”的观察顺序。
选项匹配:
②对应“叶子特点”,选C(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③对应“脚的基础特征”,选E(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
④对应“爬墙的动态过程”,选D(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⑤对应“脚的变化(触墙/没触墙)”,选B(爬山虎的脚没触墙和触墙的变化);
9.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意思是:不能辨认庐山真正的面貌,只是因为自己正处在庐山之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北宋卢梅坡的《雪梅·其一》,意思是:梅花比起雪来,在洁白程度上要差三分;而雪比起梅花来,却缺少一段沁人的香气。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意思是:最可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天上的月亮则像一张弯弓。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出自北宋卢梅坡的《雪梅·其一》,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争着要代表春天,谁也不肯服输;文人墨客放下笔,难以写下评判它们高下的文章。
10. 乐乐,你为什么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这样会影响视力的。 如果你总是这样不注意保护眼睛,视力一定会下降的。你可不能掉以轻心呀!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说话时,要注意针对具体的语境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得当有礼貌,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又能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帮助。本题针对的情况是“乐乐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这就是坐姿不端正容易影响视力健康的问题了。联系乐乐的回答,可以推断班长园园一开始应该是对乐乐的坐姿提出疑问,引起乐乐的注意。在乐乐自以为这个坐姿没问题后,园园应该接着指出这个坐姿会给乐乐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劝告乐乐端正坐姿,保护视力。学生能结合语境和联系下文礼貌用语,写出上述的内容,没有语法错误,合情合理即可。
示例:园园:乐乐,你怎么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呀?这样坐姿不对哦,时间久了会影响视力的。
园园:可不良坐姿不仅会伤害眼睛,还会让脊柱变形呀。你看,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胸离桌边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这样才能既保护视力又保持体态,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呀。
11.(1)
(2)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1)病因:语意的重复。把句中“大多”与“一般”任意去掉一个;
(2)病因:归类不当。句中的“柏树”不是花卉,故把“与柏树”去掉。
12.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13. 正面 侧面 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 庐山 1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C
【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后的经典诗作,借庐山多变景色,蕴含深刻哲理。诗中既有对庐山雄奇姿态的细致描绘,又传达出对认知事物的思考,让我们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感悟看待问题应全面的智慧,开启对古诗理解与哲理探寻的解析之旅。
12.本题考查古诗词名句的默写。
《题西林壁》的全诗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补充“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即可。
1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与分析。
从“横看、侧看”可提炼角度(①正面、②侧面);
从“远近高低”可提炼位置(③远处、④近处、⑤高处、⑥低处);
全诗围绕“庐山”写景,⑦为“庐山”。
14.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指“身处其中难看清全貌”,对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身在山中(当局)”难识庐山真容,体现哲理与诗句的关联。
15.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A选项:“看一方面推断其他”与诗中“多面观察才知全貌”矛盾,排除;
B选项:“抓主要方面”未体现诗中“亲身经历、全面观察”,排除;
C选项:“多方面观察+亲身感受”,契合“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看(多观察),身在此山中(亲身体验)”的逻辑,选C;
故选C。
16.(1) 织辐条做网 从外沿向圆心绕圈
(2) 绞 按 非常细致 连续 近
(3)因为蜘蛛能从弱小的身体里扯出几十米长的丝,并且在持续近两个月修补网的过程中,不仅没将身体抽垮,还能够保持丝的弹性,所以作者说小小的蜘蛛太神奇了。
【导语】本文以细腻笔触描绘蜘蛛织网全过程,层次分明地展现“地基——辐条——螺旋网”的建筑逻辑。作者通过精准的动作描写(如“抽丝”“一按”)与数据细节(如“几十米长”“近两个月”),将蜘蛛弱小的躯体与惊人的工程能力形成张力,凸显自然造物的神奇。语言平实却充满敬畏,是一篇兼具科学观察与人文抒情的精致短文。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这个丝架的结构很不规则,但非常牢固。这个丝架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基’。最后,它将一根丝横穿过‘地基’。”可知,小蜘蛛的织网流程首先是打“地基”;
结合第②自然段“‘地基’打好了,接下来它要开始织辐条做网。”可知,然后是织辐条做网;
结合第③自然段“辐条都织好了,下一步就是从圆心开始织出螺旋形的圆圈。”可知,接着是从圆心开始织出螺旋形的圆圈;
结合第④自然段“它还要从外沿向圆心绕圈。”和“就这样,它的丝一直从外沿绕到圆心,一张网就被织出来了。”可知,最后“从外沿向圆心绕圈”完成整张网。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④自然段“一条腿负责抽丝,把抽出的丝绞到另一条腿上,另一条腿就会把丝在辐条上轻轻一按”可知,通过“绞、按”等动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蜘蛛绕圈织网的过程,可见作者观察得细致。
结合第⑤自然段“它每天都要修补自己的网,一直持续近两个月”可知,作者观察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连续的观察,“近”字表明时间接近两个月但不完全到两个月,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第⑤自然段“织成一张网需要的各种丝加起来得有几十米长,这些丝源源不断地从它弱小的躯体里面扯出来。它每天都要修补自己的网,一直持续近两个月。这么多的丝并没有将小蜘蛛的身体抽垮,丝也一直那么有弹性。不得不说小小的蜘蛛太神奇了!”可知,蜘蛛太神奇了的原因是:蜘蛛身体那么小,却能不断抽出几十米的丝来织网,每天还要修补,坚持了将近两个月,丝也富有弹性,实在非常神奇。
17.dào chèn xì juǎn 18. 牵牛花的末梢倒垂下来,嫩条“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的现象 花开得茂盛绚烂 19.第一个叶柄外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 20. 前一晚、早起 连续细致观察 21.生长迅速,顽强的生命力
【导语】这篇《牵牛花》节选展现了叶圣陶细腻地观察力和隽永的笔触。文章以藤蔓攀爬为明线,以“生之力”为暗线,通过对比新旧种植方式、描写叶色变化、记录嫩芽生长等细节,将植物生长过程转化为富有哲理的审美体验。作者运用“蛇头般仰起”“丝绒剪成”等精妙比喻,使静态文字跃动着生命韵律。结尾处“呆对绿叶”的留白,巧妙传递出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与感悟,体现了“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传统美学意境。
17.本题考查多音字。
倒:dǎo,竖立的东西躺下,如“摔倒”、“倒塌”对调、转移、更换:如“倒手”、“倒卖”
dào,位置上下前后翻转:如“倒立”、“倒挂”倾倒容器:如“倒水”、“倒茶”相反或逆向:如“倒行逆施”后退:如“倒退”、“倒车”表示轻微转折:如“东西倒不坏”。
倒垂(dào chuí) :物体头部朝下悬挂或下垂的状态。如“柳枝倒垂在水面上”。故选“dào”。
称:chēng,测量重量:如“称重”叫、叫做:如“称呼”赞扬:如“称赞”。
chèn,适合、相当:如“称职”、“对称”。
chèng, 同“秤”,指衡器。
相称(xiāng chèn) 解释 :指两件事物在大小、颜色、风格等方面彼此协调、匹配。如“衣服的颜色与她的肤色很相称”。故选“chèn”。
系:xì,联属关系,如“系统”、“关系”教学单位:如“中文系”。
jì, 打结、绑缚,如“系鞋带”、“系缆绳”。
系人心情(xì rén xīn qíng) :指事物牵动或影响人的情绪。如“这场雨系人心情,让他感到忧郁”。故选“xì”。
卷:juǎn, 弯转成筒形:如“卷尺”、“卷发”裹挟带动:如“卷入”成筒状物:如“胶卷”juàn, 书画作品:如“长卷”、“画卷”书籍册本。
quán, (古用)形容弯曲或美好貌。
卷上去(juǎn shàng qù) 解释 :将某物向上卷起或收拢的动作。如“把窗帘卷上去,让阳光透进来”。故选“juǎn”。
1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老把戏”出自第一段:“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指牵牛花藤蔓因自身重量下垂后,末梢嫩条又会仰起与其他藤蔓纠缠,最终因不堪重量再次下垂的循环过程。
“盛大”出自第③段“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形容花开得茂盛、繁密。根据第三段描述,由于过磷酸骨粉使叶片“格外绿”“格外厚”,由此可推知花朵开放时规模将超过往年,故称“盛大”。
19.本题考查找句子和修辞方法。
本文的比喻句:
第①段的“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将牵牛花嫩条的形态比作昂起的蛇头,突出其动态的弯曲姿态
第③段“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用丝绒的质感比喻叶片的厚度与质地,强调其柔软丰盈的特征
第④段“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通过绿豆的体积比喻嫩芽初生时的微小尺寸,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2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这段文字通过精确的时间标记和生长状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牵牛花惊人的生长速度(出自第④段)。文中“前一晚”和“早起看时”两个时间节点(间隔约12小时)构成了观察的时间框架。作者运用三重手法表现生长之快:首先通过尺寸对比,“绿豆般大”的嫩头一夜之间发展为“二三寸长”的新条,实现近15倍的体积增长;其次采用生长链式描写,完整呈现新条伸长、叶片展开(“细白绒毛”)、花蕾形成(“仅能辨认形状”)、新嫩头再生四个发育阶段;最后以“绿豆”比喻的重复使用,既保持观察连贯性又暗示生命力的持续迸发。这种将植物学现象转化为文学体验的写法,为后文“生之力”的感悟奠定了实证基础。
21.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叶圣陶在《牵牛花》第④段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艺术化地展现了植物生长的“生之力”。作者首先运用时间对比手法,“前一晚”与“早起看时”两个时间节点的强烈反差(出自第④段),将牵牛花一夜之间从“绿豆般大”发展到“二三寸长”的生长奇迹具象化。其次采用拟人化描写,“好努力的一夜工夫”赋予植物以人性化的生命力,嫩头“看似静止”却“无时不回旋向上”的刻画,暗示生命不息的内在动力。最精彩的是生长链的完整呈现:新条伸长、叶片展开(“细白绒毛”)、花蕾形成、新嫩头再生,这一系列细节构成生命延续的完整图景。通过这些手法,作者将抽象的“生之力”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图景,使读者在“小立静观”中自然“默契”生命的伟大,最终达到“浑忘意想”的审美境界,实现对牵牛花顽强生命力的深情礼赞。
22.例文:
我家的小猫
3月12日 星期三 天气 晴
今天晚上,我出去散步,我走到了十二座时,我听到了一阵喵喵的叫声,突然一只小猫从草堆中钻了出来。它可爱极了,灰白的条纹加上小小的身子,眼睛大大的,全身的毛都是竖起来的。看起来还有一点吓人。那只小猫胆小极了,只要有人靠近,它就跑回草堆里,想抓都抓不着。我只能远远的看着它喝水,喝完水的小猫往山上跑,边跑还惊恐地看着我,我也不停地看着它,直到爸爸妈妈叫我走,我才肯慢慢地,一步、两步、三步、四步、五步……边走边回头的离开。
3月15日 星期六 天气 阴
这一天,我吃完晚饭后,我把吃剩的鱼肉和鱼骨装在袋子里,就下楼去喂小猫,我来到了十二座,可却没有看见小猫的影子,不过声音还在,我站在原地等小猫出现,等啊等,慢慢地小猫终于出来了。我迅速地将鱼肉倒在地上,小猫看见了,先闻了闻,确定食物安全后,就“喵呜”一声,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小猫吃完后还伸了个懒腰,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仿佛在说:“谢谢!谢谢!”
3月20日 星期四 天气 雨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去给小猫喂食,可真是奇怪了,小猫的声音一点也没听见。我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可我刚回到十一座附近时,小猫就从草丛里窜了出来。我吓了一跳,哦!原来小猫闻到了我的气味,所以就跑了过来。我立刻把鱼倒了出来,小猫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等小猫吃完,我不得不回家了,可小猫却跟了上来,我飞奔似的跑进了电梯,我听见小猫正在楼梯那里叫,仿佛又在谢谢我!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审题后发现这是一篇观察日记,写日记时我们要注意格式。日记格式:题目写在第一行中间;第二行中间写日期、星期、天气;正文与其他文章相同。写植物观察日记:要写清楚我观察的是什么动物;我发现了什么;我怎样发现的。
写动物观察日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头到尾的顺序);小动物的习性特点(吃、睡、玩、走……);表达对小动物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