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狗学叫》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小狗学叫》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09:1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上《小狗学叫》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
本单元是聚焦“预测与推想”的全新阅读策略单元,核心目标是将学生阅读中无意识的预测心理,转化为可主动运用的阅读策略,同时关联“续编故事”的习作需求,形成“策略学习—实践—运用—创意延伸”的完整链条。
(一)单元核心定位
儿童阅读时多有“猜测情节”的本能,但多为被动零散。本单元的价值在于:一是将预测转化为“有依据、可验证、能调整”的主动策略;二是通过“找线索 —做预测—验结果”,倒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情节、角色、文体),加深理解;三是借“猜对的成就感”“猜错的探究欲”,让阅读从“单向接收”变为“与文本、作者互动”,激发阅读兴趣;四是鼓励多角度预测,释放想象力,让学生从“读者”升级为“阅读的发现者、创造者”。
(二)编排逻辑:“学—练—用”的梯度设计
为落实“了解预测方法并尝试运用”的阅读要素,单元按“感知—示范—练习—巩固—迁移”分层推进:
单元页:以“猜测与推想,使阅读充满乐趣”的导语点明预测的自然性,用 “纵横道路”插图隐喻“多角度预测”的趣味,激发兴趣。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承担策略示范,旁批提示从题目、插图、文本找预测线索,课后题用伙伴对话呈现“预测范例+依据”,引导对比“自预测与原文”,建立主动预测意识。
《犟龟》:侧重策略练习,学习提示要求“边读边预测”并总结角色形象,课后题拓展预测角度,指导接纳“预测与原文差异”,还尝试从课外书名预测内容,初步迁移。
《小狗学叫》:聚焦独立运用,学习提示要求预测“发展与结局”(故事含3 个结局),文中泡泡引导预测人物对话,课后题要求综合运用策略(课内结局+课外书),留足自主空间。
语文园地“梳理与交流”:总结预测价值,引导将策略延伸至课外阅读,形成习惯。
(三)阅读与习作要素的关联与差异
两者思维逻辑相通,但各有侧重。关联:均需“基于已有信息推想”,预测的方法(抓角色性格、情节逻辑)可迁移到续编,为“合理续编”(如李晓明生日故事)提供支撑。差异:“预测” 基于已有文本,需验证;“续编”无既定结局,思维发散空间更广,更需创造性与想象力。
(四)教学实施要点
1.单元整体教学:统整内容与活动,按“唤醒意识→学方法→练运用→迁课外” 推进。《老屋》教方法,《犟龟》练修正,《小狗学叫》强独立运用,穿插“梳理与交流”深化认知。
2.课文教学独特性: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经验,再用旁批引导方法;识字写字集中进行,保障策略学习的流畅性;重点借预测加深理解、感受趣味。
3.关注学生起点:不提前预习,可针对“已读/未读课文”的学生分层教学。
4.重视过程评价:从“多角度预测”“有依据预测”等维度激励,鼓励课内外主动用策略。
【单元目标】
1.认识4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19个字,会写22个词语。
2.能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了解预测的基本方法和依据;能将自己的预测与实际内容进行比较,修正想法;能梳理、交流运用预测策略的好处。
3.能在课外阅读中自觉运用预测策略。
4.能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听别人讲话时,能表现出交流的兴趣。
5.能根据插图和提示续写故事,把故事写完整,尝试使用“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课文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条小狗的奇特经历。故事里的小狗不会叫,受到别人的嫌弃和奚落。于是,它向小公鸡学习喔喔叫,却引来了狐狸的嘲笑;它又向杜鹃学习咕咕叫,却差点儿被猎人击中。这两次误入歧途的经历颇为曲折,会引发截然不同的预测内容。如,关于小狗能不能学会小公鸡喔喔叫,可能出现不同的预测方向:学不会,因为现实生活中小狗不会像小公鸡一样叫;学得会,因为童话故事里什么都可能发生。
本文与前两篇课文类似,以反复手法推进情节,为预测提供清晰依据,不同之处在于设有3种未完整呈现的结局,为学生预测留空间。第1种结局,小狗遇母牛并学哞哞叫,发端与前两处误入歧途情节一致,学生可依课文线索预测;第2种结局,小狗随农夫回家看守鸡舍,贴近现实,学生可凭生活经验预测;第3种结局,小狗遇同类学汪汪叫,发端同前两处但对象是同类,或与前情节不同。学生预测或与原文迥异,还可设想更多结局,增添趣味。此外,教材在小狗遇狐狸情节用省略号留白,泡泡提示预测对话,引导学生在不同位置尝试预测。
本课安排了学习提示和3 道课后题。学习提示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边读边预测,并重点关注对结局的预测。第1题引导学生交流对故事几种结局的预测,并将自己预测的结局与原文的结局进行比较,旨在提升学生使用预测策略的水平。第2题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故事内容,旨在增进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梳理自己对故事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第3题引导学生自选课外书,提高在课外阅读中运用预测策略的能力和兴趣,形成主动预测的习惯。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1幅是小狗向小公鸡学习喔喔叫的情景,第2幅是小狗受到狐狸嘲笑的情景,学生可以借助这两幅插图的差异预测小狗的心理变化。
【设计理念】
本设计立足统编教材“预测与推想”策略单元的核心目标,以“转化无意识预测为主动策略”为主线,构建“感知—实践—迁移”的学习路径。通过《小狗学叫》多结局的开放性文本,引导学生依据题目、插图、情节逻辑等线索进行多角度预测,在“猜想—验证—修正”的循环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感受阅读的互动性与创造性。教学强调策略的独立运用:从唤醒已有经验到自主预测情节发展,再到比较原文结局与个人预测的差异,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批判性。同时,关联课外阅读,推动策略迁移,形成“课内习得—课外运用”的阅读习惯,最终实现从“被动接收者”到“主动发现者”的角色转变,激发持续阅读的内驱力。
【教学目标】
1.认识“陌、讨、厌”等12个生字,读准“吗、中、弹”等3个多音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感受边读边预测的乐趣。
3.能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
4.能尝试运用预测策略阅读课外书。
教学重难点
能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根据课题,进行猜想
1.导入: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运用预测和猜想的阅读方法,已经读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犟龟》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了。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揭示课题:小狗学叫。齐读课题。
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没有猜想过什么呢?
指名交流,预设参考:
①小狗不是生下来就会叫吗?它为什么还要学叫呢?它要学的是不是一种特别的叫声呢?
①这只小狗应该非常特别,它连叫都不会呢,所以要学叫。
③这只小狗会向谁学叫呢?它会怎么学叫呢?它最后学会了吗?
相机评价:借助题目进行预测和猜想,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看来同学们已经会用这个方法了。
设计意图:以课题为切入点激活学生已有预测经验,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猜想,继续建立“题目是预测重要线索”的认知,为后续自主预测奠定基础,同时激发阅读期待。
◎任务一 循着课文,一边读一边猜想
1.集中识字读词,扫除阅读障碍。
出示本课生字词,多种方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练习认读。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吗、中、弹”。
陌生 讨厌 来访 忘记 忍着
委屈 发疯 结局 汪汪 搞不清
2.学生默读课文,体验边读边预测的乐趣。
出示学习要求:一边读故事,一边预测(猜想)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在产生预测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想想这样预测(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组织全班交流,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预测和猜想。
提供表达句式:
当我读到______时,我预测(猜想)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狗被动物们指责、嘲笑。
故事的第一个情节,写的是这只不会叫的小狗,被其他的动物指责、嘲笑。读到这个部分时,你是否进行了预测和猜想呢?谁愿意来分享?
出示课文片段。指名交流,要求学生说着这样预测的依据。
预设参考:
①当我读到动物们指责、嘲笑小狗的那些话时,我猜想小狗此时心里会难过。因为在生活中,我被别人指责、嘲笑,肯定会很难过的。
②当我读到“小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指责”时,也猜想小狗心里会很难过。接下来,它应该要开始学叫了。因为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小狗学叫”。
③当我读到小狗被动物们指责时,也猜想它一定会去学叫,因为前面说了,“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④其实都不用猜想,小狗肯定会学叫啊,看一眼书上的插图,就知道了。后面它在学公鸡叫。
预测交流后,分角色朗读第2-8自然段,读出动物们的指责、嘲讽的语气,体会小狗的心情。
(2)小狗跟小公鸡学叫。
出示小狗跟小公鸡学叫的片段及插图。
读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进行预测呢?
指名交流,预设参考:
①小狗应该学会喔喔叫了,因为它天天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
②读到小公鸡要叫小狗学叫,我猜后面就一定会出意外。因为小狗跟公鸡的叫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只狗在那里学鸡叫,多搞笑啊!
故事的发展,跟你的预测是一样的吗?
(3)小狗被狐狸嘲笑
出示小狗被狐狸嘲笑片段及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狐狸的神态、动作,朗读体会“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着滚,捧着肚子,竭力忍着不笑出声来”这一句。
引导关注文中泡泡图,猜想狐狸和小狗会有怎样的交流?指名学生演一演当时的情景。预设参考:
①“我……我没有看错吧?”狐狸擦了擦自己的眼睛,“没错!真的是一只小狗!小狗竟然学鸡叫,太有趣了!”小狗听见狐狸的嘲笑,十分尴尬。
②狐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它走上前去,好奇地看着小狗,说:“喂喂喂,我说你是一只狗,还是一只鸡呀?”小狗听了狐狸的话,说不出话来,脸一下子红了。
……
比较原文:
“哎呀!” 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一个圈套?”
“当然啦。你让我以为,是一只公鸡在树林里迷路了,而你却设下圈套想抓我。幸好我发现得及时。”
“我向你担保,我压根就没想抓你,我只是在这里练习。”
“练习?练习什么?”
“我在练习啼叫,现在差不多学会了。你听我叫得多好!” 说完,它又洪亮地喔喔叫起来。
“小狗感到很委屈,低着头,含着泪水默默走开了。”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又进行了怎样的预测呢?
指名交流,预设参考:
①小狗应该还会继续学叫的,但它不会学鸡叫了。因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就没意思了。
②小狗还会学叫的,而且还可能会再次被嘲笑,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因为故事情节常常会反复的,前面两篇课文就是这样的。
情节是不是跟大家的预测发展的呢?
(4)小狗跟杜鹃学叫,被猎人开枪。
课件呈现片段。分角色朗读。
说说这个情节与前面的故事情节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变化之处?指名交流,预设参考:
①相似之处——
小狗都碰上了好心的小动物,得到了它们的帮助;
小狗都学会了叫,只不过都不是狗的叫声;
小狗学会了叫之后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②变化之处——
这次不是受到嘲笑,都差点儿送命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又作出了怎样的预测呢?
指名交流,预设参考:
①小狗可能不会学叫了,它会学别的什么本领。不会叫是它的缺陷,但是它也会有自己的优点啊,可以学自己擅长的本领。
②小狗应该不会放弃,会继续学叫,但这次应该会学狗的汪汪叫了。
小结:同学们预测的本领越来越高了!大家已经初步学会灵活运用各种预测方法,一边读一边猜想了。这样的预测和猜想,让我们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那么,故事的结局,到底会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预测。
设计意图:通过集中识字扫清障碍,保障策略学习流畅性。以“边读边预测”为核心任务,要求学生在关键情节处标记预测点并说明依据,强化“有依据预测”的意识。分情节交流,结合插图、生活经验、文本反复结构等多元线索,训练预测的灵活性与合理性,体会阅读互动的乐趣。
◎巩固识字
再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集中巩固认读,识记字形。
“访、忍、疯、汪”等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来认读,还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如“仿—访”“思—忍”“枫—疯”“旺—汪”。本课三个多音字,引导学生在词语中再次辨别读音。
◎学习活动二 借助线索,预测不同的故事结局
1.大家应该都发现了,这篇课文跟前面两篇课文最大的不同是,故事有多个结局,而且每个结局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概括梳理课文提供的三个故事结局线索:
①遇见一头小母牛……
②碰上了一个农夫……
③听见一种奇怪的叫声……
这三个结局,都没有完整呈现出来,又给了我们预测和猜想的空间。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结局进行预测,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分享。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的预测,并说出这样预测的理由。
(2)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预测,思考这样的预测是否合理。
(3)如果觉得不合理,同学说完之后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
(4)最后推荐一位预测最有创意的同学,在全班交流分享。
3.组织全班交流分享。参照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设计意图:聚焦课文多结局的独特性,引导学生梳理三个结局线索(遇母牛、遇农夫、遇同类),自主选择预测方向。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预测及理由,促进思维碰撞与策略互学,培养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同时提升倾听与表达能力,为独立运用预测策略提供实践平台。
◎学习活动三 阅读原文,感悟故事不同结局的启示
1.刚才同学们都根据课文提供的线索,对故事的不同结局做了合理的预测。你想知道作者原文是怎么写的吗?
下发学习单,学生阅读故事原文。(故事原文资料详见学习单)
2.阅读后组织交流分享:
(1)原文的结局,跟你的预测一样吗?
(2)你从这样的故事结局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呢?
预设参考:
第一种结局的启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来学习更多的本领。
第二种结局的启示——只要善于利用,用对了地方,缺点有时候也可能会成为优点。所以当一个人有缺点时,要
第三种结局的启示——学习本领,找对老师也是很重要的。
3.你能试着再想象第四种结局吗?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象。评价这样的想象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原文结局与学生预测,深化对“预测需验证、可修正”的认知。引导学生从结局差异中提炼启示(如发挥天赋、善用缺点等),将策略学习与价值体悟结合。鼓励设计第四结局,进一步释放想象力,强化“预测无唯一答案”的开放思维,提升创造性表达。
◎学习活动四 了解作者,根据书中故事进行预测
1.《小狗学叫》这么有趣的故事,是谁写的呢?
出示作者简介及作品。
罗大里,意大利作家,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1970年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代表作有《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
2.布置课后阅读《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一边读一边预测和猜想。也可以把书中的故事读给同学听,请同学预测和猜想,然后接着读,看看同学的预测猜想和书中写的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引入作者罗大里及其代表作,将策略延伸至课外阅读。布置预测任务,推动学生主动迁移方法,形成课外自觉预测的习惯。通过邀请同伴预测并验证,增强阅读社交性,实现从课堂策略到终身阅读素养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