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在生病“打吊瓶”时嘴里会感觉发苦,这是因为药物随血液循环到达舌尖,刺激到了味觉感受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打吊瓶”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
B.药物至少要两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味觉感受器
C.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左心房
D.心脏中含有动脉血的是左心房和左心室
2.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尾鳍色素多的小鱼 B.将盖玻片盖在小鱼的尾鳍上
C.必须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D.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3.如图是人体内三种血管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血管内没有瓣膜
B.B血管中的血液流速最快、
C.C代表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管腔最小
D.血液流动的方向是B→C
4.中医中的切脉,也叫脉诊,由扁鹊创始,是中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切脉”主要切人的腕后部分,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血管中流的是含氧丰富的血
B.图中血液流动的方向为B→A
C.图中“切”的“脉”的是静脉
D.该血管管壁较厚,血流速度较慢
5.病人甲上臂受伤,病人乙患有肺炎,两人同时进行静脉滴注药物治疗,那么哪位病人体内的药物先到达患病部位,药物在其体内流动路线正确的是( )
①左心房②右心房③左心室④右心室⑤主动脉⑥肺动脉
⑦上、下腔静脉⑧肺静脉⑨肺部毛细血管
A.甲,⑦→②→④→⑥→⑨→⑧→①→③→⑤→患病部位
B.乙,⑦→②→④→⑥→⑨→⑧→①→③→⑤→患病部位
C.甲,静脉注射后直接到达上臂患病部位
D.乙,⑦→②→④→⑥→⑨→患病部位
6.甲图、乙图分别为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某组织处局部血管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③肺动脉、D为右心房、⑤为静脉
B.心腔A,B中流的是动脉血
C.若⑥为小肠毛细血管,则⑦内血液的葡萄糖比与⑤内血液的葡萄糖要少
D.血液途径D→②→⑤→⑥→⑦→①→A的循环属于体循环
7.如图所示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图中符号①②表示气体交换,③④表示其它物质交换。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二氧化碳
B.②表示氧气
C.③表示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D.④表示尿素、尿酸等代谢物质
8.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型,四个瓶子分别模拟心脏的四个腔。对该模型的分析合理的是( )
A.瓶①表示心脏的右心房
B.流回到瓶②的血液是静脉血
C.瓶①中血液的含氧量低于瓶④
D.手臂静脉注射时,药液先进入瓶③
9.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胃壁中有发达的肌肉层,能够不断蠕动,促进食物的吸收
B.毛细血管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红细胞成单行通过
C.小肠绒毛内有很多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
D.心脏和血管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有利于保证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10.如图为血液流经某结构时某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其中OC表示结构中三种连续的血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B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则曲线可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
B.若AB为肾小管外毛细血管,则曲线可表示氧含量的变化
C.若AB为小肠毛细血管,则曲线可表示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D.若AB为肺部毛细血管,则曲线可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二、填空题
11.心脏主要由____构成,位于_________,它有____个腔,心壁最厚的是_______。
12.人体的血管分为_____、_____和_____3 种。动脉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它的管壁_____,弹性_____。静脉是从全身各器官运送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它的管壁_____,弹性_____,大静脉管腔内有_____,可防止血液_____。毛细血管则是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它的管壁_____,管径_____,一般只允许红细胞排成_____通过。
13.毛细血管是连接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的特点:数量大、分布广、管径小,只允许___________通过、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____。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________交换。
14.你可能患过感冒,也可能为此打过“吊针”。当注射液从你前臂的血管注入并进入肺时,药液经过的途径依次是(按顺序填入相应序号) 。
①肺静脉 ②肺动脉 ③上腔静脉 ④下腔静脉 ⑤右心房 ⑥左心房 ⑦右心室 ⑧左心室
15.根据“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用 倍显微镜观察尾鳍的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2)观察时发现血流速度最快的血管1是 。实验结束后, 我们应该将小鱼放回鱼缸或适合小鱼生活的池塘内。
16.某校正在开展“急救”项目化学习,小组绘制了人体心脏与血管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涌而出,应马上按压 (填a或c,下同)处止血;
(2)若b处为静脉抽血时针刺入的部位,应该在 处扎上胶皮管。
17.如图是血液流经人头部的物质交换模式图及交换前后物质变化柱形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所示血管类型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 。
(2)柱形图中A、B物质能表示二氧化碳的是 。
18.人体心脏中左右两个“泵”同时协同工作,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甲图表示心脏某阶段工作示意图,乙图为人体下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甲图中,[ ]所示心腔壁最厚,利于将血液泵至全身。
(2)甲图所示为心室收缩阶段,此时①与②、③与④之间的瓣膜 (填“开放”或“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流向 。
(3)若在野外不慎被毒蛇咬伤,伤口在B处(如图乙所示),我们在拨打急救电话“ ”后,可用鞋带(或其他物品)暂时捆扎图乙中的 (填字母)位置,能有效防止毒液随血液扩散到全身。为避免局部组织坏死,每隔15~20分钟,应将鞋带(或其他物品)放松1~2分钟。
19.如图中的曲线示意血液流经身体某器官时某种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或尿素)含量的变化,OC表示器官中相连续的三种血管。
(1)如果该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则OC为 内的血管,BC段血管中流的是 血。
(2)如果该曲线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则OC为 内的某些血管,BC段血管中的血液流入心脏四腔中的 。
(3)如果OC表示脑部的血管,则该曲线表示 含量的变化,OA段血管是 血管。
(4)无论血液流经什么器官,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AB段都是 血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A D D D B D C
1.C
【分析】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如下图:
【详解】A.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打吊瓶”时,针刺部位为静脉血管,A正确。
B.“打吊瓶”时嘴里会感觉发苦,药物经过的路线是: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舌部毛细血管→刺激舌上味觉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并在大脑皮层形成苦的感觉,故药物至少要两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味觉感受器,B正确。
C.静脉注射后,药物进过上腔静脉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C错误。
D.心脏中含有动脉血的是左心房和左心室,含有静脉血的是右心房和右心室,D正确。
故选C。
2.D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详解】A.小鱼尾鳍内含色素,如果色素量多,颜色深是不利于观察的,所以尽可能选择尾鳍色素较少的小鱼进行观察,A错误。
B.“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将载玻片盖在小鱼尾鳍上,再将培养皿放置在载物台上,B错误。
C.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C错误。
D.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D正确。
故选D。
3.A
【分析】图中,A是静脉、B是动脉、C是毛细血管。
【详解】A.图中A静脉,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在四肢静脉中有静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A错误。
B.B为动脉血管,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血流速度最快,B正确。
C.C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代表毛细血管,管壁最薄,管腔最小,C正确。
D.血液流动的方向是B→C→A,D正确。
故选A。
4.A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叫做动脉,动脉一般分布较深;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有的分布较浅,有的分布较深;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分布最广。
【详解】A.图中所示的是动脉,动脉中流动的是含氧丰富的血液,A错误。
B.在动脉中,血液是从心脏流向身体各部分,即图中的A→B,B错误。
C.中医切脉通常切的是动脉,因为动脉的跳动更为明显,能够反映出身体的多种生理信息,C错误。
D.动脉的管壁通常较静脉厚,弹性大,能够承受较高的血压,且血流速度较快,以迅速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D错误。
故选A。
5.D
【分析】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详解】静脉滴注的药物首先通过⑦上、下腔静脉进入②右心房,然后④右心室,接着通过⑥肺动脉到达⑨肺部毛细血管;这是甲、乙两人相同的途径,即⑦→②→④→⑥→⑨。病人乙的患病部位是肺部,所以药物先到达肺部,即患病部位。病人甲的药物从⑨肺部毛细血管进入⑧肺静脉,然后进入①左心房、③左心室、通过⑤主动脉再到上臂患病部位,因此甲的药物到达患病部位的过程比乙长。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D
【分析】图中,①是腔静脉、②是主动脉、③是肺动脉、④是肺静脉、⑤是动脉、⑥是毛细血管、⑦是静脉;A是右心房、B是右心室、C是左心房、D是左心室。
【详解】A.③为肺动脉,但D为左心室,⑤为动脉,A错误。
B.心腔A与B中流的是静脉血,C与D中流的是动脉血,B错误。
C.若⑥为小肠毛细血管,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因此,⑦静脉血管内的葡萄糖比⑤动脉内血液的葡萄糖要多,C错误。
D.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因此,血液途径D左心室→②主动脉→⑤动脉→⑥组织处毛细血管→⑦静脉→①上下腔静脉→A右心房的循环属于体循环,D正确。
故选D。
7.D
【分析】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是: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时,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图中符号①②表示气体交换,③④表示其它物质交换;结合题图中的箭头,可判定: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③是营养物质、④是代谢废物。
【详解】A.①由血液向组织细胞处扩散,表示氧气,A错误。
B.②由组织细胞处向血液扩散,表示二氧化碳,B错误。
C.③由血液向组织细胞运输,表示营养物质,但不可能是淀粉和蛋白质,因为淀粉、蛋白质只有被消化为葡萄糖和氨基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C错误。
D.④由组织细胞处向血液运输,表示尿素、尿酸等代谢物质,D正确。
故选D。
8.B
【分析】(1)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气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
(2)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3)①是左心房、②是右心房、③是左心室、④是右心室。
【详解】A.根据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①是左心房,故A错误。
B.根据体循环的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在身体各处毛细血管网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会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所以流回②的血液是静脉血,故B正确。
C.①左心房流的是动脉血,含氧高,④右心室流静脉血,含氧少,故C错误。
D.静脉注射时,药液随着体循环先到达心脏的②右心房,故D错误。
故选B。
9.D
【分析】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详解】A.胃壁中有发达的肌肉层,能够不断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食物的消化,而不是吸收,A错误。
B.毛细血管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物质交换,而不是直接有利于红细胞成单行通过,红细胞成单行通过主要是因为毛细血管的直径小,B错误。
C.小肠绒毛内有很多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不是消化,C错误。
D.心脏和血管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这一结构特点与其防止血液倒流的功能是完全对应的,正确反映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D正确。
故选D。
10.C
【分析】1、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详解】A.若AB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所以曲线可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A正确。
B.若AB为肾小管外毛细血管,经过肾小管组织细胞的呼吸作用,氧的含量会减少,则曲线可表示氧含量的变化,B正确。
C.若AB是小肠处的毛细血管,由于在小肠内吸收营养物质,因此饭后人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则曲线不可表示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C错误。
D.若AB为肺部毛细血管,肺泡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则曲线可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11.
【分析】根据心脏的位置和特点分析解答。
【详解】人的心脏在胸腔内两肺之间,胸部的中部偏左下方,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的形状像个桃子,大小和本人的拳头差不多。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各腔壁的厚薄是与输送血液的距离相适应的,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壁最厚。
【点睛】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2.
【分析】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其结构特点如下表:
血管类型 功能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较厚、弹性大 较小 快
毛细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 数量多,分布广 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最慢
静脉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 较薄,弹性小 较大 慢
【详解】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管腔大,有些分布深,有些分布浅,如是上下腔静脉.动脉血管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管壁较厚,弹性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一般分布深,有些分布浅,如体动脉.静脉瓣存在在四肢的静脉内.因此,在四肢静脉的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静脉曲张,是静脉瓣膜老化失去功能.毛细血管,其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运走,并产生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13.
【分析】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三种。
【详解】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运到全身各处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多分布在身体较深处;
静脉:将身体各部分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很慢.静脉中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静脉多分布在身体浅处。
毛细血管:是连通微最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能允许红细胞(直径7.7微米)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也最慢,毛细血管的这些得血液与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血管的特点。
14.③⑤⑦②
【分析】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即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
【详解】药液从前臂血管注入并进入肺的途径:
药液从前臂的血管(通常是静脉)注入后,会首先进入上腔静脉。
上腔静脉将药液输送到右心房。
右心房通过房室瓣将药液送入右心室。
右心室将药液泵入肺动脉。
肺动脉将药液输送到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
完成气体交换后,药液由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汇入肺静脉。
肺静脉将药液输送回左心房。
综上所述,药液经过的途径依次是:③上腔静脉 → ⑤右心房 → ⑦右心室 → ②肺动脉 → ①肺静脉 → ⑥左心房。因此,正确答案是:③⑤⑦②。
15. 低 动脉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图中1动脉,2毛细血管,3静脉。
【详解】(1)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
(2)1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流速度最快。
16. a a
【分析】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动脉的血流速度较快,针刺后容易发生危险;毛细血管的管径太小,不利于刺入;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分布较浅,管壁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因此输液时常选用静脉血管。
【详解】(1)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涌而出,是动脉出血,应马上按压近心端a处止血。
(2)抽血或者输血时,要用橡皮管捆扎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这主要是因为让静脉积血膨胀,便于寻找;若b处为上肢抽血时针刺入部位,那么应该在a点扎上胶皮管。
17. 红细胞单行通过 B
【分析】图示表示血液流经人头部的物质交换模式图及交换前后物质变化柱形图: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
【详解】(1)图中所示血管类型是毛细血管,判断依据是因为红细胞单行通过。
(2)动脉血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流经组织的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故柱形图中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
【点睛】此题涉及了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特点,解答时要注意逐题分析。
18. ① 关闭 动脉 120 A
【详解】如图甲所示,①是左心室、②是左心房、③是右心室、④是右心房。
(1)在心脏的四个腔中,①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其收缩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当心室射血时,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此时心房舒张,血液由静脉流向心房。
(3)若在野外不慎被毒蛇咬伤,在拨打急救电话“120”后,为防止蛇毒随血液经心脏扩散到全身,紧急处理时,应该用止血带扎住伤口的近心端A处,才能防止血液流向心脏。
19. 肺 动脉血 肾脏 右心房 氧气 动脉 毛细
【分析】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根据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可以判定:OA段是动脉,AB段是毛细血管,BC段是静脉。
【详解】(1)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即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因此如果图示中的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则OC为肺内的血管,BC段即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当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内的尿素等废物会明显减少;如果图示中的曲线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则OC为肾脏内的血管,BC段血管为肾静脉,其内的血液通过下腔静脉流入心脏的右心房。
(3)当血液流经脑部时,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脑细胞利用,将脑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因此如果OC表示脑部的血管,则该曲线表示的是氧气含量的变化,OA段血管是脑动脉,AB段是脑部的毛细血管,BC段是脑静脉。
(4)血液与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处,这是因为毛细血管具有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物交换。
【点睛】根据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以及正确识图是做好该题的关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