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24 20:4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 目 化学 课题 5.2化学方程式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教材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 讲解了化学方程式概念、意义以及读法,通过定性、定量两个角度讨论方程式的意义,很自然地突出了书写方程式的两个原则,再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 分别说明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四个步骤, 在这四个步骤中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最为关键。 教材始终以质量守恒定律作为理论指导,因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理论基础。此外,教材还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上一节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学生在初学时由于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运用还不十分熟悉,所以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普遍感到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知识讲解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能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能复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3.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学会用最小公倍数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4.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阅读、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和掌握。5.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以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学生的活动探究为主线,结合使用阅读—交流,启发—引导,归纳--分析、演练—巩固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由于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不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借助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上给学生直观认识;2.让学生阅读课本寻找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 利用小活动,如:大家来找茬等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同时也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学会表达意见,归纳总结,自己寻找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你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原因吗?因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在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本身不变,那么无论是原子的种类,个数还是质量一定不变,所以总质量一定不变。【引入】再问一个问题,碳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这是一个化学变化,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可是从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一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中,能直观的看出反应物、生成物,能否直观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质量守恒?表示“碳和氧气的反应”这一化学变化采用了三种形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简明、又利于国际交流、又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第三种,这种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化学方程式。【板书】4.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1.定义【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展示。1.能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2.能说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3.能正确配平和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过渡】首先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下面是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它表示的意义有很多,那么它的意义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小组讨论出结果。问题1:化学方程式都能表示什么? 2:怎样读出化学方程式?【阅读教材】【合作探究】以碳燃烧的方程式为例,得出方程式的意义。意义:1.表示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反应条件是什么。 2.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原子、分子个数比。3.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板书】2.意义【过渡】化学方程式一方面符合客观事实,解决了一个反应是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了有多少的问题。【点拨】结合碳燃烧这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讲解,我们知道化学式的微观意义,C表示一个碳原子,O2表示一个氧分子,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数一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相同,所以方程式在微粒方面还可以读成每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如果有一个碳原子,有两个氧分子就不能恰好反应。一个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一个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相对分子质量是44,所以它们的质量比就一定是12:32:44,如果不是这个质量比就不能恰好完全反应,若有12g碳,40g 氧气不能生成52g二氧化碳。【板书】3.读法 质的读法 量的读法 粒子的读法【过渡】请同学们读出这三个读法。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太重要了,就可以知道在工业生产中投入多少原料,能产出多少产品,使生产有计划,就能合理利用资源。化学方程式能表示那么丰富,那么重要,那么我们以后还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一个反应吗 当然用化学方程式了。化学方程式怎么书写呢?【板书】二、书写方法【阅读教材】得出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且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 一是必须以科学实验的事实为基础, 绝不能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 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板书】1.书写原则【过渡】以磷燃烧、铁燃烧 、碳燃烧、电解水等四个反应反应为例分块学习书写步骤,专家已经给我们总结出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分为写 配 等 注四步,下面分步学习。【板书】1.书写步骤 写 配 等 注【讲解】⑴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强调以客观事迹为依据;请同学们观察,反应前后守恒吗?所以要进行第二步,配平方程式。【阅读与交流】请同学阅读教材配平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点拨】强调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上述计量数不是拼凑出来的,它要准确反应化学变化前后微粒的变化,质量的变化。大家刚刚用的方法叫最小公倍数法。最小公倍数法:找出短线两边出现机会较多、原子数目变化较大的原子的最小公倍数,一般从氧原子作为起点。(可理解为4辆三轮车与3辆小汽车轮子总数相同即为三轮、四轮的最小公倍数12)提醒大家几个注意事项:不能改动化学式,不能在化学式中间添数字。配平结果为最简笔整数比“1”省略不写:配平剩余几个方程式配平后⑶把短横改成等号。⑷最后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有些反应在客观上是有条件的,所以要注明反应条件,还有就是要注明生成物的状态。但不是所有的气体都给气体符号,所有的固体都给沉淀符号。【点拨】上下箭头的用法。注: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则气体生成物用 “↑” 符号;在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中没有难溶物质,而在生成物中有沉淀,则生成物用 “↓”符号。这样四个反应就完成了,强调按步骤进行,否则就容易出错。【典型练习】方程式读法、方程式书写、配平巩固训练1.以下化学方程式① S+ O2═SO2 ② HgO═ Hg+O2 ↑ ③ 4P + 5O2↑═ 2P2O5 ④4Fe+3O2 ═ 2Fe2O3请根据下列问题填写空格(填序号):⑴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有 ;⑵化学式书写正确,但未配平的有 ;⑶未注明反应条件的有 ;⑷“↑”箭头使用不当的有 ;随堂练习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KMnO4 K2MnO4+MnO2+O2 ↑ H2O2 H2O+ O2↑能力训练3.写出氯酸钾(KClO3)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能较快地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变式练习4.在化学反应2X2 + 3Y2 = 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 A.XY  B.X2Y3  C.X4Y6  D.X3Y2 【总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布置作业】1.把原来学过的所有文字表达式全部换写成化学方程式。(写纸上)2.化学书119页 1 2 3 4 (写书上) 承上启下,使学生在能力上、心理上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同时再次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增强知识间的联系,体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重要性, 从而引出课题,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心态。让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在授课前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便于学生在各个环节里主动围绕目标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领学生学会通过阅读、交流归纳知识。提高学生积极合作,乐于探究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点拨过程,“点”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拨”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密切处。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迅速阅读找出关键,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老师的点拨,体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正确方法。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总结配平的方法,书写步骤进一步加深巩固。点拨过程,“点”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拨”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密切处。学生在典型练习中,熟练配平的方法,书写步骤,进一步加深巩固新知识。对课堂教学的归纳和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记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基础知识,深化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思维,利于检查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5.2化学方程式 一、什么是化学方程式1.定义: 2.意义: 3.读法:质的方面 量的方面 粒子方面二、书写方程式1.书写原则:2.书写步骤:写 配 注 等。 (4个方程式按步骤书写)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531”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5”是指课堂前奏,不超过5分钟,其中包括复习巩固,复习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承上启下;然后是新课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之后是学习目标展示,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便于学生在各个环节能主动围绕目标探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是指新知识传授不超过30分钟,其中包括智慧讲授,学生通过听讲、观察、记笔记等行为接受教师传授的基础知识,并向学生呈现不易理解,无法理解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提高积极合作乐于探究的能力;最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点拨,点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之处,拨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已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保证课堂教学效率。“1”是指课堂结尾控制在10分钟,包括练习反馈、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课堂结尾是使主要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完整印象,通过训练反馈和布置适量作业检验学习效果,巩固知识,化知识为能力。本节课中,我认为设计比较满意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引入新课后给出学生学习目标,即课堂努力方向,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所在。另一个是关于方程式含义及读法的教学部分设计,首先,给出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得出质的方面,量的方面的意义及读法,然后从12+32=44说明反应符合质量守恒,从化学式的微观意义导出粒子方面的意义及读法,并强调如果不是按粒子个数比进行就不能完全反应,同时,如果不是按质量比进行也不能完全反应,若有12g碳,40g 氧气不能生成52g二氧化碳。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而且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铺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方程式配平部分用时略多,所以没有做完预设练习反馈,题型不全,以后教学要充分估计好学生情况,安排好时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