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阅读专项突破-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将相和(节选)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负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根据汉代史学家 所著《 》中的《 列传》相关内容改编。
2.本节故事用一个成语概括是 。
3.用“﹏”在选文中画出“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的原因。
4.读了这个片段,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蔺相如呢?
5.读了这个故事后,如果和你有矛盾的同学需要帮助,你会帮助他吗?为什么?
综合实践运用。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垃圾食品】垃圾食品一般情况下是指高热量食品,这些食品容易使人发胖,而营养素却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是: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制品、饼干类制品、碳酸饮料、方便类食品、罐头类食品、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
(摘自《百科知识》,2013年3月)
【解读误区】一提到“垃圾食品”,很多人会联想到汉堡、薯条、炸鸡、可乐,认为这些外来食品才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其实我们的传统小吃中也有不少垃圾食品,如葱油饼、油炸饼、油条、烧饼等。这些食品只含油脂与面粉,只提供热量,是地道的中国口味的垃圾食品。事实上,垃圾食品还指那些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如酱菜、罐头类食品,这些食品中的盐分常会造成过多的钠滞留人体内,成为垃圾。
6.什么是垃圾食品?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7.学习了这则材料,你觉得我们应该吃怎样的食品?
课内阅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8.对“紧走搭石慢过桥”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着急时就走搭石过河,不急就过桥。
B.走搭石要走得快,过桥可以慢一点儿。
9.文中“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是 句,用 比喻 ,突出了人们走搭石时的动作 。(用文中词语概括)
10.这个片段用一个小标题来概括,我打算用( )
A.摆搭石 B.走搭石 C.赞搭石
阅读芳草园。
变色龙(节选)
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往人群那里走去。在木柴厂门口,他看见那个敞开了坎肩的人站在那儿,举起右手,伸出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给人们看。他那半醉的脸上露出凶恶的神情,就连那根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个人就是首饰匠赫留金。闹出这场乱子的祸首是一条白毛小猎狗,尖尖的脸,背上有一块黄斑,这时候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它那含泪的眼睛里流露出悲苦和恐惧的神情。
“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到人群里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是谁在嚷?”
“长官,我本来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凑着空拳头咳嗽,开口说,“我正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坏家伙无缘无故就把我的手指头咬了一口……请您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做的是细致的活儿。这得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也许我要有一个星期不能用这个手指头了……"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毛,“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狗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我问你们,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身子那么小,可是你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了,后来却异想天开,要人家赔你钱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人不怀好意!”(有删改)
11.像“变色龙”这样特指某一类人的词语还有: 、 。
12.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所运用的手法是( )
A.铺垫 B.对比 C.反衬
13.文中所运用的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外貌描写
14.“我要拿点颜色出来”中“颜色”的意思是指( )
A.颜料 B.用颜色给狗做上记号
C.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15.奥楚蔑洛夫要叶尔德林帮他脱大衣,是因为( )
A.天太热 B.要显示自己的警官地位
C.掩盖自己的狼狈相,并拖延时间想对策
16.文中的“变色龙”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他为“变色龙”?
阅读理解。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①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国国君安鳌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他为人谦和,广揽贤士,追随他的门客有数千人。他贤能的名声传遍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有十多年不敢有用武力攻打魏国的念头。
②有一次,秦国大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都,赵国向楚国和魏国求救。楚国向赵国派出救兵,魏安鳌王也派大将晋鄙率兵救援赵国。
③秦昭王听说魏楚两国发兵,就派使者对魏安鳌王说:“我们秦国早晚会把赵国的都城邯郸打下来。谁要是派兵去救赵国,等我灭了赵国,我就攻打谁!"
④魏安鳌王一听,吓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让他带兵停止前进。魏安鳌王左右为难:如果进兵,就会得罪秦国,招来灾国之灾;如果不进兵,又怕得罪赵国。他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⑤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给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接到信之后,一再劝说魏安鳌王命令晋鄙赶快进兵,可魏安鳌王就是不答应。
⑥信陵君有一个最受他尊敬的朋友,名侯赢,他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隐士。当初,侯赢只是一个守门小吏,家里很贫穷。信陵君听说这个人有才能,就去拜访他。信陵君谦恭诚恳的态度感动了侯赢,他成了信陵君的座上宾。侯嬴还把自己的朋友勇士朱亥介绍给信陵君。
⑦现在信陵君要去赵国,临行前去跟侯嘉告别。侯嬴对信陵君说:“你们这样去跟秦国打仗,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的嘴边,简直是白白送死啊!”
⑧侯嬴支开别人,悄悄地说:“我听说妈国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爱,她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她一定有办法偷到兵符。”
⑨信陵君如梦初醒,他赶紧去找如姬,请求如姬帮忙。果然,如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当天晚上,如姬趁着魏王熟睡,悄悄把兵符偷了出来,派心腹送给了信陵君。
⑩信陵君拿到兵符,再去向侯嬴告别。侯嬴问:“万一晋鄙见到兵符以后仍然不肯交出兵权,你怎么办呢?”信陵君一时答不出来。
(11)侯赢说:“我已经给公子想出办法来啦。我的朋友朱亥力大无旁,你让他跟着你到时候,晋鄞如果把兵权交给你,什么好说,要是不交,你就让朱亥对付他。
(12)信陵君带着朱亥和自己的门客们来到邺城。见了晋鄙,他拿出兵符,假传魏王的命令,让晋鄙交出兵权。
(13)晋鄙接过兵符,仍然不相信,说:“军机大事,必须要禀明大王,才能够调兵遣将。”
(14)晋鄙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喊一声,把晋鄙给打死了。
(15)这时,信陵君手拿兵符,召集将士们,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家;青哥和弟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家去照顾父母。其余的人跟我一起去救赵国。”
(16)于是信陵君挑选了八万精兵,赶往邯郸。邯郸城内,平原君见魏国的援军到来,也带领着赵国的军队杀出城去。两下里应外合,把秦军打得溃不成军。秦军逃的逃,投降的投降,邯郸之围终于被解除了。
(17)信陵君保全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都非常感激他,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
(18)信陵君知道魏王一定会恼恨自己偷兵符、假传命令杀晋鄙,既然现在已经替赵国解除了危机,他就派部将率领军队回归魏国,而他自己和门客就留在了赵国。
17.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看看前,再看看后面,指办事考虑细致周密,也指顾虑太多,犹豫不定。( )
(2)调动军队,派遣将领,或是调动、安排人力。( )
18.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如 , , , , , 等,我最喜欢的是 ,因为 。
19.读文章时,我遇到 这个词语不懂什么意思,我没有停下来,也没有回读,而是继续往后读了。
20.信陵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1.读文章时,我会带着 这个问题阅读,这个问题可以在第 段里找到答案。
阅读。
母亲桥
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去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站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烘的还是刚刚哭过。
从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蹚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我那跟随她转来转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我不小心碰的。”站在一旁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搬石头搭桥呀!”
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年9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漂泊□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着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22.在文中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记叙文,表示回忆开始及回忆结束的词语分别是什么?
24.对文章题目的深刻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母亲用石块搭起过河的桥。
B.母亲用砖头、瓦片、石块搭起过河的桥。
C.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的桥。
D.母亲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
25.文章主要写了母亲的哪几件具体事例?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26.认真阅读全文,体会文中画“ ”的句子的含义。
《第2单元阅读专项突破-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司马迁 史记 廉颇蔺相如 2.负荆请罪 3.“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4.廉颇,骁勇善战,知错能改;蔺相如,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5.会,因为我要向蔺相如学习,心胸宽旷,懂得宽容和理解别人。
【解析】1.本题考查课文的基本常识。
《将相和》源于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蔺相如、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对廉颇容忍谦让,终使廉颇愧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由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概括。
结合文中第二自然段“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负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用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找到首句“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联系上下文,可知蔺相如避着廉将军,为的是保卫赵国。如果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乘机来打赵国。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可知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结合“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负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可知廉颇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5.本题考查开放性的知识。
在做此题时,我们要联系这篇短文的主旨和人物性格特点。负荆请罪的故事是告诉我们做事要顾全大局,为大家着想,犯了错误也应该即时改正,做到宽容大度,知错就改。
结合本题,如果和我有矛盾的同学发生需要帮助,我会帮助他。因为文中的蔺相如心胸广阔,宽容大度,懂得为大家着想。
6.垃圾食品是指含高热量、营养素不足的食品,或是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 7.健康有营养,符合人体营养需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食品。
【解析】6.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解答这题,要认真通读【垃圾食品】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如“高热量”“营养素不足”“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垃圾食品是指含高热量、营养素不足的食品,或是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
7.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后的感悟和体会。
材料介绍“垃圾食品”以及对垃圾食品的解读误区;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垃圾食品意思的理解,再结合生活实际,可知健康又营养,符合人体营养需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食品是我们应该吃的食品。
8.B 9. 比喻 轻快的音乐 走搭石发出的“嗒嗒”声 协调有序 10.B
【解析】8.考查句子理解。
文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可知走大石桥要走得快。走搭石慢过桥这句俗语的理解为:走搭石要走得快,一步紧跟着一步走,而过桥则要走得慢,搭石走的快才能保持平衡。故选B。
9.考查修辞手法。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这句话里面把嗒嗒的声音比作音乐。就是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把什么东西比作什么东西。 突出“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
10.考查概括标题的能力。
整段都是围绕走搭石来写,具体描写的也是人们走搭石的场景。故选B。
11. 黄鼠狼 铁公鸡 12.B 13.A 14.C 15.C 16.奥楚蔑洛夫。当听到赫留金被狗咬了时,他信誓旦旦地要惩办乱放狗的人:可是当他听说狗的主人可能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他的态度立马变了。
【解析】11.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变色龙”指的是随着场合变化而变化的人随时改变主意与想法的.也有可能是附和别人的人。像“变色龙”这样特指某一类人的词语还有:
铁公鸡:一毛不拔的人。
墙头草:见风使舵的人。
三只手:小偷小摸的人。
眼中钉:被人讨厌的人。
炮筒子:脾气火爆,说话像连珠炮的人。
12.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
选段写的是奥楚蔑洛夫知道狗的身份前与后的对比。因此文中描写奥楚蔑洛夫所运用的手法是“对比”。答案选B。
13.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
阅读选段,可以知道这段文字主要是采用的是对话描写,通过奥楚蔑洛夫知道狗的身份前与后的对比,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亮相,使人物原形毕露;语言个性鲜明,带有夸张性。故答案选A。
1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颜色:指显示出来让人知道厉害的脸色或行动。文中指奥楚蔑洛夫要让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他的厉害。故答案选C。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故答案选C。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当听到赫留金被狗咬了时,他信誓旦旦地要惩办乱放狗的人:可是当他听说狗的主人可能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他的态度立马变。通过奥楚蔑洛夫前后不同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人。可知文中的“变色龙”指的是奥楚蔑洛夫。
17. 瞻前顾后 调兵遣将 18. 信陵君 魏安鳌王 平原君 侯赢 朱亥 如姬 侯赢 他是一个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思虑周全的人 19.晋鄙 20.信陵君窃符救下赵国。体现了信陵君不畏强权、顾全大局、不计个人生死的品格。 21. 侯赢想了什么办法帮信陵君窃取兵符? ⑧、⑨
【解析】1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1)瞻前顾后,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到。后多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2)调兵遣将,意思是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国国君安鳌王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给信陵君写信求救”、“现在信陵君要去赵国,临行前去跟侯嘉告别”、“信陵君如梦初醒,他赶紧去找如姬,请求如姬帮忙”可知有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侯嘉等,学生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示例:信陵君,因为他不畏强权、顾全大局。
19.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学生从中选出一个词语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广揽、调兵遣将、里应外合等。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关键句“他为人谦和,广揽贤士,追随他的门客有数千人。他贤能的名声传遍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有十多年不敢有用武力攻打魏国的念头”和信陵君解除邯郸之围这件事可知他是一个为人谦和、贤能、不畏强权、顾全大局、不计个人生死的人。
21.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从中找出一个问题并作答即可。
示例:侯嬴想了什么办法让晋鄙见到兵符以后交出兵权?答案:第11段。
22., “ ” 。 , 。 23.那年初春 如今 24.CD 25.两件事:①母亲为“我”烘烤被河水浸湿的棉裤。②母亲为方便“我”上学,搬石头搭桥弄伤了手。
从中我体会到了这是一位不善言辞、默默关爱孩子的母亲。 26.母亲为了“我”学业的成功和未来生活的幸福,不惜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我”终生铭记于心。
【解析】22.本题主要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
一句话未结束,需要停顿,一般用“逗号”。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用双引号,陈述句结束用“句号”。即:那年9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漂泊,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
2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去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可知,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这是回忆的开始。
从“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可知,“如今”这是回忆的结束。
24.本题主要考查对标题的掌握。
“母亲桥”表面指母亲在河上为我搭建的石桥,从“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可以看出实际上还指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的和幸福的桥。
25.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炉火灼灼,不时爆出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烘的还是刚刚哭过。”可知,写出了母亲为“我”烘烤被河水浸湿的棉裤。
从“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我不小心碰的。”站在一旁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搬石头搭桥呀!”可知,写出了母亲为方便“我”上学,搬石头搭桥弄伤了手。
由此看出这是一位大爱无私,非常关爱自己孩子的伟大的母亲。
2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
文章中的句子内容上可从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突出文章主题等方面来分析。“河上的‘母亲桥’”指用母亲亲手用石块垒起来的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因风雨侵蚀而变得残旧;可“我成长的心灵中”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是用亲情搭就的,代表了伟大的母爱,所以永远踏不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