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3.1 认识地球(第1课时)
科学观念: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科学思维: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探究实践:通过活动、读图、倾听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例,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态度责任:激发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物质观。
1.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2.古诗中常有一些能反映科学道理的词句。下列能反映大地是曲面的诗句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的观察和证据逐步揭示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的球体,以下不能作为推断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 )
A.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
C.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圆形的 D.地球仪是球形的
4.地理课上,老师经常带领学生用﹣些模拟实验来揭示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下面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5.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B.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一点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平方千米 D.赤道周长4千米
6.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在( )
A.赤道上 B.回归线上 C.极点上 D.北极圈
7.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8.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等阶段,而科学界的其他探究也常经历相似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仪器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C.前人错误的认知对科学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D.科学可以改变人的观念
9.在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中,某位同学对地球的大小做了如下描述:“地球是一个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其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8千米。”他的说法中有几处错误( )
A.0处 B.1处 C.2处 D.3处
10.为了证明地球是球体,小明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③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④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⑤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其中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的是( )
A.①②⑤ B.②③ C.④⑤ D.①④⑤
11.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的两个大国,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两国距离较远,大体正好在地球的两面,就是说美国在中国的脚下,中国也在美国的脚下,假设我们科技发展以后可以“遁地”以有限便捷的方式走直线到达美国,走的距离大约是( )
A.5.1亿平方千米 B.40000千米
C.6371千米 D.12742千米
12.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经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我们一起回顾这个过程,思考相关的问题.
(1)如图三个对古人的评价,你最为认同的是哪一个,请在后面的方框中画“√”。
(2)今天,能准确观测地球是个球体的工具是 。
13.读地球形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是指 半径,字母b为两极半径,a比b长 千米。
(2)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 稍扁、 略鼓的椭球体;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看,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外面有大气层
B.地球本身就是个球体
C.过去的测量有错误
D.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14.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清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下列对张衡这一理论的看法,正确的是( )
A.这一理论完全错误,应彻底否定
B.这一理论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
C.这一理论虽然不科学,但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大飞跃
D.这一理论与“地心说”一样,应该遭到批评
15.请给如图地球选择合适的衣服( )
①一条约4万千米长的腰带 ②一件约5.1亿千米2的大衣
③一条约6371千米长的裤子 ④一件700千米2的连衣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根据“地球的大小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是赤道半径,③的长度是6378千米
B.④是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⑤的长度是6371千米
C.在①上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17.在地球表面,图中从a到b最短距离为( )
A.等于2万千米 B.大于2万千米
C.小于2万千米 D.1.2756万千米
18.同学们都玩过拨浪鼓吧.“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试验示意图”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试验能说明(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
B.地球因为公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
19.如图为观察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示意图,请回答:
(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 (选填“①”或“②”)相似,说明大洋面是 .
第19题图 第20题图
20.地理老师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直观,组织同学一起演示了如下探究活动:
(1)第一组:甲同学拿帆船模型由远到近向桌子一侧移动,让乙同学观察帆船的长度看上去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第二组:丙同学手拿帆船模型,由雨伞一侧向位于雨伞另一侧移动,让丁同学观察帆船的长度看上去变化 (填“明显”或“不明显”)。
(2)上述实验和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
(3)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消失? 。
2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 (填序号)。
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
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④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如图是微信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照片,它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最新气象云图。以下关于这幅照片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A.显示了地球是规则的正球体
B.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
C.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D.是地球形状直观确凿的证据之一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了 (填字母编号)。
A.地球的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改变 B.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全凭突发奇想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 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
材料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材料三:经过科学的测量,地球并不是正球体,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为6357千米。
(1)根据材料一,人们最初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样的认识? 。
(2)根据材料二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吗? 。
(3)根据材料二、三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 。
(4)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说明大地不是平面,而是球体,请你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核心素养】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分层练习
3.1 认识地球(第1课时)
科学观念: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科学思维: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探究实践:通过活动、读图、倾听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例,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态度责任:激发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物质观。
1.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顺序是( )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答案】B
【分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先是提出③“天圆地方”,再是根据太阳与月球的形状来判断,①到了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球体,再到现代的卫星照片,能清晰地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②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2.古诗中常有一些能反映科学道理的词句。下列能反映大地是曲面的诗句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答案】C
【分析】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解答】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是大漠孤烟直冲云霄,长河落日圆圆的景象,并不能反映大地是曲面,A错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绘的是黄河之水从天上来的景象,并不能反映大地是曲面,B错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的是想要看得更远,就要再上一层楼的情景,这是因为地球是曲面的,视线会被地球的曲面阻挡,C正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景象,并不能反映大地是曲面,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理解解答即可。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的观察和证据逐步揭示了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的球体,以下不能作为推断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 )
A.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
C.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圆形的
D.地球仪是球形的
【答案】D
【分析】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发回的地球卫星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但是,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月食等。
【解答】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地球仪是人造出来的,地球仪是球形不能作为分析推断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4.地理课上,老师经常带领学生用﹣些模拟实验来揭示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下面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答案】B
【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1.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
2.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例如,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
3.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伴随着近现代的科技发展,人类通过发射卫星等科技手段,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读图可知,在海边看靠岸的船,先是看到桅帆,后看到船身,说明地球是个球体,B正确。
故选:B。
【点评】考查球形形状的证据,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题。
5.下列关于地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B.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长一点
C.地球表面积约为5.1平方千米
D.赤道周长4千米
【答案】A
【分析】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略短一点;经过测量,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根据题意。
故选:A。
【点评】考查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要牢记。
6.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在( )
A.赤道上 B.回归线上 C.极点上 D.北极圈
【答案】A
【分析】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赤道的长度是4万千米即八万里,所以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在赤道上。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大小,牢记即可.
7.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答案】B
【分析】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解答】解: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解答即可。
8.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等阶段,而科学界的其他探究也常经历相似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仪器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C.前人错误的认知对科学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D.科学可以改变人的观念
【答案】C
【分析】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解答】解: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是公认正确的说法,A项不符合题意;
B、地仪器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B项不符合题意;
C、前人错误的认知对科学发展有作用,C项符合题意;
D、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科学可以改变人的观念,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提高。
9.在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中,某位同学对地球的大小做了如下描述:“地球是一个赤道稍扁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其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8千米。”他的说法中有几处错误( )
A.0处 B.1处 C.2处 D.3处
【答案】D
【分析】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其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这位同学的说法中有3处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大小与形状,牢记即可。
10.为了证明地球是球体,小明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③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④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⑤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其中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的是( )
A.①②⑤ B.②③ C.④⑤ D.①④⑤
【答案】D
【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解答】解: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很多,如: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④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是地球的影子;⑤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①④⑤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而②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是月亮的影子;③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②③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例子,结合知识点分析理解解答即可。
11.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的两个大国,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两国距离较远,大体正好在地球的两面,就是说美国在中国的脚下,中国也在美国的脚下,假设我们科技发展以后可以“遁地”以有限便捷的方式走直线到达美国,走的距离大约是( )
A.5.1亿平方千米 B.40000千米
C.6371千米 D.12742千米
【答案】D
【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4万千米。
【解答】解:“遁地”穿行即从地球的某地穿过地心到达对面,故“遁地”穿行的距离即为地球直径的长度,也就是地球半径的2倍,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所以,我国“遁地”以有限便捷的方式走直线到达美国,走的距离大约是6371×2=12742千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大小,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12.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经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我们一起回顾这个过程,思考相关的问题.
(1)如图三个对古人的评价,你最为认同的是哪一个,请在后面的方框中画“√”.
(2)今天,能准确观测地球是个球体的工具是 B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1)古人由于观察手段落后,因此根据直觉来认识世界,有很大的局限性;
(2)今天,能准确观测地球是个球体的工具地球卫星,故B正确.
故答案为:
(1)
(2)B.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读图解答即可.
13.读地球形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字母a是指 赤道 半径,字母b为两极半径,a比b长 21 千米。
(2)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 两极 稍扁、 赤道 略鼓的椭球体;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看,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D 。
A.地球外面有大气层
B.地球本身就是个球体
C.过去的测量有错误
D.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答案】(1)赤道;21;(2)两极;赤道;D。
【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 1)图中字母a是指赤道半径,其长度是6378千米;字母b为两极半径,其长度是6357千米,a比b长21千米。
(2)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上看,地球是很圆的,这是因为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故答案为:(1)赤道;21;(2)两极;赤道;D。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14.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清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下列对张衡这一理论的看法,正确的是( )
A.这一理论完全错误,应彻底否定
B.这一理论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
C.这一理论虽然不科学,但也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大飞跃
D.这一理论与“地心说”一样,应该遭到批评
【答案】C
【分析】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曲折而艰辛历程的评价,要遵循、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
【解答】解: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虽然他的想法不很科学,但从时代的角度看,已经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应该辩证的看待张衡的这一理论。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张衡发明“浑天仪”的理论,理解解答即可。
15.请给如图地球选择合适的衣服( )
①一条约4万千米长的腰带
②一件约5.1亿千米2的大衣
③一条约6371千米长的裤子
④一件700千米2的连衣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分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所以要一条约4万千米长的腰带;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所以需要一件约5.1亿千米2的大衣;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所以需要一条约6371千米长的裤子。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大小,结合所学知识点比较记忆即可。
16.根据“地球的大小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是赤道半径,③的长度是6378千米
B.④是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⑤的长度是6371千米
C.在①上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
D.地球是一个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答案】C
【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③是赤道半径,长度是6378千米,A错误;
④是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⑤的长度是6357千米,B错误;
在①赤道上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C正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牢记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字是答题的前提,属于理解性问题。
17.在地球表面,图中从a到b最短距离为( )
A.等于2万千米 B.大于2万千米
C.小于2万千米 D.1.2756万千米
【答案】C
【分析】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其长度是4万千米,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最快的。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读图分析可知,图中a、b均位于赤道上,位于同一纬线圈,赤道的周长为4万千米,因此a到b的最长距离为2万千米,其它线路都小于2万千米。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赤道的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18.同学们都玩过拨浪鼓吧.“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试验示意图”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试验能说明(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
B.地球因为公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
【答案】C
【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试验示意图”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试验能说明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理解解答即可.
19.如图为观察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示意图,请回答:
(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渐远渐小,始终能见全貌 ;
(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渐远渐小,最后不见 ;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 ② (填①或②)相似,说明大洋面是 球面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运动在平面上的物体,根据视觉原理,物体越远感觉越小,但都能看到原貌;运动在球面上的物体却不同,越远所能看见部分越小,最后全不见.(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最后会全看不见;
【解答】解:(1)粉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越远越小,始终能看到全貌;(2)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渐远渐小,最后不见.(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粉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原理一样,及与②相似,说明大洋面是球面.
故答案为:
(1)渐远渐小,始终能见全貌;
(2)渐远渐小,最后不见;
(3)②;球面.
【点评】本题考查对地球上物体距离远近不同,视觉效果不一样,站得高看得远的认识,及对球面的理解.
20.地理老师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直观,组织同学一起演示了如下探究活动:
(1)第一组:甲同学拿帆船模型由远到近向桌子一侧移动,让乙同学观察帆船的长度看上去变化 不明显 (填“明显”或“不明显”)。第二组:丙同学手拿帆船模型,由雨伞一侧向位于雨伞另一侧移动,让丁同学观察帆船的长度看上去变化 明显 (填“明显”或“不明显”)。
(2)上述实验和现象能否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能 。
(3)海边的人们发现远去船只的桅杆与船身哪个先消失? 船身 。
【答案】(1)不明显;明显;(2)能;(3)船身。
【分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都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等。据图中实验信息解答。
【解答】解:(1)甲同学拿帆船模型由远到近向桌子一侧移动,因为视线没有被阻挡,让乙同学观察帆船的长度看上去变化不明显。第二组:丙同学手拿帆船模型,由雨伞一侧向位于雨伞另一侧移动,因为视线被雨伞阻挡,让丁同学观察帆船的长度看上去变化明显。
(2)上述实验和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地球形状的阻挡,从大海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看到船帆先消失,船身后消失。
故答案为:
(1)不明显;明显;(2)能;(3)船身。
【点评】本大题以“证明地球时一个球体的实验”为材料,设置了3个问题,涉及地球的形状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2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 ③①②④ (填序号)。
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
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④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
(2)如图是微信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照片,它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最新气象云图。以下关于这幅照片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D (填字母编号)。
A.显示了地球是规则的正球体
B.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
C.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D.是地球形状直观确凿的证据之一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了 CD (填字母编号)。
A.地球的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改变
B.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全凭突发奇想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
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
【答案】(1)③①②④;
(2)D;
(3)CD;
【分析】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从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最初是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后来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从而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然后是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最后是④从太空拍摄的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所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③①②④。
(2)地球是不规则球体,A错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是天圆地方,B错误;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麦哲伦环球航行,C错误;从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球体,说明该照片是地球形状直观确凿的证据之一,D正确。故选D。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而不是全凭突发奇想,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B错误,CD正确;地球是客观存在的,其形状不会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A错误。故选CD。
故答案为:(1)③①②④;
(2)D;
(3)C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熟记知识点读图分析解答。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
材料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材料三:经过科学的测量,地球并不是正球体,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为6357千米。
(1)根据材料一,人们最初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样的认识? 天圆地方 。
(2)根据材料二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吗? 是 。
(3)根据材料二、三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
(4)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说明大地不是平面,而是球体,请你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答案】(1)天圆地方;(2)是;(3)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4)入港的船,先望见桅杆,后看见船身;出港的船,恰好与此相反;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一个圆形。
【分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读材料可知:(1)根据材料一,人们最初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天圆地方。
(2)根据材料二,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应学习航海家麦哲伦不畏艰难险阻的探险精神。
(3)根据材料二、三,地球的形状可描述为: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4)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说明大地不是平面,而是球体,比如:①入港的船,先望见桅杆,后看见船身;出港的船,恰好与此相反;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一个圆形;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④登高望远。
故答案为:
(1)天圆地方;(2)是;(3)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4)入港的船,先望见桅杆,后看见船身;出港的船,恰好与此相反;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一个圆形。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理解解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舟共理工作室·zcb
声明:未经著作权人及本平台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实施复制、传播、信息网络传播等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转发、分享、转载)。一旦发现上述侵权情形,将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追究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