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阅读专项突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阅读专项突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20:1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阅读专项突破-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读课文片段,做题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 托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果 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用“/”划去片段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画线句中的“那时”是指( )
A.原始社会 B.农耕社会 C.科学社会
3.想想现实生活中,它们又会是什么呢?
千里眼:遥控器
顺风耳:电话
4.片段中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表现了( )
A.科学家给世界带来了美丽景象,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B.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惊喜。
5.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语段的意思:
课内阅读《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
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6.“蝇”的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字母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
7.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8.科学家做了 次试验,得出怎样的结论?用“ ”画出来。
9.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10.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
A.夜里飞行 B.眼睛特别敏锐
C.捕捉飞蛾和蚊子 D.避开障碍物
11.飞机在夜里能够安全飞行完全靠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课外阅读
眼镜的“进化史”
眼镜是玻璃王国的“公民”。据说,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用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才出现了真正的眼镜,它是用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到了16世纪,出现了带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子,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眼皮下面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
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的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已推出的“谷歌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进行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12.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1)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2)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
13.眼镜是如何演变的?根据文中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下图。

14.下面是程程在阅读文章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你认为哪个问题对理解文章内容最有用?( )
A.眼镜是如何“进化”的?
B.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C.“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可能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5.在“明眸皓齿”工程的视力普查中,10岁的程程查出近视50度。他想让妈妈带他去眼镜店配一副眼镜,最好是隐形眼镜。程程的想法正确吗?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劝劝他。
阅读《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片段,完成练习。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6.写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慢慢——( ) 愉快——( ) 兴奋——( ) 温暖——( )
17.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 )的眼光 ( )的太阳光 ( )的豌豆花 ( )的叶子
18.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的病在慢慢地好起来?
19.小女孩的病为什么会慢慢地好起来?
20.在五颗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颗?说说你的理解。
21.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真题阅读链接。
亲爱的苍耳(节选)
秋天,苍耳成熟了,叶子褪去,硬朗的枝干上挂着一簇簇苍耳。颜色有些枯黄,满身的尖刺 ① ,形如刺猬,不堪 ② 的外表,没有丝毫的观赏价值,且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农人砍柴时都有意避开它。但这些并不影响苍耳的心情,它们安静而坦然地站在路边 ③ ,等待着一场 旅行的盛宴 ④ 。每当那些调皮的小野兔、小野鸡从身边经过,苍耳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挂在它们的皮毛上,开始一路未知的漂泊,亦开始一路快乐的旅行。
哪里该到站,哪里该下车,不是苍耳说了算。当这些小动物腾挪跳跃时,那些挂在它们身上的苍耳纷纷落地,来不及与姐妹们道声再见,就在不同的地方 安家。苍耳落地之处,既是归宿,又是新的起点一因为它们已将生命融入大地,欣欣然,等待着再生的到来。⑤⑥(节选自《亲爱的苍耳》)
22.短文题目中的“亲爱”一词表达了 。
23.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
24.“旅行的盛宴”在文中指什么?请把相关的句子画上“ ”。
25.短文写出了苍耳 的特点。
26.壮壮在阅读短文的时候学会了一边思考、批注,一边积极提出问题。下面是壮壮提出的问题,请你给它们分分类。(填序号)然后提出你自己的一个问题。
①“尖刺”是什么样的?有毒吗? ②“不堪”一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旅行的盛宴”在文中指什么?
⑤这篇短文给了我们生活上什么启示? ⑥这篇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1)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有:( ) ;(2)针对课文写法来提问的有:( );
(3)针对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有:( )。
我提出的问题是:
附加题目。(可选性阅读题)
瓦有魂魄
李晓
①这些年时常回老家,差不多都是静悄悄一个人,因为我回去,是要看那一片屋上起伏的青瓦。一个人独坐山梁,看青瓦,我冥想很深,有时幻化成一只停留在青瓦上啁啾的鸟。
②我老家那些房上的青瓦,如今,和房顶上的老烟囱一样,渐渐消逝在天光云影之下。我用凝望的目光,把它嵌入到记忆的瞳孔里储藏,成为永久故乡的一部分。
③我老家房上的青瓦,也是土瓦。据说从西周开始零星使用,自东周广为传延。我看见最老的瓦,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那是在一个古镇子上,风一吹,吊脚楼上的房顶,那青瓦上的鸟粪,簌簌而落,我也没躲闪,扑进到嘴里几粒。那次,间接尝到了瓦的一点味道,因为那鸟粪毕竟在瓦上风雨里浸透和缠绵过。它有一点苦,有一些涩,这像我一直咀嚼过的那些人生况味。
④在我故乡乡场野外,有一烧瓦的瓦窑。一个少年,曾经望着炉火熊熊,那些泥土做成的瓦,我似乎听见它们在火中的嘶鸣。泥土转世为瓦,这些瓦,被一些喝了高粱酒、红苕酒的汉子挑到山坡上、沟壑里、大树旁堆下,把瓦一片一片盖上房顶,成为新房。
⑤就在那些瓦下,我的乡下亲人,还有老乡,他们卑微而倔犟地生活着,在泥土里匍匐、翻滚,最后,归隐于泥土。
⑥前年我回到老家村子,整个村庄在风里孱弱地呼号,像我写诗的一张纸那样薄了。整个村庄,就剩下了不到一百号人,他们,坚守着,如在守魂。梁老汉,就是守护村庄最老的一个人,他八十七岁了。
⑦我想在梁老汉家住一晚。梁老汉还腿脚麻利,用柴火烧饭,用土碗盛菜。梁老汉往土灶里添柴时,腾起一股烟,从灶里急着飘荡出来,蹿上梁顶,从青瓦的缝里扑出去,与天空中的雾霭汇合。晚上,下起了雨,我同梁老汉闲聊,听瓦上雨声,想起一些流光,如安魂曲。
⑧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坐在山坡上,望着梁老汉那青瓦房顶,那些层叠的瓦,如在苍凉之水里,老鱼起伏的鳞。这老瓦房,经过了那么多年风霜雨雪的飘摇,还像梁老汉一样健在着。梁老汉带着得意的神情告诉我,有一年不远处遇到了泥石流,房子居然没被冲垮。这就像一些卑微之人的命,顽强。青瓦上,有深深浅浅的青苔覆盖,瓦被浸透得草一样的颜色。我有一种冲动,坐到房顶上去,喝一碗老酒,醉了,就把青瓦当床睡去。
⑨我想起城里的诗人老马,有一年看到大水从逶迤群山而来,因为要修电站,老城的下半身,就要在波涛之下睡去。老马就一个人提了酒,坐到了他祖上留下的瓦房顶上,他边喝边哭,边喝边唱,手舞足蹈。我就在瓦屋下,守护着我的这个诗人朋友。
⑩而今,在老马的书房,还有几片瓦,那是他从老屋顶上抢救回来的。有一天,我去看他,老马出去跑步了,他要锻炼,减脂肪,减欲望。门没锁,他似乎知道我要来,那是一个大雾天气。我推开门,在他书房,我摩挲着那青瓦,都感觉到有老马的多少掌纹了。望着那青瓦,我一时恍惚,想起多年以前,它在炉火里的冶烤,滚烫的温度,而今,冷却在一个怀旧者的房间。我在老马那里看见一句诗,他说,火焰一旦凝固,就成了白色,比如水里,就有白色火焰。那么,泥土呢,它在翻滚的大火里,冷下来后,是不是就是这瓦的颜色,被氤氲时光洗染,流光浸泡,成了青,黑,褐色……
老马回来告诉我,他感觉自己活得就像这老瓦一样,人生从喧哗到沉寂,从沸腾到冷却,到最后,自己把自己收藏,安放。
听老马这么一说,我忽地感到,瓦是有魂魄的,它伴随着人世有情人,成为时间重量的一部分,成为命运涌流的一部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第3期,有改动)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便于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及抒发情感。
B.第③段写“我”见过最老的瓦有一百多年历史,“我”间接尝到了“瓦”的味道。
C.第④段中“我”似乎听见了泥土做成的瓦在火中嘶鸣,表达了“我”对瓦的怜惜。
D.本文与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一文都表达了对身边寻常事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8.文章第⑥段作者为什么说“他们,坚守着,如在守魂”?请简要分析。
29.文章第⑨段写诗人老马提了酒在祖上留下的瓦房顶上,边喝边哭,边喝边唱,手舞足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0.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①整个村庄在风里孱弱地呼号。(赏析句子)
②有一年不远处遇到了泥石流,房子居然没被冲垮。(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31.你认为瓦的“魂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第2单元阅读专项突破-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托付 成果 2.B 3. 卫星电视、监控、望远镜 广播、收音机、手机 4.B 5.通过对比的手法,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寄托:(动)①托付;委托:把小孩~在朋友家中。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托付在某人或某事物上面:~哀思|精神~。
托付: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交付,委托。不符合原文的语境。
成果:意为成全,成立。是收获到的果实,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不符合原文的语境。
成就:(名)事业上的成绩。(动)完成某种事业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上文的语境“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可以得出“那时”是指农耕社会。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外文学作品的识记和积累。
千里眼表意指能够听看到很远地方的眼睛。现实生活中有:望远镜、手机、电脑、雷达。
顺风耳表意指能够听到随风而来之声音的耳朵。现实生活中有:广播、电话、手机、录音机。
(4)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句的内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原诗中意思是指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所在原文的语境中指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惊喜。故答案选B。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概括出原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本段文字中通过农耕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比,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总结概括的时候,主要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6. Y yíng 虫 7.不是 而是 8.三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0.ACD 11.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解析】6.本题考查查字典。
“蝇”的读音是yíng,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字母Y,再查音节yíng;是左右结构,用部首查字法查“虫”部。
7.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眼睛”和“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故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
8.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可知,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的“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
10.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些内容可知,蝙蝠的习性是:夜里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避开障碍物。故题目中的A、C、D项能体现蝙蝠习性。B.眼睛特别敏锐。说法有误。可从文中的“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表现出来。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在夜晚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于是科学家发明了雷达,并给飞机装上,所以飞机能在夜晚安全飞行。结合文中“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2. 日新月异 拭目以待 13.①单片镜 ②佩戴不方便 ③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 14.A 15.不正确。程程,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意思写词语。
(1)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2)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1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据说,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用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了13世纪,才出现了真正的眼镜,它是用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可知,眼镜的演变顺序是:单片镜、水晶眼镜、长柄眼镜和夹鼻眼镜、隐形眼镜。
14.本题主要考查对提问题的理解。
A.“眼镜是如何‘进化’的?”这个问题从内容提问的,对理解文章内容最有用。
B.“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个问题是从文章结构提问的。
C.“‘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可能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这个问题是从生活实际提问的。
1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下,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可知,10岁的程程查出近视50度,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眼睛干涩。儿童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建议不要佩戴眼镜,注意保护眼睛即可。
16. 渐渐 高兴 激动 暖和 17. 兴奋 温暖 粉红色 柔嫩 18.讲话时,要比以前( 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 19.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使他有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 20.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愉快和生机,让小女孩儿战胜了病魔。 21.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解析】16.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掌握。
慢慢:迟缓的样子。近义词:缓慢。
愉快:形容非常开心。近义词:开心。
兴奋:因高兴或受某种刺激而精神激奋。近义词:喜悦。
温暖:形容很暖和。近义词:暖和。
17.本题主要考查词语搭配。
从“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做的叶子。”可知答案。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可知,小女孩的病在慢慢地好起来,讲话时,要比以前( 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
19.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做的叶子。”可知,小女孩的病慢慢地好起来是因为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使他有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
20.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首先点明自己称赞的豆子,其次说出理由,如:我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21.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之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婉豆从落到窗台到发芽,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它终于开花了,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振作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22.作者对苍耳的喜爱之情 23.A 24.每当那些调皮的小野兔小野鸡丛身边经过,苍耳们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挂在它们的皮毛上开始一路未知的漂泊,亦开始了一路快乐的旅行。 25.四海为家 26. ①②④ ③⑥ ⑤ 苍耳在漂泊和旅行的过程中会经历些什么呢?
【解析】22.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这时要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深刻认识文章中心主题。“亲爱”的意思是关系密切的,感情深厚的,标题用“亲爱”来形容“苍耳”体现了作者对苍耳的喜爱之情。
23.本题考查对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从“安静而坦然地站”可以看出这句话把苍耳当作人来写。
24.本题考查名词性短语所指的内容。
“旅行”的本义指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盛宴”的本义指盛大的宴会。在文中找到“旅行的盛宴”,然后在其附近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联系下文,可知“旅行的盛宴”指的是苍耳挂在小野兔、小野鸡的皮毛上到别处去。所以,用波浪线将第①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画出来即可。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第②自然段“苍耳落地之处,既是归宿”可是苍耳的特点是:四海为家。
26.本题考查问题归类。
作答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类。
根据问题⑤中的“启示”可知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
根据问题③和⑥中的“修辞手法”“写法”可知应归为课文写法;
问题①②④则是课文内容。
最后我提出的问题可以结合文段二内容自行提出,说法合理,不偏离文段内容即可。
27.C 28.“守魂”实际上是指守护村庄,“我”的乡下亲人、老乡在村庄劳作、生活,最后归隐于泥土,他们对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们一直坚守着。 29.因为要修电站,祖上留下的瓦房不能被完好地保存,表达了老马对瓦房、对瓦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30.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村庄人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村庄里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状的感叹。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表现了梁老汉对老瓦房没有被泥石流冲垮的意外和惊讶,从侧面突出了老瓦房顽强的生命力。 31.瓦的“魂魄”有对故乡往日生活的怀念;对乡下亲人和老乡卑微却顽强生命的感叹;对从喧哗到沉寂,从沸腾到冷却的生命历程的思索;见证了村庄历史的变迁。
【解析】27.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阅读文章,可知文章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有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便于抒情。说法正确。
B.由第③段“我看见最老的瓦,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那是在一个古镇子上,风一吹,吊脚楼上的房顶,那青瓦上的鸟粪,簌簌而落,我也没躲闪,扑进到嘴里几粒。那次,间接尝到了瓦的一点味道”可知写了“我”见过历史悠久的瓦,以及尝到瓦的味道。
C.第④段“一个少年,曾经望着炉火熊熊,那些泥土做成的瓦,我似乎听见它们在火中的嘶鸣。”只是写了瓦烧制的过程,并未体现怜惜。故说法错误。
D.本文以对瓦的眷恋之情为线索,写了村庄的变迁,表达了对故乡往日生活的怀念,对乡下亲人和老乡卑微却顽强生命的感叹,对从喧哗到沉寂的人生历程的思考,对村庄历史变迁的感慨。
28.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第⑥段“整个村庄在风里孱弱地呼号,像我写诗的一张纸那样薄了。整个村庄,就剩下了不到一百号人”“梁老汉,就是守护村庄最老的一个人”可知,“守魂”指的就是守护村庄。村庄人越来越少,可有一些人对村庄怀有深情,不愿离开。回答时既要说出“守护村庄”的含义,又要指明其中蕴含的对村庄的深厚感情。
29.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此题要围绕人物情感、文章主旨来考虑。
第⑨段“因为要修电站,老城的下半身,就要在波涛之下睡去”,老马眷恋老屋,他“边喝边哭,边喝边唱”的行为体现了对老屋、对瓦、对往日生活的眷恋不舍,这与全文表达对往日生活怀念的主旨相一致。
30.考查语句赏析能力。
第①题,由“呼号”可知是拟人,可从修辞角度着手,“在风里孱弱地呼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以村庄的孱弱表现人越来越少的状况。
第②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居然”是竟然的意思,表示事情出乎意料。在这里指老瓦房没有被泥石流冲垮让人感到意外,从侧面表现了老瓦房生命力的顽强。
31.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由第②段“我用凝望的目光,把它嵌入到记忆的瞳孔里储藏,成为永久故乡的一部分”可见,瓦象征着对故乡生活的怀念。
由第⑤段“就在那些瓦下,我的乡下亲人,还有老乡,他们卑微而倔颦地生活着,在泥土里匍匐、翻滚最后,归隐于泥土”可见,瓦象征着乡下亲人和老乡们卑微却顽强的生命。
由 段“他感觉自己活得就像这老瓦一样,人生从喧哗到沉寂,从沸腾到冷却,到最后,自己把自己收藏,安放”可见,瓦象征从喧哗到沉寂的生命历程。
由 段“我忽地感到,瓦是有魂魄的,它伴随着人世有情人,成为时间重量的一部分,成为命运涌流的一部分”可见,瓦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可据此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