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第13课时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大单元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Radiation function of Metropolis——Take Shanghai as an example
GEO PPT
第二章 第一节
2026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课标呈现】
根据区域位置和区域特征,辨别营造区域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如辨析地质作用的类型和发生的位置。
认识不同地区的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的差异。
辨识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结合具体案例,领悟和尊重自然规律,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
【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考题 命题方向
2025 河北卷 以同生断层的形成为背景,考查特殊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黑吉辽卷 以某区域地层界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形成过程
江苏卷 以某地地质剖面图为背景,考查地质作用发生顺序的分析
2024 广东卷 以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山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对外力侵蚀的影响。
新课标卷 以湖南省永顺县土家族村寨的转角吊脚楼为背景,考查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湖北卷 以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与地下水运动的关系。
2023 全国甲卷 以地中海北岸某地的水系重组为背景,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全国乙卷 以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的抬升为背景,考查内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广东卷 以巴音河流域地下水的分布及溢出现象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影响。
浙江卷 以广东丹霞地貌景观图为素材,考察岩石的类型判断。
地质构造
Agglomeration and radiation of Metropolis
O1
含义: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岩层形态。
分类: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两种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
(构造运动)
地质
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岩层新老
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地形
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形态
背斜拱起;向斜下弯
老
新
①~⑦代表地层由老到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背斜
向斜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A
A′
B
B′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背斜谷
向斜山
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1
2
3
4
褶皱受力演示
1
2
3
4
张力
压力
褶皱受力演示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②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岩层新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形态 岩层通常向上拱起 岩层通常向下弯曲 构造地貌 侵蚀前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更加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反而成为山岭 示意图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称为断层
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
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
垂直向上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垒
垂直向下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堑
断层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并由此形成不同方向上的地貌错断现象
逆断层
正断层
错位断层
断层两侧的岩体为断盘,从运动方向来说,可以分为上升盘和下降盘。
从与断层面的关系来说,可以分成上盘和下盘。如果断层面倾斜,位于断层面上面的断盘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下面的断盘为下盘。
根据上盘和下盘的运动方向,可以把断层分为正断层和逆断层。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而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就称为正断层。一般在张力的作用下,上盘沿着断层面下滑形成,常出现在板块的生长边界。
逆断层:如果是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一般在挤压作用下产生,由于岩层受到挤压,所以在逆断层中经常会有褶皱同时出现。
垂直断层分类
上盘
下盘
下盘
上盘
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称为平移断层,也叫做走滑断层。平移断层一般只出现在挤压作用下。
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能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带附近派生出若干新构造地貌。
水平断层
圣安德列斯走滑断层
圣安德列斯走滑断裂位于美国西部沿岸地区,走向呈NW向,延伸长度约1300km,地表特征异常清晰,地表标志物明显被错断。1906年在旧金山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引发了对圣安德列斯断层的极大关注,圣安德列斯断层的现代轨迹在5~7Ma前开始形成,有关圣安德列斯断层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垂直断层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
垂直向上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垒
垂直向下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堑
两断层之间相对上升为地垒,常形成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两断层之间相对下降处为地堑,常形成构造盆地、谷地或低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断层线附近: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眼、湖泊。
地堑
地垒
山地
N
堆积作用
补给丰富
积水成湖
地堑
地垒
河谷的形成:
内力作用,两侧岩层断裂,形成断裂陷落带
流水的侵蚀作用强
河谷
降水丰富
落差大
平原
构造湖
地堑
断层构造地貌
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
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
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2025·全国卷·高考真题)我国温带湿润区某盆地内分布着海拔约280米、地势平坦的台地和海拔220~240米的河流谷地。台地基岩为沉积岩,风化物颗粒小、质地黏重;谷地地下水位常接近地表。盆地四周分布着海拔约380米的低缓花岗岩丘陵,是该区域的自然地带植被和土壤分布区;盆地北缘有一座海拔约880米、坡面陡峭的花岗岩山峰,成为盆地理想的眺望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盆地北缘陡峭的花岗岩山峰应是( )
A.火山 B.断块山 C.背斜山 D.向斜山
(2025·浙江·高考真题)坐落于地堑谷地一侧的某山脉是开展地理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某学校组织学生从山脚下的P地(34°8'20"N,107°52'53"E)登山开展考察。下图为学生绘制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7.P地有著名的天然温泉,与其直接相关的是( )
A.褶皱 B.沉积作用
C.断层 D.火山喷发
(2025·河北·高考真题)同生断层是伴随地层沉积过程而生长的断层,即地层边沉积,断层边生长,因此,同生断层两盘的同期地层相比,下降盘厚度大。下图示意盐丘上部的地堑构造,岩盐在P形成后上拱并先后刺穿C以及P下部,导致断层F1和F2的初始形成;其后F1和F2的构造活动具有同生断层性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导致F1和F2形成的初始构造作用是( )
A.岩盐上拱 B.地层错动
C.岩盐聚集 D.地层褶皱
(2025·河北·高考真题)同生断层是伴随地层沉积过程而生长的断层,即地层边沉积,断层边生长,因此,同生断层两盘的同期地层相比,下降盘厚度大。下图示意盐丘上部的地堑构造,岩盐在P形成后上拱并先后刺穿C以及P下部,导致断层F1和F2的初始形成;其后F1和F2的构造活动具有同生断层性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F1和F2具有同生断层性质的活动( )
A.始于K形成后,终于E沉积前
B.始于C形成后,终于K沉积前
C.始于T形成后,终于K沉积前
D.始于P形成后,终于E沉积前
(2023全国甲卷)图 1 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
1.据水系变化推测,MN 一线 (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思考: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断块山呢?
从外观上看:最大的差异是山坡的陡缓;
从地质构造上看:褶皱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块山的岩层是不连续的褶皱形成连绵不断山体,而断层陡峻的块状山地、形成陡崖、峡谷;褶皱是一系列波状弯曲变形,断层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1.向斜、背斜的判读方法
①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②岩层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
A 450 170
B 520 140
C 450 160
思考:判断ABC沿线的构造地质?
岩层的海拔=地面海拔-埋藏深度
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
项目 剖面图 平面图
依据岩层弯曲状况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图示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如图甲中①处(图甲中①处,由中心到两翼为A-B-C-D,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如图甲中②处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如图乙)
向斜山
向斜山
背斜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侵蚀后)
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
背斜谷
向斜山
煤
层
甲
丙
2.依据地貌特征判读断层
①处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如甲图中B。
②处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宁夏平原、汾河谷地),如甲图中A。
③处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常形成图中的断移河,如乙图。
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
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断层线附近找泉眼、河流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利用地质构造找水
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
覆盖岩层
天然气
石油
地下水
不透水岩石
利用地质构造找矿
覆盖岩层
天然气
石油
地下水
不透水岩石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
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
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
工程建设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和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破坏岩层的连续性,不易塌陷,安全性强
大坝选在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抗压性强,稳固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024年湖北)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多咸水。该区砂岩与泥岩(含盐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补给、谷地排泄”的特点。研究发现,地下水排泄条件好,盐分不易积累,发育淡水;反之则发育咸水。如图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据图分析,下列情况中,地下水排泄条件最好的是( )
A. 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B. 顺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C. 逆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D. 逆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2024年湖北)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多咸水。该区砂岩与泥岩(含盐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补给、谷地排泄”的特点。研究发现,地下水排泄条件好,盐分不易积累,发育淡水;反之则发育咸水。如图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图中所示的四个钻孔中可打出淡水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24年湖北)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多咸水。该区砂岩与泥岩(含盐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补给、谷地排泄”的特点。研究发现,地下水排泄条件好,盐分不易积累,发育淡水;反之则发育咸水。如图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条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为保证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该区地下水开采的最优策略是( )
A. 在断裂带附近开采 B. 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
C. 在含泥岩地层开采 D. 在井深较浅处分散式开采
(2024年河北卷)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滨里海盆地南邻里海,东邻乌拉尔山,油气资源丰富。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图)。盐层不仅为其下伏泥灰岩(可生油气且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优质封盖层,也为其上覆砂岩(不生油气但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封堵条件。
(3)在图(b)地层中,存在由盐层封堵(盖)而利于油气成藏部位,请用“●”在盐层中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中各标出一个来。
(2023年广东卷)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
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Agglomeration and radiation of Metropolis
O2
地质
构造图
地层纵剖面图
地层水平面图
类 型
地壳运动过程
地质构造和地貌
判读 (逆推)
地层纵剖面(侧视)图
地层水平面(俯视)图
岩层的新老关系
判读技巧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看沉积岩:一般情况下,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4)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看侵蚀面:若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
(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切断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晚于图中所有岩层。
(3)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切穿的Ⅱ岩层和Ⅲ岩层。
①看沉积岩:正常的沉积岩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Ⅱ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②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如图1中断层晚于图中所有岩层。
③看岩浆岩: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岩浆岩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Ⅲ岩层和Ⅱ岩层。
④看变质岩: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⑤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隆起后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遭侵蚀后又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
⑥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倾覆,说明岩层形成后,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若出现断层,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甚至出现过地震。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⑦推测岩层的形成环境
判断沉积环境:岩层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该地曾经有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石灰岩层反映出该地曾经是浅海。有红色岩层反映出该地曾经气候湿热。
岩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如图)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岩层新老关系
岩层层序律
其他规律
生物进化律
切割律
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
同一年代底层含有相同或者相似化石
平行的岩层
下层年龄老
上层年龄新
喷出岩
侵入岩
变质岩
距海岭距离
越远,岩石年龄越老
越近,岩石年龄越新
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总结:岩层的新老判断我们依据“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插足者新,被插足者老”的规律。
(2023年天津卷)图是某区域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区域地表出露的花岗岩可能形成于( )
A. 奥陶纪后,泥盆纪前
B. 志留纪后,石炭纪前
C. 泥盆纪后二叠纪前
D. 二叠纪后,白垩纪前
(2024年北京卷)图 5 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读图,回答第 9、10 题。
9. 图中( )
A. 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
B. 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
C. 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
D. 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2.地质构造的判断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Ⅴ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老翼新为背斜,中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2.地质构造的判断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明显的相对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2.地质构造的判断
2.地质构造的判断
地质构造类型
岩层是否连续
岩层新老
海拔和埋藏深度
海拔:直接根据数值判断类型
埋藏深度:不能直接判断类型
连 续
褶 皱
断 裂
断 层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
背斜/向斜
地垒/地堑
(2023年天津卷)图5是某区域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8.依据图中信息判断,A到B之间的地貌类型是 ( )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背斜谷
(2024年广东卷)1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当气温下降,湿度增大时,硫酸钠易发生水合反应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体积会强烈膨胀;在气温上升、湿度减小时,芒硝又可脱水形成无水硫酸钠(Na2SO4)。上述可逆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发现,在该县牛角寨山区紫红色砂岩表面及现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层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钠成分的硫酸盐物质。图 11示意牛角塞山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图1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
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
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8分)
(2024年广东卷)1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省仁寿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调查发现,在该县牛角寨山区紫红色砂岩表面及现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层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钠成分的硫酸盐物质。图 11示意牛角塞山区及附近区域地质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图1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区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8分)
甲区域为构造沉降区,易接受沉积;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构造抬升区,背斜顶部,易受剥蚀;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较老。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和垂直运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和垂直运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某种岩层缺失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蚀;
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4.地层水平面(俯视)图的判读方法
① 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
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图中为向斜)。
② 看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的关系:图中构造
为向斜,地形为山地,可知该地先受内力作用,
后受外力作用,为地形倒置。
③ 看岩层的走向:岩层分布以及走向可以明确水平受力方向,一般情况下,褶皱岩层的走向与水平挤压力垂直(图中受力方向为东南-西北向)。
④ 看岩层是否有断层及断层两侧岩层的位置和宽窄变化:从断层两侧岩层的错位情况可以判定水平移动方向,从断层两侧同一岩层的宽窄变化可以判定垂直移动方向。
(2025·北京·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
A.①岩层中发现三叶虫化石
B.②岩层由变质作用形成
C.②岩层曾受到过外力侵蚀
D.③岩层晚于①岩层形成
2.据图判断( )
A.断层形成早于古生代 B.背斜的形成早于侵蚀面
C.油气藏分布在泥岩中 D.岩层最深处已达上地幔
(2025·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推测该地最新的地质事件是( )
A.岩层褶皱 B.地壳沉降 C.岩层断裂 D.岩浆侵入
3.图中背斜顶部容易被侵蚀的证据是其顶部( )
A.更老地层曾出露
B.存在断层
C.存在岩浆的侵入
D.岩性差异
(2023年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 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 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 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 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