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细读收集的古诗句,说说“菜花”“桑树”“池塘”在古诗中的内涵。
(二)发展性作业
2.用“读读写写”的词语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概括《散步》一文的内容。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3.品读下列语句,分析句中划线词语或短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了,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
(3)但是母亲摸了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4.品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内涵,写出你的思考。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2)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很仔细,好像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发展性作业
5.品析下面写景的语段,选择完成文后的任务。
(建议:根据自己能力,任意选择2-4个任务完成即可)
语段一: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语段二: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语段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1)任务一:景物描写内涵分析
要求:仿照示例,填写表格
语段 内涵分析
语段一 生命的觉醒与自然的律动:这是对初春田野的宏观描写,突出“新绿”“嫩芽”“冬水起泡”等意象,展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结尾点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直接揭示主题:春天不仅是季节更替,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暗含对生命延续的礼赞。
语段二 生活的希望与温情的寄托:①
语段三 行动的归宿与情感的升华:②
(2)任务二:表现手法分析
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手法 语段一 语段二 语段三
观察视角 ① 特写式、聚焦式描写,母亲的视线(有限视角) 全景式、动态视角,“我们”的共同行动
描写顺序 由地面(新绿)到空中(嫩芽)再到田里(冬水),空间由低到高、由近及远 ② 由整体(阳光下)到具体(菜花、桑树、鱼塘),由环境到目标
修辞手法 ③ ④ 动词“走去了”赋予景物动态意义,象征手法突出
语言风格 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强调感官体验(视觉、听觉) ⑤ ⑥
景与情的关系 ⑦ 景→人:景物影响人物心理(母亲“变主意”) ⑧
(3)任务三: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4)任务四:总览三段景物描写的内容,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6.以“亲情”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则5-10行的小诗。
(二)发展性作业
7.细读课文,完善下面这幅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1.在古诗句中“菜花”“桑树”“池塘”的内涵有:
①菜花:春光与生机、朴素之美、农耕文明的象征;②桑树:农桑之本、家园与故土、勤劳与女性形象;③池塘:静谧与闲适、生命与繁衍、童年与乡愁。(举例略)
2.示例
初春的田野上,我们一家人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在我的劝说下,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愿意去散步。后来,散步时发生了走大路和走小路的分歧,决定权取决于我,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没有办到。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又不愿意。一霎间,我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最终我决定走大路时,母亲却摸摸孙儿了头,改变了主意。于是我们一家人朝着开满菜花、种有整齐的桑树、尽头是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的小路走去。走不过去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犹如背起了整个世界。
3.(1)“信服”表示内心真正认同、佩服并接受某种观点或建议。它传达出一种心悦诚服的态度,体现出母亲对“我”作为家庭主心骨的尊重与信赖。“我”在家庭中的成熟与担当。这个词让母子之间的温情显得更加自然、深厚,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点点头”是一个具体的动作描写,这个动作轻柔而不张扬,却传递出浓浓的亲情与尊重,它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视、可感,增强了画面感和真实感。
(2)重复使用“太迟了”,是典型的反复修辞手法,强调春天迟迟不来的事实。重复加强了语气,传递出说话者内心的惋惜、焦虑甚至悲悯。
“挺”本义是“支撑、坚持”,这里用作动词,指老人在严寒与病痛中努力维持生命,等待春暖。它把抽象的生命抗争具象化,表现出一种顽强却终归无力的状态,凸显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并存,带着悲壮色彩。
(3)“摸了摸”是一个轻柔、细腻的动作,表现母亲对孙子的疼爱与怜惜。“变”字说明母亲改变了原先的想法。为了满足孙子的愿望而妥协。这一“变”,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包容与宠爱,也展现家庭决策中的温情与弹性。母亲因爱而“变”,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这个字让看似微小的生活细节升华为亲情的闪光瞬间。
4.(1)这句话将“我”在家庭决策中的瞬间心理,比作“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的责任感,看似夸张,实则深刻。
“责任的重大”:表面看,只是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的小事,但对“我”而言,这关系到母亲的安危、儿子的愿望、妻子的态度,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关键抉择。作为中年一代,“我”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必须兼顾老幼,平衡各方。
“就像领袖人物”:这一比喻极具张力。它并非炫耀权威,而是强调责任的庄严性。在家庭这个“微型社会”中,每一个决定都关乎亲人的幸福与尊严。“严重关头”暗示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不可逆——母亲年迈,陪伴时日无多,因此每一次选择都显得格外重要。
(2)这是全文情感与哲理的高潮,体现了一种生命时间观和伦理选择。
“委屈儿子”:孩子的需求被暂时搁置,但这不是冷漠,而是基于长远考量的理性与深情。童年会有无数条小路可走,而母亲的晚年却不可重来。
“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vs “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这是对生命阶段的清醒认识。儿子正处于生命的上升期,未来漫长;母亲则步入黄昏,时光有限。因此,“我”选择了优先陪伴即将离去的人,这是一种深沉的孝道,也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敬畏。
(3)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将一次散步升华为对人生与家庭的深刻思考。
“慢慢地,稳稳地,走很仔细”:不仅是动作描写,更是心态的写照。他们走得小心,是因为背上背负的不只是人,更是责任与情感的重量。每一步都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背上的同她背上的”:指的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妻子背上的儿子。一老一小,象征着生命的两端——过去与未来,源头与延续。“就是整个世界”:这是全篇最震撼的比喻。从家庭角度看,“老”与“小”是“我”和妻子生命的全部牵挂;从人类延续看,中年一代背负着过去(父母)与未来(子女),是连接两代的桥梁;从哲学层面看,爱与责任构成了我们生命的全部意义,“世界”不在远方,就在我们肩头。
5.
(1)任务一:①这是母亲视角下的小路远景,聚焦“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这些意象与农耕、收获、家园紧密相关,象征着安宁、富足与亲情的延续。母亲因此改变主意走小路,说明她被这充满希望的景色打动,也体现她对子孙未来的美好期许。
②这是全家人共同走向的画面,不再只是观察,而是走向希望。菜花、桑树、鱼塘不再是静态风景,而是成为一家人前行的目标。阳光下的行走,象征着家庭的和谐、责任的践行与生命的传承。景物在此成为情感的归宿与行动的指引。
(2)任务二
①全景式、俯瞰式描写,第三人称叙述者视角;②由近(菜花)到远(桑树)再到更远(鱼塘),视线延伸,富有层次;③比喻(新绿“铺着”)、拟人(冬水“咕咕”起泡)、直抒胸臆(“使人想着生命”);④意象并列(菜花、桑树、鱼塘),画面感强,无直接抒情,含蓄蕴藉;⑤清新明丽,色彩鲜明(金色菜花、水波粼粼),突出视觉美感;⑥简洁平实,却蕴含深意,诗意升华;⑦景→情:由景生情,直接点明“生命”主题;⑧景→行:景物成为行动目标,情融于行
(3)任务三:
(4)任务四:
①空间上的由整体到局部再到行动路径的推进。语段一:描写的是广阔田野的全景——“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嫩芽”“冬水”,展现的是南方初春的整体氛围,视野开阔,是宏观背景。语段二:视角收缩,聚焦于一条小路的远景——“金色的菜花”“两行桑树”“鱼塘”,是具体的生活图景,是母亲目光所及的细节。语段三:从“看”转为“走”,景物成为行动的目标与方向——“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空间从静态观察变为动态奔赴。
②时间上的逻辑延续与情节推动。语段一出现在散步初期,为全文定下“生命复苏”的基调;语段二出现在家庭面临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的关键时刻,母亲因看到小路上的美景而改变主意;语段三则是决定后的行动结果,一家人共同走向那片美景。
③意象上的呼应与整合。三段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高度一致,“冬水起泡”与“水波粼粼的鱼塘”形成同一水域在不同视角下的呼应;“新绿”“嫩芽”是春天的普遍特征,象征生命萌发。而“菜花”“桑树”是其具体化表现,象征生活之美与家园之宜;语段三将语段一的“生命”与语段二的“田园”融为一体,实现了意象的最终整合。
6.示例一:《妈妈的“烦人歌”》“作业写完没?”/你一天问八遍,/像复读机卡带,/可当我真忘带时——/你追到学校门口,/举着保温盒喊:/“先吃点饼干垫垫!”/放学回家,/桌上总有热乎的鱼汤,/你说“补脑”,/我知道,/那是你偷偷/把“我爱你”/炖进了汤里。
示例二:《碗底的月亮》碗沿上,有她唇印的弧度,/ 汤面浮着金黄的油星。/ 我喝下整个童年的温度,/ 她笑纹里,米粒般闪着光。/ 后来,我学会熬同样的粥,/ 却总少一味无声的守候。/ 那空碗盛满月光,/ 像她欲言又止的凝望。
7.(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