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12《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一课。课文主要叙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们有序转移,而他自己和儿子却不幸被洪水吞没的故事,颂扬了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光辉形象。这篇小说虽然篇幅较短,但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2.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咆哮 惊慌 拥戴 呻吟
2.说说这篇小说主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老支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桥”为题目呢?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桥。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根据学生第一课时的作业反馈,选择听写其中易错词语,有利于巩固第一课时学习成果。同时,回顾小说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再次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有助于接下来的新课学习。】
二、关注环境,体会作用
1.我们知道,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读小说,我们不仅要聚焦人物和情节,还要关注其中的环境描写。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雨水、洪水的句子,拿笔用波浪线画出来,读一读。再想想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全班交流对雨水和洪水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相机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1)请结合相关语句,说说这些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①说明情况紧急,烘托出紧张的气氛,牵动读者的心;②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③反衬出老支书勇敢无畏的形象。)
(2)男女生分行朗读上面的句子。
3.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桥”。那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桥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桥的句子,拿笔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再想想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全班交流对木桥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其在表达上的特点和在文中的作用。
(相机出示句子)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1)请结合相关语句,说说这些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全班齐读上面描写木桥的句子。
5.小结:雨水、洪水和木桥,一起构成了小说的环境,既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反衬出老支书光辉的人物形象。今后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要留意其中的环境描写和它们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找句 — 品特点 — 探作用 — 朗读” 的步骤,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描写价值,加深印象。】
三、精读情节,品析人物
1.刚才我们通过分析雨水、洪水和木桥,读懂了环境描写对故事的重要作用。而情节正是展现人物形象的 “舞台”,这篇小说围绕 “山洪逃生” 展开的情节里,老支书的每一个举动都藏着他的品格。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 “△” 标出老支书在不同情节中的关键动作、语言,再想想这些情节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全班交流情节与人物表现,教师引导结合具体语句谈体会。
(相机梳理核心情节与人物表现)
情节1:洪水围村,村民慌乱拥桥
老支书表现:“站在桥边,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情节2:儿子插队,破坏秩序
老支书表现:“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情节3:木桥将塌,生死关头
老支书表现:“抓住小伙子的胳膊,把他推上木桥”“(自己)被浪头吞没”
(1)从“沙哑喊话”“冲、揪、吼”“推”这些动作、语言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支书?试着用关键词概括。(预设:沉着镇定、坚持原则、舍己为人)
(2)对比“揪儿子”和“推儿子”两个情节,老支书的态度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他怎样的内心?(引导理解:“揪”是守党员本分,“推”是藏父爱本能,两者统一于“舍己为人”的初心)
(3)分角色朗读:请一组同学分别扮演老支书、村民、儿子,朗读上述情节中的对话与动作描写,读出人物的情感。
3.小结:小说通过“指挥排队 — 揪出儿子 — 推儿上桥”这三个关键情节,用动作、语言描写让老支书“沉着、公正、无私”的形象更鲜活。今后读小说,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关键情节,更深入地读懂人物。
【设计意图:情节是人物的“外衣”,本环节通过“找情节 — 品表现 — 析品质”的步骤,引导学生从情节细节中挖掘人物内涵。对比“揪”与“推”的矛盾情节,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小说“以情节塑人物”的特点。】
四、讨论课题,升华情感
1.看得出来,老支书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那如果让你给这篇小说重拟一个题目,你想到了哪个题目呢?简要说说理由。
2.我们的编者为什么用“桥”来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你认为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是的,危难关头,是老支书,就是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沉着镇定,用自己的光辉党性,为全村人撑起了一座通向安全的生命桥。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课题!是啊,虽然木桥坍塌了,但是,在村民的心中,老支书早已化作了一座桥,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之后,又回归整体,引导学生统览全篇,围绕课题展开讨论,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水区,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五、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总结写作特点:“这篇课文通过紧张的情节、生动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塑造了老支书的英雄形象,还让‘桥’有了双重含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2.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老支书这样的人 —— 比如抗疫时的医生、救灾时的消防员,他们也在为别人‘搭桥’。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指名简单分享)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