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 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主备人 备课时间
单元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 题 第16课 冷战
课标解读
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分析图片、文字史料,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通过分析史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课本,知道德国分裂,基本形成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知道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与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3.通过研读史料,分析冷战的影响,启发学生感受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 【教学难点】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冷战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材、学生材料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之路。战后,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开始,并主宰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那么,什么是冷战?它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冷战,来感受这场特殊的战争。 展示图片: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聆听思考。 阅读表格材料,结合书本P74,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对冷战的含义。 学生:美国和苏联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学生: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及其盟友,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学生:(柏林危机)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学生:美国,苏联,英国,法国 学生:雅尔塔会议 学生:《北大西洋公约》与《华沙条约》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使世界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 2、美苏势均力敌,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推动了科技发展
【新课讲授】 一、冷战的发生 冷战持续了40多年,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一:苏、美势均力敌,美国不敢贸然直接武装对抗。二:大战刚结束,人心思和平。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对冷战的含义。 2、阅读表格材料,结合书本P74,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归纳总结: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二战后,苏联国际地位提高(成为政治、军事强国)
【新课讲授】 二、冷战的形成过程 1、阅读课本P75材料研读。概括丘吉尔“铁幕演说”的目的。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出示材料,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材料1:(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营垒)“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制度”,一种是“极权政体”。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杜鲁门(1947) 材料2:“无论何地爆发革命、发生动乱(内政问题),都与美国有关,美国政府都应进行干预” —杜鲁门(1947) 出示材料,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和实质 材料一: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贷款。 材料二:我们每接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便减少一分。 —法国总理皮拉尔迪 学生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遏制社会主义,干涉别国内政,争夺世界霸权。 学生分析马歇尔计划的目的: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实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3、德国分裂 阅读课本75-76页,快速回答“德国的分裂”相关知识 1.1948年德国 危机爆发,1949年9月德国分裂。 2.德国分裂为哪两个国家? 联邦德国(西德)、民主德国(东德) 3.德国的分裂标志着 。 4.在德国,有一冷战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什么? 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4、北约和华约对峙 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 这两大组织是何时建立的?[ 这两大组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建立有何影响? 学生在教材上勾画,回答问题。
【新课讲授】三、冷战的影响 材料一:阿富汗战争旷日持久,历时九年多,给阿、苏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苏联在战争中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50亿卢布。 材料二:在争霸对峙过程中,美苏两国在紧张的战争边缘选择妥协,并逐渐走向缓和,因此从另一角度看,两国关系的缓和也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因素。 材料三: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冷战的发生,德国的分裂,北约与华约对峙。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德国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北约与华约对峙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宣称“极权主义”正在威胁着“西方自由社会”,美国有责任担起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的使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直接影响了战后美苏关系,使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是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也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美国企图联合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与苏联抗衡,借机加强美国对欧洲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控制。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苏联联合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板书设计
作业
基础:优化设计的选择题和一个材料题。 拓展: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在本次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历史学科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这些价值观不仅是学生理解历史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时空观念。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我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和时间轴,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先后顺序。然而,部分学生仍然难以将抽象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时空观念的强化训练,如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历史地图或制作时间轴,加深他们的理解。 史料实证方面,我引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和实物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类型的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但学生在对史料的甄别和运用上还存在不足,往往容易受到史料表面信息的误导,缺乏深入挖掘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