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4 20:1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逻辑的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
2.掌握逻辑的四种基本规律
3.学会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4.体会逻辑学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会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逻辑谬误,掌握逻辑的四种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思维工具的革新。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到牛顿的定律,再到图灵的算法,其底层无一不是严谨的逻辑在闪耀着理性的光芒。然而,在思想的长河中,也始终潜藏着另一股力量——逻辑的谬误。它如同迷雾,遮蔽真相;如同陷阱,诱人歧途。它曾让贤者陷入无谓的争辩,也曾让群体走向狂热的迷思。
今天,我们并非要从事高深的学术研究,而是要获得一件守护自我思想的武器。让我们一同拨开迷雾,勘破陷阱,为我们自己的思维,奠定一块最坚实的逻辑基石。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破谬误陷阱,立逻辑根基”。
任务一:握理论之武器,立逻辑之根基
过渡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勘破迷雾与陷阱,我们首先需要掌握识别它们的‘罗盘’‘地图’。这就引向了逻辑世界的四大基本法则,它们是一切理性思维的‘交通规则’”。
(一)逻辑的概念
1.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但遭遇的谬误也更多。我们必须具备识别谬误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成为谬误的受害者甚至传播者。逻辑,正是甄别信息与辨析谬误的武器。
2.逻辑概念:
(1)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
(2)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3)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
(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答案(1)规律、事理
(2)道理、理论
(3)思维的规律
(4)推理和论证的本领
(5)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
3.谬误概念:谬误,逻辑学所说的谬误特指有一定的迷惑性的错误。逻辑错误往往违背了思维和表达的基本规范。
4.逻辑与概念的关系: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学习逻辑,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二)概念的组成
1.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比如“古今中外以及将来的一切人”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有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发动机”这一概念:“把热能、电能等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用来带动其他机械工作。如电动机、蒸汽机、涡轮机、内燃机、风车。”
内涵:把热能、电能等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用来带动其他机械工作。
外延:电动机、蒸汽机、涡轮机、内燃机、风车。
3.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概念的内涵增多时,外延减少;内涵减少时,外延扩大。这种关系称为反变关系。
a.学生→中学生→高中生→重点高中学生→重点高中的尖子生
(内涵增多、外延减少)
b.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数
(内涵减少、外延扩大)
c.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
(内涵增多、外延缩小)
(三)概念之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指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情况的不同,相容关系又分为三种情况:全同关系、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
2.不相容关系
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叫全异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四)辨析基本逻辑规律
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全同关系)
2.矛盾律:又叫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3.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
4.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任务二:析日常之失误,破谬误之陷阱
过渡句:“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我们已经手握‘规则’,现在,让我们化身思维的侦探,进入生活的‘案发现场’,去看看这些规则是如何被打破的,这些谬误的陷阱又是如何巧妙伪装的。准备好了吗?‘猎人行动’开始!”
(一)明确逻辑错误
1.同一律逻辑错误
过渡:违反同一律漫画欣赏
违反同一律(全同关系)的要求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者“转移论题”“歪曲观点”
例1:今年的枫叶好像不够红,那就赏夏常在一丈红吧!(偷换概念)
例2: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
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转移论题)
例3:“晚上少吃点烧烤吧,健康一些。(理性建议)” (树立稻草人,歪曲观点)“什么?你让我永远告别烧烤?人生连快乐都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你这就是反人类饮食文化!”
2.矛盾律逻辑错误
过渡:日常矛盾律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互相矛盾: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例1:小明是个男孩子。 小明是个女孩子。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例2:小明在写语文作业。 小明在写数学作业。
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3.排中律逻辑错误
过渡:日常排中律逻辑错误
(1)违反排中律(矛盾关系)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 、“模棱两可”。
例1: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两不可,不可同假)
例2:在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模棱两可)
例3: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使用排中律不当,假二择一)
(2)矛盾律与排中律区别
矛盾律反对的是一并肯定“相互否定”的判断。
排中律反对的是一并否定“相互矛盾”的判断。
例如:有一块空地可以用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
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甲:违反矛盾律 乙:违反排中律
4.充足理由律逻辑错误
过渡:观看小视频
(1)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要点:
①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②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③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常见的逻辑错误:“没有理由”“理由虚假”“推不出来”。
即:强加因果、虚假理由、以偏概全、不当类比、循环论证。
(2)例1:看他的面相就不是什么好人,这件事肯定是他做的。(强加因果)
例2:所有的猴子都是人变的,金丝猴是猴子,所以金丝猴是人变的。(虚假理由)
例3:陆步轩北大毕业都在卖猪肉,不读书也能卖猪肉,看来读书不读书没什么区别!(以偏概全)
例4: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而不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不当类比,A具有C,D属性,B具有C属性,推出B也有D属性,二者之间无可比性)
例5: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循环论证,因为A所以A)
(二)分析日常谬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安”,在问句中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怎么”,一种表示“哪里”。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顾客说的意思是“你弄脏了我的汤”,而服务员的回答是以为顾客关心他痛不痛,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转移话题”的错误。
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修门铃”说明“门铃坏了”与“按门铃有人开门(没坏)”,自相矛盾,二者必有一假,违反矛盾律(或“不矛盾律”)。
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矛盾律”。
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的说法错误,《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是互相矛盾的,不能都否定;都否定违反了排中律(两不可),要么赞成读,要么赞成不读。
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厚薄之间还存在着不厚不薄,黑与白之间还存在其他颜色,是反对关系,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假二择一)。
8.《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用一个人的死亡时间,推测出“是一个谬种”的结论,违反“充足理由律”(强加因果)。
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诽谤”,隐藏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方一直在诽谤说话人。对方无论回答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错误叫作“不当预设”,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任务三:悟谬误之语言,辨表达之艺术
过渡句:“经过一番探案,我们已然是目光如炬的‘谬误猎人’。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现了:谬误是否永远是理性的敌人?是否存在一种情况,谬误也能绽放出别样的‘艺术’之花?让我们进行一次思维的辩证跳跃,换个角度审视谬误。”
问题:在某些特定的领域,谬误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技巧存在,请举例分析。
(1)广告的谬误艺术: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还收老白金。(违反矛盾律,读来朗朗上口,生动有趣)
(2)文学作品的谬误艺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违反矛盾律,凝练深刻,引人深思)
(3)喜剧作品的谬误艺术:《九品芝麻官》荒唐的举证:方唐镜的“逻辑”“一个贞洁的女人怎么会勾搭男人呢?会勾搭男人的女人就是淫妇。是淫妇呢,就迟早会红杏出墙。红杏出墙呢,就自然会谋杀亲夫啦!” 以谬制谬:包龙星“是女人就迟早会勾搭男人。会勾搭男人才会生出你这个小王八蛋!你老娘勾搭男人,你就是你老娘勾搭男人生出来的野孩子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思维远征:从“建立法则” ,到“打破陷阱” ,再到“辩证赏析”。逻辑既是捍卫真理的铠甲,也可以是艺术表达的彩衣。但其核心始终不变——对清晰思维的真诚渴望。让这份渴望,伴随各位今后的每一次阅读、每一次倾听、每一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