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鲁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鲁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5 08:4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同步作业
一、知识归纳
1、生态系统的 和 处于相对 的一种状态,叫作生态平衡。
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及其 是相对 的,能够维持正常的 和 ,形成一种 平衡。
3、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其原 有的 和 ,维持生态平衡。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 。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 和 越多, 越复杂, 越强;反之 越弱。
5、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因素有 和 两类。目前 是破坏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遵循 的发展规律,保持 稳定,实现 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鼠→蛇→鹰”是一条食物链
B.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A. B.
C. D.
3.巴西龟因小巧可爱,被许多家庭当宠物饲养。然而,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适应能力强且在我国鲜有天敌的巴西龟在某池塘中大量繁殖,造成池塘中的鱼虾数量大量减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池塘中原来的鱼虾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B.巴西龟的大量繁殖,打破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
C.鱼虾数量减少后,池塘生态系统会马上恢复平衡
D.巴西龟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池塘中一些依赖鱼虾生存的生物数量下降
4.荷兰花海里的河流非常清澈,水网密布、水草丰茂,河面上还经常能看到白鹭。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A.改变非生物因素
B.减少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5.泉州湾红树林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如果大量捕杀鸟类,将破坏红树林的生态平衡。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
A.无限的 B.有限的
C.绝对稳定的 D.不变的
6.下列为4种生物A、B、C、D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的食物网模式图,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是(  )
A. B.
C. D.
三、拓展应用
7.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国家农业农村部计划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生态农场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资料二:在国家环保与能源发展政策的推动下,生物质能在近十年迎来快速发展。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如烧柴火就是人类最早对生物质能的利用。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生态农场如图所示,据资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1)该农场中的农作物和杂草等属于生态系统的     ,二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是     。
(2)该农场中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如果该农场环境被污染,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     不断累积,对生物造成危害。一段时间后,图中     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原因是

(4)沼气属于生物质能的一种,沼气池中的甲烷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的     ,在无氧条件下能将粪便等有机物分解并生成清洁能源甲烷。甲烷细菌与真菌的结构特点相比是没有成形的     。
4.2.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同步作业
一、知识归纳
1、生态系统的 结构 和 功 能 处于相对 稳定 的一种状态,叫作生态平衡。
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数量 及其 所占比例 是相对 稳定 的,能够维持正常的 能量流动 和 物质循环 ,形成一种 动态 平衡。
3、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 能力,可以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界影响后逐步恢复其原有的 结构 和 功能 ,维持生态平衡。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 一定限度的 。
4、生态系统中生物的 种类 和 数量 越多, 营养结构 越复杂, 自我调节能力 越强;反之 自我调节能力 越弱。
5、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因素有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两类。目前 人为因素 是破坏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遵循 生态系统 的发展规律,保持 生态系统 稳定,实现 生态系统 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鼠→蛇→鹰”是一条食物链
B.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解答】解:A、食物链的书写:起于生产者,止于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消费者;分解者不写入;箭头指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即箭头指向取食者。该选项中的食物链“鼠→蛇→鹰”的起始部分不是生产者,因此不是一条食物链。A错误。
B、“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不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C、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草原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较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较弱。C正确。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必须有非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C。
2.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A. B.
C. D.
【分析】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解答】解: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其它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其数量应是呈波浪形的消减状态,不可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更不可能是一直呈增多状态,因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受应是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选项D图示符合题意。
故选:D。
3.巴西龟因小巧可爱,被许多家庭当宠物饲养。然而,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适应能力强且在我国鲜有天敌的巴西龟在某池塘中大量繁殖,造成池塘中的鱼虾数量大量减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池塘中原来的鱼虾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B.巴西龟的大量繁殖,打破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
C.鱼虾数量减少后,池塘生态系统会马上恢复平衡
D.巴西龟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池塘中一些依赖鱼虾生存的生物数量下降
【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种类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A、池塘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外界严重干扰时,通过自动调节能力,其中的鱼虾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A不符合题意。
B、巴西龟的大量繁殖,造成生物入侵,打破了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B不符合题意。
C、池塘中的鱼虾数量减少后,池塘生态系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超过了其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不会马上恢复平衡,C符合题意。
D、池塘中一些捕食鱼虾的生物要依赖鱼虾进行生存。巴西龟的大量繁殖导致鱼虾数量大量减少,那么池塘中一些依赖鱼虾生存的生物就会因食物减少而导致数量下降,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荷兰花海里的河流非常清澈,水网密布、水草丰茂,河面上还经常能看到白鹭。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A.改变非生物因素
B.减少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减少分解者的数量
【分析】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自我调节能力也越高。
【解答】解: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泉州湾红树林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如果大量捕杀鸟类,将破坏红树林的生态平衡。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
A.无限的 B.有限的
C.绝对稳定的 D.不变的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在鸟类的栖息地,如果大量捕杀鸟类,将破坏红树林的生态平衡,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故选:B。
6.下列为4种生物A、B、C、D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的食物网模式图,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是(  )
A. B.
C. D.
【分析】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越复杂,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也就越强。
【解答】解:A、选项中的食物链有:甲→乙、甲→丙、甲→丁,3条食物链,A不符合题意。
B、选项中的食物链有:甲→丙、甲→丁、乙→丙、乙→丁,4条食物链,B符合题意。
C、选项中的食物链有:甲→乙→丙、甲→乙→丁,2条食物链,C不符合题意。
D、选项中的食物链有:甲→乙→丁,甲→丙→丁,2条食物链,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三、拓展应用
7.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国家农业农村部计划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生态农场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场,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资料二:在国家环保与能源发展政策的推动下,生物质能在近十年迎来快速发展。生物质能是指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如烧柴火就是人类最早对生物质能的利用。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生态农场如图所示,据资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1)该农场中的农作物和杂草等属于生态系统的  生产者  ,二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是  竞争  。
(2)该农场中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农作物→人  。如果该农场环境被污染,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不断累积,对生物造成危害。一段时间后,图中  人  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弱  ,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
(4)沼气属于生物质能的一种,沼气池中的甲烷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的  分解者  ,在无氧条件下能将粪便等有机物分解并生成清洁能源甲烷。甲烷细菌与真菌的结构特点相比是没有成形的  细胞核  。
【分析】1、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等。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该农场中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人。
【解答】解:(1)农作物和杂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因此该农场中的农作物和杂草等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农作物和杂草为了共同的阳光、空气、水、无机盐等生存条件相互竞争,因此关系是竞争关系。种植农作物不能种得过稀,也不能过密,还能利用不能农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进行种植,因此农业生产上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的措施是合理密植、高矮套种等。
(2)该农场中人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人。如果该农场环境被污染,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累积,对生物造成危害,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因此图中人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3)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结构就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
(4)甲烷细菌能分解植物的遗体、人畜的粪便等,因此沼气池中的甲烷细菌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甲烷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因此与真菌(真核生物)的结构特点相比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故答案为:(1)生产者;竞争
(2)农作物→人);食物链和食物网;人
(3)弱
(4)分解者;细胞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