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外国小说的经典篇目,是披露沙皇专制制度统治下社会面貌的短篇小说,其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成功塑造,对社会现实的热辣讽刺使得其成为短篇小说中深度研究的不朽名篇。通过单元导语来看,教材也比较注重从小说的三要素及主题入手对其进行分析,这虽然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文学用形象说话,而形象靠语言塑造。小说运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典型行为、语言及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谨小慎微、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艺术形象。“套中人”这一形象化的说法既表明了人物特点,也是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的浓缩。作者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在这一“典型”中寄予了深刻广泛的社会内涵。
课后的“学习提示”着重强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其成因,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还要注意从情节、结构等方面欣赏这篇小说“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契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领学生把握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深广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时典型的讽刺手法。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畸形的社会制度造成人的异化有一定的认识,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揭示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的问题会反作用于社会,导致社会制度更加令人可憎。从人到社会,再由社会到人,环环相扣。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所以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设置合作探究的环节加强课堂互动。但这个阶段也存在不少学生有想法却不懂怎样去更好地理解与表达,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做点拨,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
三、设计理念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课程目标、本单元目标以及本课的具体学习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有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课将用最恰当的教法学法贯彻“简单语文”的思想,用对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关注以求“扎实发展”,本教学设计力求让学生走进充满语文味的新课。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契诃夫小说的特点,体会契诃夫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2.通过品悟重点语段,学习契诃夫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联系社会实际,扩展“套中人”的内涵,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从而学习契诃夫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中心人物和次要人物,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多角度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八、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想必大家熟悉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描绘了高傲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的海鸟和企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人和动物有诸多相似之处,生活中就有许多海鸟与企鹅似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之徒,今天让我们来继续了解一位这样的优秀人才,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一)提取信息,辨别人物死因
通过前一节课对别里科夫外貌以及生活习惯的分析,我们发现别里科夫身上有数不清的套子,既有实实在在的套子,也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套子。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层又一层的保护壳包围着自己,也就是说像蜗牛一样,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很安全?
学生抢答(预设不同的想法):会,就像多了一层铠甲一样,在有危险的时候可以抵御伤害;不会,因为保护壳太厚重了,不能够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在思想上我们与别人也就有隔阂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趣。那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给他带来的是什么呢?他的自我保护真的有用吗?
全班一起回答:没有,别里科夫最终还是走向了死亡。
教师进一步引导:究竟是什么给了别里科夫致命一击呢?请大家回到课文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回答。
明确:华连卡的嘲笑让他觉得受到了最大的伤害。“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三个连续的“结束了”,足以看出华连卡嘲笑的杀伤力之大。深入课文找出华连卡发笑的原因(分析课文倒数第六自然段)“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是他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1)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
分析:这说明一开始,华连卡看见有人摔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发出笑声,她没有在别人难堪的时候趁机取笑他人。并且,契诃夫的笔触在华连卡与别里科夫相互认出之际放慢,使得读者的感官也变得敏感,显现出即将发生的事情对于别里科夫的影响之大。
(2)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
分析:课文中用了“滑稽”两个字来形容他的脸相,结合生活经验可知,在摔下楼梯后,别里科夫的表情一定十分难看,加上文中其他地方也写了别里科夫的脸色(发青发白),此刻别里科夫一定感到十分窘迫。同时,叙事者从华连卡的视角进行叙述,使得场面描写更加合情合理。“加上他揉皱的大衣,雨鞋”,作者再一次凸显“套中人”的特色标志,别里科夫的滑稽之处达到了顶点。
(3)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是他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分析:此处契诃夫对于华连卡的反应作了细致的描写,并且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忍不住”“纵声大笑”“整个房子”……华连卡的笑声反映出她也并不理解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和穿衣打扮。
教师总结:华连卡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笑声在无形中给别里科夫造成了伤害,她并不知道别里科夫最害怕别人的取笑,也就是说这两个人并不了解对方。契诃夫借这一件事情让这一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的男女分开,其原因为他们性格不合,思想不和。
(二)提取信息,梳理婚姻故事
1. 老舍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立起来,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核心人物别里科夫的成功塑造不仅仅得益于契诃夫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还缘于次要人物对中心人物的凸显作用。
问题一:华连卡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的行为处事和周围的人一样吗?
原文:
(1)第六自然段: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且亲热的女人。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诚恳且热情)
(2)第十一至十二自然段: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时髦且有活力)
(3)教师补充小说被删减的部分:在一群连把出席命名日庆祝会都看做是一种责任、严肃古板、沉闷无聊的教育者中,我们突然看到一个新的阿佛罗狄忒从浪花里诞生了:她两手叉着腰走来走去,笑着、唱着、跳着……她动情地唱了一曲《清风吹拂》,然后又唱了一首抒情歌,唱着唱着,把我们大家都迷住了。都迷住了,包括别里科夫在内。(活泼可爱,不拘小节)
总结:华连卡是一个讨喜、诚恳、热情、时髦的人。她的性格与别里科夫完全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华连卡更加没有办法理解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
问题二: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在性格上完全没有共同之处,契诃夫为什么要安排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相识呢?
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总结:华连卡在别里科夫这样一位“套中人”的生活中横空出世,契诃夫把她拉进了这个无形的套子,是为了把这个“女神”和未婚的别里科夫导向婚姻的前景。让这样一个生命力旺盛,对一切成规毫无顾忌的姑娘和死气沉沉的别里科夫谈恋爱。华连卡的出现看起来很突兀,实则是契诃夫高超的讽刺艺术之精妙所在。
我们上节课已经谈论过了别里科夫的形象了,教师提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没有同学记得呢?
明确:别里科夫是一个孤僻、多疑、胆小的人。
教师引导:作者在文中对于别里科夫的婚姻故事花的笔墨最多,可见作者由其用意,契诃夫将中心人物与次要人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别里科夫可悲、可恨、可怜。
问题:契诃夫把她拉进了这个无形的套子,但对于别里科夫来说,华连卡成为了他的什么?(可以从别里科夫的口头禅进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明确:别里科夫一直说可别出什么乱子,可他没有意识到婚姻就是他遇到的一个“乱子”,华连卡成为了打破这个套子的一个乱子。别里科夫的套子一旦被打破,他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教师沿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进一步引导:如果要改写小说的结局,大家觉得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最后有结婚的可能吗?(预设学生可能会考虑的结果)
生:有可能在校长太太等人的撮合之下,别里科夫渐渐平了气,并且在华连卡的影响之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个性,最后终于和华连卡结婚。
生:我认为别里科夫有可能从此和华连卡断绝了联系,并且发誓从此永不恋爱。
生:和华连卡结婚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性格绝对不可能磨合,而且华连卡的哥哥也不会同意。
生:他们绝对不可能会结婚,就像刚刚我们说到的,因为华连卡是充满热情的,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的;而别里科夫是守旧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两者的性格完全相反。
教师发表看法:同学们对小说的理解的确有了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他虽然想要走入婚姻,但自我保护的套子却一直横亘在他们中间。他们没有在一起的的可能,恋情的走向注定是可悲的。
(三)组合要点,改写故事结局
1. 通过了解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姻故事,我们了解到了这段恋情不可能会走近婚姻的殿堂,由于别里科夫自身的性格悲剧,他的爱情悲剧也没有办法改写,那别里科夫的命运能不能够被改写呢?也就是说别里科夫的死有没有必然性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明确:别里科夫的死是必然的,因为小说中前面有几处暗示:他本来就通宵做噩梦,脸色苍白;“漫画”事件以后,课文几次写到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还有一处。课文说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上分明看得出来他是病了”。
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别里科夫心神不宁的原因也是因为怕出乱子,这与我们前面的讨论吻合。
学生进一步思考:当着华连卡的面从楼梯上摔下来对别里科夫的打击也特别的大。他当时就联想到许许多多可怕的结果。即使这一次事件不死,但为时也不会很长,因为他的保守封闭与周围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他无法生存。别里科夫的性格就像套子一样,封闭保守,他妄想借此自我保护,最终却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自我毁灭。另一个原因是这样的安排也正和小说的风格相吻合,即通过夸张的情节来刻画人物。
教师总结:大家刚刚的分析从小说对人物的神情描写、心理描写中分析了人物命运的必然性。从人物命运的必然入手,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思考,尤其是从小说整体风格的角度考虑,对大家阅读小说、鉴赏小说非常有意义。
2. ppt展示:性格孤僻的人,他们像寄居虾或者蜗牛,尽力要钻进自己的硬壳里去,世上还不少哩。或许,这是一种返祖现象,回到人类祖先还不是社会动物,而是独个儿寄住在洞穴的时代。
教师引导:至此,我们回头再看文章的题目,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套子”,还仅仅是雨衣、雨鞋以及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吗?若不是套子又是什么呢?
明确:保守、顽固、腐朽、专制、禁锢的思想或制度。别里科夫就是被这一重重套子的束缚,走向了人生的结局。但是,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其中必定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师引导:请问同学们,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生结: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点滴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他人的进步,成为个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四)结语:
同学们,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走向灿烂辉煌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契诃夫用一个词儿就足够创造一个形象”,这句话不免有点夸张,但却说明了契诃夫在语言上的高度的艺术造诣,契诃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讽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一沙皇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请你试用绘画的语言、摄影的语言、音乐的语言描绘你心中的“套中人”的形象,同时为别里科夫写一则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