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09: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三上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本单元以“走进金色秋天,感受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古诗三首》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的别样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儿童眼中的秋天,《秋天的雨》则从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动植物准备冬眠多个角度描绘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此前,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提出这个学习要求,是进一步综合运用。
本课的三首古诗均是七言绝句。《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秋天的洞庭湖湖光山色的生动描写。《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对深秋枫林美景的热情赞美;《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在秋夜触景生情对儿童生活的怀念。本课三首古诗,既要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又要在诵读中积累传承,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这三首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词语、诗句意思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美好感情;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诗画结合,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
【设计理念】
1.紧扣单元主题,构建整体认知。以单元“走进金色秋天,感受自然之美”为核心,开篇通过单元通览梳理课文脉络,将《古诗三首》与单元内其他现代文关联,让学生明确“古代诗人眼中的秋天”与“儿童、散文家笔下的秋天”的差异,建立对“秋之美”的多元感知,为后续分诗学习奠定整体语境基础。
2.落实语文要素,分层突破难点。针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要素,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采用“注释+插图+生活经验”的组合方式—— 如借注释解“萧萧”“坐”,用AI动图、实景图具象“镜未磨”“青螺”,联系生活说“霜叶”“促织”,避免单一讲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解词语的综合方法。
3.聚焦古诗特质,以读悟情赏景。遵循古诗教学“读—品— 悟”逻辑,通过师生合作读、看图吟诵等形式,引导学生把握诗句节奏;同时以“想画面”为桥梁,如让学生描述《望洞庭》的湖光月色、《山行》的枫林美景,将文字转化为具象场景,进而体悟诗人对秋景的赞美(刘禹锡、杜牧)与对童年的怀念(叶绍翁),实现“赏景”与“悟情”的深度融合。
4.夯实基础目标,兼顾积累运用。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注重生字词与古诗积累的落实——集中认读 “庭、磨”等生字及多音字,重点指导“庭”“挑”的书写;通过同桌互背、当堂默写《山行》,强化古诗记忆,符合三年级“识字写字 + 积累古诗文”的课标要求,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另增补新教材衔接识字“径、宋、盘”),读准多音字“磨”“挑”,会写“庭、相”等11个字(另增补新教材衔接字“银”)。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句表达的心情和情感。
3.能读好诗句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诗句表达的心情和情感。
教学过程
◎单元通览,情境导入
1.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第二单元,跟随着课文作者,走进金色秋天,感受自然之美。
出示单元目录,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2.这节课,我们先跟随古代诗人,走进金色的秋天,去感受自然之美。
揭示课题:古诗三首
◎学习任务一 整体通读,初步感知
1.听读三首古诗,圈画出生字和多音字。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集中认读:
庭 未 盘 径 斜 宋 萧 促 磨 挑
3.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好诗句的节奏。
5.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发现的?
指名学生交流,预设参考: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中的“秋月”。
《山行》:“寒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容易误以为这里是写“二月花”,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红于”,这里是拿霜叶和二月花作对比)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相机引导参看注释理解“萧萧梧叶”的意思;“江上秋风”)
◎学习任务二 学习古诗《望洞庭》,感受秋日洞庭湖的美景
过渡:三首诗都写了秋天的美景,让我们先跟随第一首诗,去欣赏秋天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一)解诗题,知诗人
1.读一读诗的题目,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相机追问:“望洞庭”能不能改成“看洞庭”?(不可以,“望”说明看得远,范围大。洞庭湖是一个很大的湖)
知道洞庭湖在哪里吗?出示图片和简介: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境内,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与长江相连。
2.诗人是谁呢?读准字音“禹、锡”。
出示简介,了解刘禹锡:刘禹锡,唐代诗人,被称为“诗豪”。
(二)品诗句,想画面
诗人望洞庭,望到了怎样的湖光山色呢?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师生合作读一读诗句。
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以教师的朗读带节奏,感染学生的朗读。然后调过来,学生先读,教师接读,要求学生给老师带节奏,感染老师。
2.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为什么叫“湖光”?(湖水映照着天空、月光)
“秋月”——秋天的月亮。
“两相和”——(引导参看注释理解)湖光和秋月之间很和谐。
“潭面”——湖面。
“镜未磨”——唐代还没有玻璃镜,使用的是铜镜,需要反复打磨光亮,才能成为镜子。
3.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画面。
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交流,预设参考: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月光照耀着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4.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湖光山色呢?
出示AI动图。大家觉得跟诗句描写的画面是一样的吗?
看着动图,吟诵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师生合作读一读诗句。读法同前两句。
2.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遥望”——远远地看。
“山水翠”——“翠”就是翠绿。山和水为什么都是“翠”的呢?
“白银盘”——出示图片,诗句中的白银盘其实是指什么?(洞庭湖湖面)
“青螺”——出示图片,诗句中的青螺其实是指什么?(湖中的一座山,叫君山)
3.根据诗句说说看到的画面。
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交流,预设参考: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一个巨大的白银盘。湖中的君山,就像盛放白银盘里的一枚青螺。
4.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画面呢?
出示图片。大家觉得跟诗句描写的画面是一样的吗?
看着画面,吟诵这两句诗。
(三)悟诗情,吟古诗
感谢诗人刘禹锡,让我们欣赏到了如此美丽的湖光山色。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交流,明确:愉快、喜悦,对洞庭湖的景色非常喜爱。
我们也带着这样的心情,学着刘禹锡吟诵这首诗吧!
◎指导写字
出示课文写字表,观察字形,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重点指导“庭”“挑”,注意笔画笔顺。
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写一写。
◎学习任务三 学习《山行》,感受秋日枫林的美景
(一)解诗题,知诗人
1.出示古诗《山行》,说说题目的意思。
山行:在山上行走,也叫登山,上山。
2.认识诗人杜牧。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诗人李商隐,合成“小李杜”。(那,知道“大李杜”是谁吗?)
(二)品诗句,想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指名朗读诗句,相机指导读好诗句节奏。
2.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1)杜牧登山,登的是一座怎样的山?从哪里看出来的?
指名交流,相机理解“远上寒山”“白云生处”等字词。
远上寒山:远远地通向秋天的山,因为山路是往上走的,所以说“远上”。
白云生处:参看注释,可以知道是“白云产生的地方”,可见山很高。
(2)登山的路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相机理解“石径斜”:歪歪斜斜、曲曲折折的石头小路。
3.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读着诗句,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交流,预设参考: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向上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4.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画面呢?
出示图片,朗读诗句,读出这种山高路长、云雾缭绕的感觉。
过渡:山高路远,那得抓紧赶路才是。可杜牧却停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指名朗读诗句,读好诗句节奏。
2.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坐”——借助注释理解:因为。这是个文言词,意思跟今天不一样。
“枫林晚”——晚秋时节的枫林,这个时候枫树的叶子变红了。
“霜叶红于二月花”——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霜叶”“二月花”。
3.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指名交流,预设参考:杜牧停下马车欣赏晚秋时节的枫林,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画面吗?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欣赏。
(三)悟诗情,吟古诗
在登山的路上,意外地欣赏到了这样的风景,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会怎样吟诵这两句诗?朗读诗句,读出兴奋、赞美的语气。
◎学习任务四 学习《夜书所见》,感受秋天别样的情趣
我们再跟着宋代诗人叶绍翁,去江上看看秋天的风景。
(一)解诗题,知诗人
1.出示古诗《夜书所见》,说说题目的意思。
书:写。
夜所所见:夜晚写下所见到的情景。
2.认识诗人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曾做小官,长期客居他乡。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写下来的。
(二)品诗句,想画面,悟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指名朗读诗句,相机指导读好诗句节奏。
2.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萧萧梧叶”——参看注释说一说;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有没有听过这样的声音。
“送寒声”——为什么说梧桐叶送来的是“寒声”?(秋天天气变冷了)
“动客情”——“客”是指谁?(诗人自己,他漂泊在外,离开故乡,所以称自己是客。)江上的秋风,吹动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
3.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交流,预设参考:江上的秋风,吹得梧桐树的叶子萧萧作响,也吹到了诗人的身上。
此情此景,你觉得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
带着体会朗读这联诗句,读出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
就在诗人感到旅途的孤独、寂寞、忧愁,感到秋风的阵阵寒意的时候,诶,他突然看见了什么?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读一读诗句,说说叶绍翁看见了什么?
交流中相机点拨:
什么是促织?出示图片了解:促织也叫蛐蛐儿,是古代大人小孩都喜欢玩的小昆虫。挑促织就是捉蛐蛐,蛐蛐喜欢藏在草丛里,要把它挑出来。
2.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
那盏灯,诗人是肯定看见的;那个挑着灯的小孩子,也是看见了的。那么,促织,诗人看见了吗?促织那么小,离得有点远,诗人肯定是看不见,又凭什么就知道那小孩子是在挑促织呢?(诗人小时候也干过这样的事情)
此情此景,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什么?——想起自己小时候,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
在这深秋时节的寒夜,这一盏小小的灯,不仅照亮了那个小孩子挑促织的地方,也温暖了诗人那颗孤独、寂寞的心!
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整体观照,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三首诗,相机板书或板贴(参看板书设计)。
我们通过三首古诗——《望洞庭》《山行》《夜书所见》,跟着三位诗人——刘禹锡、杜牧、叶绍翁,欣赏到了秋天的不同风景——秋月映照下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比二月鲜花还要红艳的深秋枫林、萧萧梧叶送来的阵阵寒声,还体悟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有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把秋天的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3.背一背三首诗,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
4.默写《山行》,当堂反馈。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