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4《诗词三首》过关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路难(其一)》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誉为“诗圣”。
B.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刘禹锡,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苏轼,词作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D.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怀天下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下列关于诗题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酬”指以诗文相赠答,是唐代文人交往的常见方式。
B.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源自《周易》“乐天知命”。
C. “扬州初逢”说明此诗写于刘白二人首次见面时。
D. “见赠”的“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赠送”。
2、用诗词原句填空。
(1)与友人漫步西安古城墙,感受都市繁华,憧憬美好未来,吾辈坚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
(2)刘禹锡虽经巴山楚水,但他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人生前景必将美好的道理。
(3)戏文“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中的“人月双清”使人想起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祝愿。
(4) 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功成名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作者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
(一)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的诗眼为“行路难”。请仿照示例,找出表现“难”的两句诗,谈谈困境中李白的形象。
示例:我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面对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下咽,可见诗人心中充满着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______,______”的诗句中,读出了一个______。因为______。
2.这首诗以浪漫的笔法书写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
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回顾自己被贬谪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烂柯人”则突出了回归故乡后的物是人非之感。
C.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自比,描绘出一幅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悲观失望。
D.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回应了诗题中的“酬乐天”,表示受到白居易赠诗的鼓舞,要振作精神面对未来。
2.若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看作刘禹锡人生境遇与精神世界的映照,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能窥探出他怎样独特的精神特质?请结合诗句内涵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下面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兼怀子由”表明写作目的,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
B.“我欲”“又恐”“何似”透露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和情感波澜。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流转,暗示时间流逝,含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D.此词是苏词的代表,构思奇拔,独辟蹊径,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中秋词中的绝唱。
2.“高处不胜寒”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四、拓展提升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释】①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书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2.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述。
九上《诗词三首》过关练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A 3.C、
二、用诗词原句填空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三、诗歌鉴赏
(一)《行路难(其一)》
1. 示例一: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读出了一个陷入困境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却遇到“冰塞川”“雪满山”的阻碍,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李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的无奈。
示例二: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读出了一个迷茫彷徨的李白。因为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面对多条岔路,不知该往何处去,生动地表现出他在人生困境中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2. 浪漫笔法体现在诗歌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宴会的奢华,营造出一种奇幻的氛围。在精神追求方面,诗人虽遭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但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豪迈的精神,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这种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追求。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答案:C
2. 答案:从这两句诗能窥探出刘禹锡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沉舟”“病树”是诗人自比,虽然自己遭遇贬谪,仕途不顺,如同沉舟、病树一般,但诗人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悲苦之中。他看到“千帆过”“万木春”,意识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这体现出他能够以豁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遭遇,不被眼前的困境所打倒,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水调歌头》
1. A
2.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高处不胜寒”表面是说天上的宫阙太高了,承受不住那里的寒冷,实际上深刻地表达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天上”象征着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境界,但“高处不胜寒”又暗示了那种境界的孤寂清冷;而人间虽然有悲欢离合,但更有温暖和亲情。词人通过对“高处”寒冷感受的夸张描写,更突出了他内心的这种矛盾情感。
四、拓展提升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1. 答案:
景象:词的上片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秋景图。秋色渐浓,寒霜降临,黄花报信;小窗低户掩映在幽深之处,一条微斜的小路环绕其间。
作用:营造了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为下文词人抒发内心的感慨做铺垫。同时,秋景的萧瑟也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惆怅和落寞。
2. 答案:
①隐居之乐:词的上片描绘了清幽的居住环境,词人坐在小窗低户旁,看流年轻度,鬓发渐白,徙倚望沧海,享受着天净水明霞的美景,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闲适之情。
②壮志未酬的悲愤:下片中“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通过描写悲风、新雁、边马、胡笳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词人以谢安自比,渴望能像谢安一样谈笑间平定胡乱,却无奈只能隐居,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