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逶迤(yí) 磅礴(bó) 灯盏 抡拳
B.擎着(qíng) 瞻仰(zhān) 检阅 制服
C.憧憬(chōng) 岷山(mín) 日寇 证府
D.伪装(wěi) 蜷缩(quán) 坦克 攀登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这两个词语都表示注意力集中。
B.“粉身碎骨”“惊天动地”“斩钉截铁”这三个词语的结构相同。
C.“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的任务”的缩写是“战士完成任务”。
D.“经过一个多月左右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这个句子有语病,应该删去“经过”。
3.夸张的巧用,是《七律·长征》显著特点之一。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下列以“山”为描写对象,正确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________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②这庄严的________,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③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________典礼开始。
A.宣告 宣读 宣布 B.宣读 宣布 宣告
C.宣布 宣告 宣读 D.宣读 宣告 宣布
5.在《 狼牙山五壮士 》课文中,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声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 )
A.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不动摇,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
B.五壮士继续战斗的口号。
C.抗日英雄们在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情况下的无可奈何。
D.日本帝国主义的可恨。
二、书写
6.读拼音,写词语。
三、填空题
7.小小书法家。
很多年轻人tǎn yán( ),看春晚和“集五福”已经成为他们过年的“标配”。随着现在信息 qú dào( )的增多,他们可以在这场lóng zhòng( )的晚会中通过手机“摇一摇”参与节目互动。
8.写出句中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我们全靠身上的伪装掩护自己。( )
(2)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 ( )
(3)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 )
(4)忽然,一阵浓重的棉布焦味钻进我的鼻子。 ( )
9.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
(2)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
(3)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
(4)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
10.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四、语言表达
11.为了发挥班集体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班委会决定开展一次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主题会。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话为开场白。
五、修改病句
12.修改病句。
(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学生、女人等各种各样的人。
(2)城楼檐下,八盏五彩缤纷的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4.文中“人的海洋”“海上的波浪”分别指什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15.文中加点的“直奔”一词能否换成“走向”?为什么?
16.从铁路工人和农民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捐髓救母的少年
“帅帅,我亲爱的儿子,现在妈妈身体里流淌的不仅仅是你的血液,更是你对妈妈无尽的爱。这种爱将伴随着妈妈的生命旅程,永远温暖着妈妈的心。妈妈今生因为有你而无怨无悔!我亲爱的儿子,如果生命可以延续,如果还有来生,我一定还要做你的妈妈……”这是一位母亲写给12岁儿子的一篇博客。这位母亲名叫邵丹,是一个急性白血病患者。这篇博客里记录了她和儿子共同走过的那段难忘岁月。一个多月以来,邵丹和儿子邵帅的故事牵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邵帅自幼父母离异,与母亲邵丹相依为命,为了生计,邵丹只得将邵帅托付给母亲照顾,只身闯荡北京。打拼多年,邵丹终于在北京找了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然而好最长,2009年6月,邵丹突然双腿浮肿,身体每况愈下,经过骨髓穿刺检查,被诊断出患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得知这个结果, 邵丹如遭五雷轰顶。然而邵帅中考在即,为了不影响一向成绩优异、多才多艺的儿子参加考试,她只能嘱咐母亲对儿子隐瞒着自己的病情。可是,细心的邵帅却早已从姥姥的神情中猜到了一切。远在800多千米外的邵帅开始日夜牵挂母亲的病情,再也无心应考,最终与理想的中学失之交臂。
在邵帅的一再央求下,姥姥为邵帅办理了休学手续,带着外孙赶赴北京。见到憔悴的母亲后,邵帅失声痛哭。看着妈妈的病情不断恶化,这个12岁的孩子一夜间长大了。做饭、送饭、洗衣服,为妈妈按摩、擦洗,邵帅成为妈妈的保护者。原本怕黑的他,每天独自奔波在香山的暂住所与道培医院之间。披星戴月,再也没有恐惧。
尽管邵丹在儿子与母亲的支持下顽强不息,但病魔依旧每天侵蚀着她的身体。死神步步紧逼,进行骨髓移植手术成为唯一的希望。听到这个消息邵帅坚持为母亲做了配型试验,母子配型成功后,他毅然决定用自己的骨髓挽救母亲的生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2岁少年捐髓救母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市民和网友。好心人不断为他们筹集费用。终于,2010年2月12日,邵丹被推进了无菌舱,准备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2010年2月24日,邵帅为母亲捐献骨髓,手术成功。他骄傲地说:“以前我身体里流的是妈妈的血,现在妈妈身体里流的是我的血!”
17.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合适的成语填在括号内。
(1)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
(2)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
(3)指擦肩面过。形容当面错过失去好机会。( )
18.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9.本文运用了倒叙的记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有人说,儿子给相依为命的母亲献骨髓本就是一件平常事,不值得如此宣扬,你对此有何看法?
21.文章的开头是邵丹写给儿子邵帅的博客,只要看过的人就会唏嘘不已,感叹不已,一时间跟帖无数。
(1)请以邵帅的口吻写一个跟贴:
(2)请以一位有爱心的人的口吻写一个跟贴:
七、书面表达
22.习作表达
你平时的学习生活一定很丰富多彩吧!难忘的升旗仪式、趣味运动会、课外小游戏……这些活动中有许多难忘的场面,请你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面写一篇习作。在写场面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们的具体表现。
要求:写活动时要把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为重点来写;内容完整;题目自拟。
《第2单元核心考点检测卷-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D C D A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
C.证府——政府;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缩句和病句辨析。
D.本句语义重复。“多”和“左右”重复,删去其中一个即可。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可知是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可知采用对比修辞手法。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夸张是故意把事物夸大其词来说,本句天好像被刺破了,这是言过其实的说法,所以运用夸张修辞手法。
D.“这山像个大葫芦”可知把“山”比作“大葫芦”是比喻修辞手法。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宣告”指宣布、告知,着重在让人知道。
“宣读”指当众朗读。
“宣布”指公开正式告诉(大家)。
①句中指毛主席当众朗读文件内容。应选“宣读”;
②句中“这庄严的”后面应接“宣告”,强调郑重地告知。应选“宣告”;
③句中林伯渠公开正式地告诉大家典礼开始。应选“宣布”。
故选D。
5.A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 狼牙山五壮士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在狼牙山奋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最后英勇跳崖的悲壮故事。
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呼喊直接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坚决抵抗的态度。反映出人民抵抗的决心,毫不动摇,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压力,都坚决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万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及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句话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意志。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抗战的决心。
故选A。
6.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寇”“悬”“崖”“腾”“喜”“涧”“雹”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7. 坦言 渠道 隆重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坦”“渠”“隆”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8. 掩饰 隐藏 狠毒 浓郁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
(1)句中“掩护”指借助“身上的伪装”遮挡、保护自己,使自身免受敌人察觉或攻击,强调通过外在手段实现遮蔽和防护的目的。近义词有:保护、遮蔽等。
(2)句中“隐蔽”指他凭借全身伪装将自己藏起来,不被他人发现,强调隐藏自身以避免暴露的状态和行为。近义词有:躲藏、潜伏等。
(3)句中“恶毒”指敌人使用燃烧弹的行为极为凶狠、险恶,带有强烈的贬义,突出敌人心肠的歹毒和手段的残忍。近义词有:歹毒、凶残等。
(4)句中“浓重”指棉布焦味的气味十分强烈、浓厚,给嗅觉带来明显且强烈的刺激,强调气味浓度之高。近义词有:浓烈、强烈等。
9.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辨析。
(1)从“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人物所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
(2)“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中的“回头望望”是动作描写,“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是神态描写,所以是神态、动作描写。
(3)句中“砸”“走”“纵”“跳”都是人物的肢体动作,因此是动作描写。
(4)句中“拧”“抢”“夺”“举”是动作描写;“同志们!用石头砸!”是人物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所以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10.(1)“直奔”体现出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突出对开国大典的期待。
(2)“投向”强调目光集中、专注,表现群众对毛主席和主席台的崇敬与关注。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分析。
“直奔”指心中怀着目标,直接朝着某个方向快速前往,突出行动的急切与专注。在“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里,“直奔”体现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心情,没丝毫犹豫、耽搁,凸显对大典的期待与重视,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人们的热情与急切。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分析。
“投向”即目光集中、专注地朝着某个方向看,强调视线的聚焦。在“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投向”生动呈现出三十万人目光同步聚焦主席台的画面,体现人们对主席台、对开国大典核心环节的关注,凸显现场庄重、肃穆且万众一心的氛围,表现出对领袖、对国家重要时刻的崇敬与瞩目。
11.例:
亲爱的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着一个人的气质和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写开场白需要先明确主题是“文明礼仪从我做起”,要能吸引同学们注意力,引出班会主题。可以先强调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引起共鸣,再自然过渡到本次班会。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又似一把钥匙,开启和谐交往的大门。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文明礼仪无处不在,它不仅体现着个人素养,更关乎着班级的风貌。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主题班会,让我们一起探寻文明礼仪的真谛,从自身做起,让文明之花在班级处处绽放。
12.(1)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学生等各种各样的人。
(2)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详解】(1)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本句中“工人、农民、市民、学生”包含“女人”,删去“女人”即可。
改为: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学生等各种各样的人。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本题中“五彩缤纷”与“大红”相矛盾,删去“五彩缤纷”即可。
改为: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13.开国大典前,四面八方的群众队伍有序入场的场景。 14.“人的海洋”指广场上聚集的群众,“海上的波浪”指翻动的红旗。好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众人数之多和场面之壮观。 15.不能。“直奔”体现出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急切、激动的心情,“走向”语气平淡,无法体现这种情感。 16.体会到群众对开国大典的期待和热爱,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导语】选段以空间“丁字形广场”切入,按时间顺序(早六时-正午)铺陈群众入场场景:先概写群众擎旗提灯、有序排列的整体画面,再聚焦铁路工人“直奔”、农民“摸黑步行”的细节,最后以“人的海洋”“红旗如波浪”的比喻收束,既展现开国大典前的壮阔声势,又借群体与个体描写的结合,传递出民众的热切期盼,语言质朴却极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1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先抓段落核心场景,再梳理关键信息:主体是“四面八方的群众队伍”,时间线是“早上六点钟起-正午”,具体内容含群众入场方式、典型群体,以及最终广场的壮阔景象,整合这些要素即得主要内容。
示例:开国大典前,群众从各处入场,广场人潮涌动。
1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文本“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正午时分天安门广场上聚集的大量群众比作海洋,所以“人的海洋”指正午时分天安门广场上聚集的海量群众。
文本“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广场上随风翻动的红旗比作海上的波浪,所以“海上的波浪”指广场上随风翻动的红旗。
将“群众”比作“海洋”、“红旗”比作“波浪”,既形象写出群众之多、红旗之动,又让抽象的“热闹”“壮阔”变得具体可感,凸显开国大典前的盛大氛围。
15.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
分析两词本义,“直奔”强调快速、急切,“走向”仅表行走方向,无情感/速度感;结合语境,铁路工人“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体现其心情;对比表达效果,判断能否替换。
示例:不能换。“直奔”指快速、径直前往,生动体现出铁路工人从远方赶来后,急于进入会场参加开国大典的迫切心情;而“走向”仅表示普通的行走状态,无法传递出这种急切与热情,会弱化民众对开国大典的期盼之情,所以不能换。
1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提取细节,铁路工人“老远赶来、一下火车就直奔”,农民“五更天摸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分析行为背后的情感:这些行为体现出他们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关联场景(开国大典),推导情感本质,得出体会。
示例:能体会到铁路工人和农民对开国大典的热切期盼与无比激动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热切向往。
17. 相依为命 披星戴月 失之交臂 18.邵帅这句话说明他们母子相依为命、血浓于水表达了邵帅对母亲的挚爱之情。 19.这样写能造成悬念,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急切地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20.值得赞美,因为邵帅是一个孝敬母亲.坚强勇敢的阳光少年。 21. 妈妈,感谢您赐给我生命,教育我成长只要您健康平安,我愿用一切去换,包括生命。 小小年纪,救母亲之举尽孝心,感恩之心惊天动地。
【解析】17.本题考查成语思路分析与延申。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出自:晋·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依为命。”
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
出自: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失之交臂: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
出自:《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18.本题考查文章句子理解。
“他骄傲地说:以前我身体里流的是妈妈的血,现在妈妈身体里流的是我的血!”这句话说明他们的血互相融合了,他们的爱也互相融合了。以前妈妈爱他,现在他爱妈妈,表达了邵帅对母亲的爱。
19.本题考查叙述方法分析。
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兴趣,先告诉读者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再写事情的经过、结果。让读者读完第一自然段就迫切的想知道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20.本题考查综合读写思路分析与延申。
注意抓住“儿子给相依为命的母亲献骨髓本来就是一件平常事”,可是这样的平常事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吧。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应该宣扬。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1)站在邵帅的角度,把邵帅的妈妈想象成自己的妈妈,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
例如:妈妈,您放心,乌鸦尚有反哺之情,儿子会好好孝顺您。
(2)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赞美邵帅的孝心,忍受痛苦为母亲捐献骨髓,中华民族的孝德得以传承。
例如:接受的是生活的挑战,奉献的是宝贵的孝心,唤醒的是人们的爱心。
22.例文:
一次难忘的活动
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牙咧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前进,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要求你选择一次参加过的印象最深的活动。写活动也要求写清楚六要素,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在整个活动中,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一群人,不是用一两件事来写人物,而是通过一个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写活动的记叙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有活动的基本内容,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开头:开门见山,引出自己要写的活动。
中间:要把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活动开始、经过、结果写出来。写的时候要注意通过活动场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可以写下来,不过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详略,将主要过程和重要场面以及重要的内容要详细写,其他内容可略写。
结尾:总结全文,可写一写这次活动给你带来的收获或者明白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